熱門文獻
Trending Literature
改善眩暈
1.文獻查證1. 病因
個案睡不好且頭有暈眩的問題,經看醫生檢查判斷為內耳不平衡,而睡眠是造成暈眩間接原因,醫生告知是屬於中樞神經的問題
2. 臨床症狀
許多原因都可能導致眩暈。我們可以簡單地將之歸類為︰因為內耳神經及前庭問題引起的眩暈,以及由自律神經問題造成的眩暈兩種。
影響眩暈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睡眠跟自律神經失調,前面有提到,睡眠不足和自律神經失調會引發耳鳴,事實上耳鳴跟眩暈也很有可能伴隨著一起出現。前庭神經裡面的疾病也同樣會造成眩暈,比較常見的有耳石症、梅尼爾氏症、聽神經退化等。
原因1:壓力/自律神經問題引起的眩暈
壓力及自律神經問題除了會引起耳鳴,也是引起眩暈的原因之一。
原因2:影響內耳神經以及前庭的疾病
A.
前庭神經炎
神經炎就是神經發炎。神經跟其他器官一樣有可能會遭受細菌跟病毒的感染,或是因為壓力太大及過勞而導致免疫力下降,因而造成前庭神經發炎。最常見就是患者因為嚴重感冒,病毒影響到前庭神經產生發炎,就會產生眩暈。
B.
耳石症
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又被稱為耳石症。前庭系統裡面包含了三個半規管,耳石在正常狀況下排列整齊地附著在旁邊,當耳石發生問題就會脫落進到半規管裡滾動,造成裡面內淋巴液流動不平衡,引發眩暈。
耳石症導致的眩暈發作時間非常短,常常僅有數秒鐘,而且大部分的時候都不會發生,唯有病患頭部偏往某個特殊的角度的時候,才會產生眩暈。當確診為耳石症後,醫生便會進行耳石復位術來治療病人。
C.
梅尼爾氏症
在這張圖形之中,我們將耳蝸做橫切。正常與患有梅尼爾氏症的耳蝸比較之後發現,梅尼爾氏症有內淋巴水腫的情形。
梅尼爾氏症的定義很嚴謹,三大症狀分別為:聽力變差、眩暈、耳鳴。這三項是診斷此症的黃金鐵三角,因此並非有眩暈就是梅尼爾氏症。目前引發此症的原因仍是未知,但內淋巴液的水腫被認為是最有可能的因素,水腫的情形會讓耳朵裡面原本的平衡受到干擾,產生眩暈、耳鳴。在治療此症時,患者的飲食必須做嚴格的控制,盡量減少過鹹及重口味的食物,因為太鹹的東西會使水腫的情形更加惡化,讓暈的感覺更嚴重。
D. 神經老化
老化其實跟耳鳴及眩暈有很大的關係。我們可以將聽神經比喻為電線,原本外面有完整的外皮用來絕緣,但隨著使用久了外皮會脫落或裂開,如此一來會開始漏電、產生不正常訊號。退化是器官使用久了的正常現象,耳蝸裡面有些毛細胞也會慢慢退化、萎縮甚至死亡,通常這種聽神經的老化,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患者會從最高頻的聲音開始慢慢聽不到,接下來才有耳鳴的症狀。若是聽力退化或耳鳴的症狀嚴重,可以考慮裝助聽器。
3.
治療方式
醫師以眩暈復健運動來治療,以中樞平衡去代替內耳平衡功能,可以緩解!
藥物只是緩解不適的情況,但不能解決問題,所以個案不想依賴藥物的方式,多以眩暈復健運動來實行!
