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獻查證

過敏性皮膚炎病因  :

皮膚與某物質接觸後,啟動身體免疫系統而誘發皮膚發炎反應。引發的物質可能為過敏原物質(allergen)或是刺激性物質(irritant),前者會誘發過敏反應,後者則會造成皮膚的損傷。

皮膚位於身體之最外層,而外界中化學性物質佔多數。當皮膚接觸到某些物質,如果引發的是身體細胞性免疫反應者則稱過敏性接觸皮膚炎。這只是對有特異性體質的人會如此。如果所接觸物質是與工作環境有關,則名為職業性接觸皮膚炎。

1.    :

皮膚的最外層即表皮部份發炎,亦可稱做皮膚炎。感到癢是臨床上的特徵之一。它所呈現的病灶為多樣性變化:有紅、腫、並伴有丘疹、或水庖、如果水庖有破則患部成濕潤、稍後若乾了,就成痂皮、落屑、以及後來的色素沉著等變化。如果常去搔抓或剝皮,則皮膚變粗糙,以致表皮增厚。如果病灶以水庖為主稱為急性濕疹,以增厚(苔癬化)為主,稱慢性皮膚炎。濕疹之重要性是皮膚病中濕疹的人數高居榜首,它是皮膚病最常見。而濕疹之病人所以這麼多是主要是因為皮膚接觸到某些物質而致,稱為接觸性皮膚炎。

2.  :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而且,要早期找出致病因子,因為預防勝於治療。

找出致病的過敏原避免繼續接觸皮膚。貼膚測試是將一些可疑物質貼在患者正常皮膚部位48小時,觀察貼膚的部位是否會出現紅腫等異常反應?為了慎重、兩天後尚要做第二次的觀察。貼膚測試雖然有一點兒費時,卻有效,也安全。

皮膚科醫師除了對症敷藥之外,尚要進一步做貼膚測試,為了要找出致病的過敏原。許多濕疹病人不會去找皮膚科醫師看診。而延遲正確的病因診斷及適當的處置,造成金錢、醫療及時間的浪費,並且影響到生活品質。

如果所接觸物質是與工作環境有關,能夠在工作場所有事前經過皮膚保養的衛教,會發現能使皮膚病的發生率減少一半以上,教材包括錄影帶及海報,這樣的工廠衛教正是台灣目前急需開始的工作。

3.  :

()、盡可能減少與已知的引發物質接觸。()、抗組織胺藥物可以緩解搔癢及腫脹的症狀。(第一代抗組織胺藥物副作用有嗜睡、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等, 應避免開車、操作器械等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工作)    

()、類固醇乳霜或軟膏有助於治療病灶發炎現象。()、抗生素:皮膚炎合併細菌感染時使用。 ()、配合醫師指示用藥,勿自行增減劑量或頻次。 ()、勿將外用藥塗抹在正常皮膚。

治療部分以口服抗組織胺及外用局部性類固醇為主,但避免再次接觸過敏原才能真正避免疾病復發,由於可能導致過敏的過敏原種類頗多,疾病潛伏期又長,有時難以判斷真正的過敏原為何,建議可至職業醫學門診尋求協助。



2.芳療措施



3.芳療評值



4.個案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