4. 照護措施
預防和控制眩暈最好的辦法就是改善飲食和生活習慣,可降低眩暈發作的機率~
u低鹽飲食、戒除菸酒
重口味、吃太鹹容易會引發水腫,進而加重眩暈的狀況。有眩暈困擾的人平日要飲食清淡、多喝水,避免高鹽、高油、高糖及高膽固醇食物。另外,菸酒和咖啡因容易讓血管彈性變差,患者最好也要避免。
u情緒控制、充足睡眠
長期睡眠不足、過度疲勞和焦慮緊張容易誘發眩暈,平常就要注意多休息、避免工作時間過長、培養能夠紓解壓力的興趣,像是運動、繪畫…等等。注意!
2.芳療措施3.芳療評值4.個案回饋
芳香療法個案集
2022.09.22
改善濕疹
1.文獻查證
1. 病因:
濕疹是個發生率極高的皮膚疾病,許多人都曾經被醫師診斷過濕疹。且濕疹的症狀非常多元,手上起的紅癢水泡、手肘乾或脫皮發紅的症狀,甚至是我們常聽到的異位性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汗皰疹、脂漏性皮膚炎等等….這些會讓皮膚產生發炎、紅腫、組織液滲出、脫屑症狀的皮膚
疾病,都是濕疹。
這次個案的濕疹為手部濕疹,手部濕疹發生的原因常是多種因素共同構成,是先天體質和後天環境的交互影響,而簡單來說可以將之區分為內在因素及外在因素來了解:
l 內在因素:例如異位性體質(天生皮膚的皮脂膜或保護屏障相對脆弱)、多汗症、壓力大、不良習慣(抽菸、熬夜)、不自覺習慣性撕皮或摳抓(使皮膚受傷)。
l 外在因素:天氣溫度和濕度變化、長期接觸易刺激性或是易過敏性物質(如:清潔劑、化學酸鹼物質)、工作需長期碰水、致過敏物質,例如:香料保養品、金屬(特別是鎳及鈷)、染髮劑、抗菌防腐劑、橡膠合成物)。
而這些都不會是單一的原因,許多手部濕疹大多都是交互影響而造成的,這也是為什麼沒有特定的族群是濕疹的受害者,家庭主婦可能因為每天煮飯、洗菜、洗衣、擦地板,長期下來手指的皮膚變得粗糙、脫皮,碰水後皮膚整個又癢又痛、紅腫和龜裂有傷口;上班族每次工作壓力大、天氣悶熱冒手汗或是手戴金屬飾品手掌和手指側邊反覆出現搔癢的小水泡,長期反覆發作之後手指皮膚也變得粗糙、容易脫皮,這些都可能會是造成手部濕疹的原因。
2. 臨床症狀
濕疹一般指的是非其它疾病造成的表皮及真皮發炎。而濕疹最困擾的部分大概在於總是會反覆
的出現不同的臨床症狀,有時候會痛、癢,甚至是滲出組織液;有時候則會變得乾燥、脫屑。
「手部濕疹」泛指所有發生在手部的皮膚變化,在臨床上的表現非常多樣化,除了手部皮膚,長期下來也可能影響到指甲周圍並造成指甲變形,甚至濕疹也可能合併黴菌或細菌感染。臨床上將濕疹區分為急性(濕)與慢性(乾)濕疹,但其實很長見到的是兩種濕疹同時或緊接著反覆出現,也就是一隻手上同時有長期的乾屑脫皮,又有近期惡化的紅疹龜裂,發紅、發癢。
l
急性濕疹:皮膚表面看到的會是紅、腫甚至是滲出一些組織液,看起來比正常的皮膚還要濕的狀態,這個時候就是標準的急性濕疹,典型的症狀包括:發紅、龜裂破皮、流湯、水泡狀看起來是偏「濕」。
l 慢性濕疹:但濕疹並不會只停止在急性期的狀態,隨著反覆的急性濕疹發作,皮膚變不斷的經歷反覆發炎,也因此角質的代謝會越來越不正常,甚至出現代謝困難,天然保濕因子跟生理性的脂質沒辦法順利產生,角質層會更沒辦法抓住水分變得更乾,無法順利代謝的情況下角質層就會變得越來越厚,也容易出現整片的脫屑。典型的症狀包括:脫屑、乾皮、硬皮、角質增厚則是看起來偏「乾」。
3.
治療方式
濕疹這種變化多端的疾病,醫師不只是要「對症下藥」,還要思考到更源頭的誘發因子,以及想辦法預防持續惡化等許多面向。在不同時期的濕疹可能代表不同的成因、不同的症狀,自然會有不同的治療方式。最常見的處方是外用類固醇藥膏或口服類固醇使用,配合口服抗組織胺止癢,也避免搔抓讓濕疹惡化,越抓越癢,惡性循環。用藥治療的時間依嚴重度不同,需
1-4周的完整治療。若是效果不佳或是不適合使用類固醇的病人,還有以下治療選擇:紫外線照光治療
(一周需 2 - 3次到醫療院所接受光療)、濕敷療法、外用或口服免疫抑制劑(
CalcineurinInhibitors)、A酸(Alitretinoin)等。
4.
照護措施
除了遵守醫生的治療策略之外,理解濕疹反覆發作的內、外原因也會是很重要的自我偵測與控管,臨床上也發現,最困難的並非醫生開藥、給予診斷或醫療指示,但如何改變生活習慣,養成正確的照護習慣才是最困難,但最重要的,因為只有配合正確的保養和預防,才能解決反覆發作、總覺得都治不好的困擾。
(1)
不能太乾 要保濕
正常健康的皮膚覆蓋著一層天然的皮脂膜來鎖住水分,保持手部滑嫩,但手部濕疹的皮脂膜會變得脆弱、水份散失增加,皮膚的水份保濕反而是此疾病最重要的議題之一。當手部乾燥、搔癢不適時,應該要擦保濕乳霜,使用保濕霜可以幫助建立表皮的油脂保水屏障,強化對於外在刺激物或過敏原的防護。但保濕跟把手沾濕是不一樣的,如果透過泡水或是反覆洗手想把乾屑洗掉,反而會加重病況,想反的養成使用“正確”保濕劑或護手霜的習慣,對於保水的助益才是有效的,例如。對於手腳掌這種厚皮、乾皮龜裂的位置,偏水性的乳液可能不夠,需要用到油性保濕、凡士林、含有甘油、乳木果脂等保濕成分的產品,並且一天多次、隨時保濕。
(2)
不要浸濕(包含水和汗)
如同上面提到的,保濕跟把手沾濕式不同的,「水」反而會破壞天然的皮脂膜使手部濕疹惡化,因此做家事時都應該避免直接用手接觸到水及化學藥劑,建議戴手套或是盡量將需要接觸水的家事集中處理,以減少接觸水的時間,若是無法避免要接觸水,也建議用常溫水來洗手,熱水反而會加劇濕疹,並盡量使用和的肥皂或洗手乳,避免常用香味過濃或強力抗菌的洗手乳,潛在的刺激性和致敏性較高。
(3)
從內到外 減少刺激
濕疹的病因有外在也有內在,同樣要好好照護濕疹,就應該練習由內而外的減少刺激。放鬆心情,適度休息、紓解壓力和情緒,以及不搔抓、摳皮屑、戴手套,避免徒手接觸刺激性和過敏性的物質、汁液容易造成刺激或過敏的食材(蔥、薑、大蒜、洋蔥、辣椒、肉品、酸性水果、檸檬、柑橘、芒果、馬鈴薯、芋頭等),都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給予更多注意與留心。2.芳療措施3.芳療評值4.個案回饋
芳香療法個案集
2022.09.18
改善過敏性皮膚炎
1.文獻查證 過敏性皮膚炎病因 :
皮膚與某物質接觸後,啟動身體免疫系統而誘發皮膚發炎反應。引發的物質可能為過敏原物質(allergen)或是刺激性物質(irritant),前者會誘發過敏反應,後者則會造成皮膚的損傷。
皮膚位於身體之最外層,而外界中化學性物質佔多數。當皮膚接觸到某些物質,如果引發的是身體細胞性免疫反應者則稱過敏性接觸皮膚炎。這只是對有特異性體質的人會如此。如果所接觸物質是與工作環境有關,則名為職業性接觸皮膚炎。
1.
臨床症狀
:
皮膚的最外層即表皮部份發炎,亦可稱做皮膚炎。感到癢是臨床上的特徵之一。它所呈現的病灶為多樣性變化:有紅、腫、並伴有丘疹、或水庖、如果水庖有破則患部成濕潤、稍後若乾了,就成痂皮、落屑、以及後來的色素沉著等變化。如果常去搔抓或剝皮,則皮膚變粗糙,以致表皮增厚。如果病灶以水庖為主稱為急性濕疹,以增厚(苔癬化)為主,稱慢性皮膚炎。濕疹之重要性是皮膚病中濕疹的人數高居榜首,它是皮膚病最常見。而濕疹之病人所以這麼多是主要是因為皮膚接觸到某些物質而致,稱為接觸性皮膚炎。
2. 治療方式 :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而且,要早期找出致病因子,因為預防勝於治療。
找出致病的過敏原避免繼續接觸皮膚。貼膚測試是將一些可疑物質貼在患者正常皮膚部位48小時,觀察貼膚的部位是否會出現紅腫等異常反應?為了慎重、兩天後尚要做第二次的觀察。貼膚測試雖然有一點兒費時,卻有效,也安全。
皮膚科醫師除了對症敷藥之外,尚要進一步做貼膚測試,為了要找出致病的過敏原。許多濕疹病人不會去找皮膚科醫師看診。而延遲正確的病因診斷及適當的處置,造成金錢、醫療及時間的浪費,並且影響到生活品質。
如果所接觸物質是與工作環境有關,能夠在工作場所有事前經過皮膚保養的衛教,會發現能使皮膚病的發生率減少一半以上,教材包括錄影帶及海報,這樣的工廠衛教正是台灣目前急需開始的工作。
3. 照護措施
:
(一)、盡可能減少與已知的引發物質接觸。(二)、抗組織胺藥物可以緩解搔癢及腫脹的症狀。(第一代抗組織胺藥物副作用有嗜睡、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等, 應避免開車、操作器械等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工作)
(三)、類固醇乳霜或軟膏有助於治療病灶發炎現象。(四)、抗生素:皮膚炎合併細菌感染時使用。 (五)、配合醫師指示用藥,勿自行增減劑量或頻次。 (六)、勿將外用藥塗抹在正常皮膚。
治療部分以口服抗組織胺及外用局部性類固醇為主,但避免再次接觸過敏原才能真正避免疾病復發,由於可能導致過敏的過敏原種類頗多,疾病潛伏期又長,有時難以判斷真正的過敏原為何,建議可至職業醫學門診尋求協助。2.芳療措施3.芳療評值4.個案回饋
芳香療法個案集
2024.03.19
改善異位性皮膚炎問題
一開始沒想到病情可以改變得那麼快,和個案溝通更理解皮膚病患者的心理狀態,患有皮膚病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早前香港有一個女生因長期受到濕疹困擾而輕生,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雖然不知道非常嚴重的皮膚病芳療能夠幫助到多少,但希望有更多人知道芳療的功效,在治療病症時有多一個選擇和希望。文獻查證1. 病因
Ø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 AD),是皮膚屏障保濕功能異常而造成乾燥、發炎等症狀,是一種反覆發作又合併免疫系統失調的慢性皮膚病。
Ø
引起異位性皮膚炎的機轉相當複雜,包括FLG基因突變、免疫功能失調、環境誘發和皮膚屏障功能缺損等因素。有些病人接觸塵蟎、食物等過敏原後,免疫球蛋白E(IgE)及嗜伊紅性白血球會增高,因而出現嚴重皮膚過敏反應。
Ø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特殊的遺傳體質,並不是一種傳染病,由於皮膚乾燥發炎的關係。異位性皮膚炎病灶的發生有「三部曲」:發癢→搔抓→濕疹,皮膚一旦出現濕疹便會引起更厲害的搔癢,如此形成惡性循環,「癢癢抓抓、抓抓癢癢、越抓越癢、越癢越抓」。
2. 臨床症狀
Ø
異位性皮膚炎通常有濕疹樣皮膚炎、皮膚乾燥及嚴重瘙癢等症狀,且不同年齡會有不同的好發部位及病症。
Ø
急性發作時,常常皮膚癢到抓傷而流血和滲出組織液,或因而造成細菌感染。
Ø
慢性期則是皮膚乾燥及鱗狀丘疹,皮膚會慢性苔癬化而增厚及龜裂。通常2歲以下嬰幼兒好發於臉、頭皮、頸部,其餘也好發於手腕、腳踝及四肢關節的屈側彎曲部位。
3. 治療方式
Ø
保濕劑(潤膚劑)
建議選用無化學添加劑之軟膏乳霜,每日使用2次,避免乾燥、瘙癢、紅斑及苔癬化。
Ø
外用類固醇藥品(適用於嬰幼兒、小孩 及成人-首選用藥)
類固醇藥膏具有消炎、止癢及血管收縮作用,會因嚴重度,年齡,病灶部位之不同,而調整使用不同強弱的類固醇藥膏。臨床上,外用類固醇分為七個等級,超強效、強效的外用類固醇,建議不要塗在臉上,亦不要連續使用超過三星期。嬰兒和小兒皮膚,由於其皮膚較淺,體表面積大,則選用弱效的外用類固醇為宜,避免造成腎上腺和腦下垂體的抑制,而影響嬰兒和小兒的發育。總之,使用外用類固醇一定要遵醫囑使用,且需留意長期或大面積使用,可能會發生皮膚變薄、微血管擴張、毛囊炎等副作用。
Ø
口服抗組織胺
口服抗組織胺如Cetirizine是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治療藥物,可有效控制搔癢且幫助睡眠,有些病人甚至必須長期服藥,等症狀較穩定再逐漸減少藥量。
Ø
口服抗生素
當病人因為抓癢而出現傷口合併細菌感染時,則必須使用抗生素,須留意的是抗生素必須吃完療程再停藥,否則易使病情反覆發作甚至惡化。
Ø
外用局部鈣調磷酸酶抑制劑
此類藥物具選擇性抑制免疫細胞合成細胞激素的功能,可用於急性、慢性及維持性AD治療,可幫助預防復發,同時減少外用類固醇的使用,適用於對類固醇治療反應不佳或因類固醇誘發的皮膚萎縮,或敏感部位,如臉部、肛門生殖器和皮膚皺褶處等。常見有適用於成人0.1% tacrolimus藥膏,和使用於2歲以上小孩的tacrolimus 0.03%製劑;還有 1%的pimecrolimus外用藥膏。這類藥物約兩週後才會看到效果,且剛開始治療時可能會出現灼熱感及刺痛感等不適。
Ø
光照療法
照光治療是用311~313nm波長的紫外光,達到免疫調節和消炎的效果。通常窄波UVB和UVA1是異位性皮膚炎常用的二線療法之一,每週2次,經12週療程後,約有68%的療效。
Ø
口服免疫抑制劑藥品
建議短暫使用於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成人病人。諸如cyclosporine,methotrexate、azathioprine及mycophenolate等。但須留意是否造成免疫力降低而提高感染風險,並定期追蹤血液和肝腎功能,確保療效與避免發生副作用。
Ø
全身性類固醇藥品
急性發作期,可考慮短期使用1-2週的全身性類固醇治療以快速控制症狀,如prednisolone每日40-60毫克,治療3~4天,然後調降劑量為每日20-30毫克,治療3~4天。
Ø
其他輔助治療
臨床上當其他治療方式無效時,醫師評估狀況後也可能開立doxepin外用製劑短期使用,其可阻斷H1和H2接受體,具強力抗組織胺作用也可用於改善搔癢感。
Ø
Dupilumab(Dupixent® )生物製劑
目前已知IL-4、IL-13、IL-31、TSLP等細胞激素會誘發搔癢感,針對中重度異位性成人皮膚炎病人,dupilumab為interleukin-4 receptor alpha antagonist單株抗體生物製劑,2019年底獲得健保署給付,治療16週後,患部面積和嚴重程度改善超過75%,且已報告的副作用不多,是目前更有效且相對安全的治療用藥新選擇。
芳療措施
芳療評值
個案回饋
芳香療法個案集
2022.12.11
改善疤痕
1.文獻查證1.病因 – 因艾灸所遺留下來的灸疤
在艾灸過程中,局部皮膚上因灼傷而形成的水腫或水泡,進而產生的無菌性化膿現象,對皮膚造成一定難愈合的創傷 (灸瘡),即便癒合後也會留下明顯的灸疤。正常的灸瘡水泡內是白色或略帶黃色的透明液體,如果水泡內液體混濁黃稠說明是灸瘡感染。無受感染的灸瘡所遺留下來的灸疤也會比較不明顯,但受過感染的灸瘡所遺留下來的灸疤則會較明顯。
艾灸療法是利用特製的艾絨,在人體的穴道上點火燃燒,藉著艾絨中含有的化學成分與火的熱力,刺激人體穴道上的神經與體液,並將信號傳至腦部,再由腦部產生調整的訊號來改善不平衡的人體生理功能,將艾草搗碾成艾絨,製成各種形式的艾柱或艾粒,在針刺時或利用溫灸器、灸盒於患處或穴位上點燃後作薰灸。而灸瘡是艾灸中的一個常見現象。
2.臨床症狀
以燒燙傷的嚴重程度來判斷,個案的灸瘡屬於「淺二度燒傷」,即是表皮層至真皮層的燙傷。臨床症狀會有皮膚紅腫、起水泡、劇烈疼痛以及灼熱感等反應,並可於兩周左右後癒合,會留下稍微明顯的傷疤。以下為從產生灸瘡到癒合的臨床症狀:
1. 局部皮膚因灼傷而起水泡,會產生灼熱疼痛感
2. 水泡破了以後會形成濕潤的灸瘡,此時要注意照料避免細菌感染
3. 當灸瘡的焦痂形成後,約5~7天焦痂會開始脫落,並有分泌物滲出
4. 第二周左右,分泌物減少,並開始癒合
5. 灸疤誕生
3.治療方式
1. 對於水泡的處理,若局部出現小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較大,可用消毒的毫針刺破水泡,放出水液,也可用注射針抽出水液,再塗以敷藥,並以紗布包敷。
2. 如灸瘡化膿者,在灸瘡化膿期間,要注意適當休息,加強營養,保持局部清潔,並可用敷料保護灸瘡,以防污染,待其自然愈合。
3. 剛生成的灸疤表層皮膚還很薄,需要小心照料,此時也是最適合淡化疤痕的關鍵點。
4.照護措施
l 發生灸瘡後 : 氣血宣通需要避風寒,以清淡飲食為主,不宜大魚大肉,每餐6~7分飽為宜。
平常須多多休息,晚上早點睡,保持每天睡眠滿8小時。
l 灸瘡癒合時 : 飲食上盡量避免咖啡因、海鮮、酒精以及尼古丁(可能造成患部搔癢),並忍住搔癢的情況盡量不去抓破灸瘡,如果皮膚搔癢的情況太嚴重,就需要回診治療。平常需避免長時間日曬,以防止色素沉澱變黑。
l 產生灸疤後 : 每天以配方精油按摩皮膚,一天3~4次。2.芳療措施3.芳療評值4.個案回饋
芳香療法個案集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