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門文獻
Trending Literature
改善異位性皮膚炎問題
1、文獻查證病因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簡稱 AD),又叫過敏性皮膚炎或過敏性濕疹(atopic eczema),
常見症狀包含發癢、紅腫,以及皮膚龜裂。發炎區域常有清澈液體流出,液體會隨著發炎時間越
久而越濃。異位性皮膚炎常初發於孩提時期,嚴重程度則隨年紀變化:未滿足歲的孩童身上紅疹
常遍布全身;年紀稍大時影響範圍則主要位於膕窩及肘窩處;成人則好發於手腳。抓搔病灶會使
症狀惡化,並提升皮膚感染的風險。許多患者常合併有乾草熱及哮喘的症狀。
異位性皮膚炎的真正原因目前仍不清楚,但一般相信與遺傳學、免疫功能異常、環境因子,以
及皮膚穿透性過低有關。如果雙胞胎中有一人是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那麼另一個有 85% 的機
率也患有該病症。另外居住於都市及乾燥區的民眾也較容易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太常洗手及暴露
於某些化學因子會使症狀惡化。情緒壓力不會導致異位性皮膚炎,但也可能使症狀惡化。異位性
皮膚炎並非傳染病。診斷需依據症狀及徵象做判斷,且必須排除接觸性皮炎、銀屑病、脂溢性皮炎
等疾病才能確診。
雖然至今醫療科學尚無法得知發病機制,但經由多數的臨床研究發現數項確定因素:
皮膚角質層功能失常,導致皮膚內水分大量喪失,並使過敏原及化學物質穿透皮膚,造成皮
膚產生過敏或發炎反應
皮膚脂質變異,使脂質量不足且稀薄,進而使必需脂肪酸代謝異常及建構角質層細胞的粘合
劑神經醯胺大幅減少,皮膚變的脆弱、乾燥且併發某些發炎症狀
免疫功能失調,過敏原因此輕易穿透皮膚引發免疫反應
目前已經找到異位性皮膚炎的致病基因是微絲蛋白或與角質細胞分化有關的基因突變或缺
失所造成,導致皮膚障壁功能受損
2. 臨床症狀
異位性皮膚炎是指因遺傳導致皮膚異常因而病變,會反覆發作且搔癢難當即異常敏感,癢也
是異位性皮膚炎最主要的特徵。但除了皮膚很癢,患者皮膚亦可能會紅腫、有水泡及結痂。皮膚
亦比一般膚質較為乾燥;長期患者的皮膚會變厚及膚色加深。患處會因患者不斷搔抓而破裂,滲
出液體,嚴重的話可引起細菌感染,出現流膿現象。同時易伴隨其它過敏性體質,目前發病機制
仍然未解。
初次發作多於嬰幼兒時期,總病患大約占總嬰幼兒 3%~5%,約 30%的病患於 1 歲~5 歲時發
病,約有 20%氣喘病童會同時有此病症,更約有 50%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合併帶有氣喘、過敏
性鼻炎的問題,此類病患通稱異位性體質,症狀可持續數年到十數年不等。但通常在病情獲得控
制下,隨著年紀的增長有半數以上的病人慢慢好轉而痊癒。
臨床上,診斷異位性皮膚炎,通常會藉由視診,判斷患者是否亦為異位性體質:
四肢屈側的皮膚炎
手部產生溼疹
眼睛周圍產生溼疹
肛門及生殖器周圍產生慢性皮膚炎
任何面積最大的地方,例:肚子、乳頭、手掌、腳背、內耳道、脖子、腋下、大腿、臀部3. 治療方式
A.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皮膚病,因此治療過程需要長時間耐心配合,配合醫師的治療;
一般投以外用類固醇藥膏及止癢的抗組織胺藥口服藥,若有感染問題則併用抗生素,而極少數急
性嚴重發作則可以口服的類固醇快速改善症狀,但副作用大,因此須由醫師判斷後使用。
B.嚴重反覆發作的孩子,則建議做進一步的『特異性 IgE 抗體、過敏性皮膚測試(針刺檢查)、
貼布試驗』等檢驗,可提早找出過敏原以作為預防。
C.提高肌膚保濕功能與屏護力是照護異位性皮膚炎的首要步驟,患者不可輕忽。
D.目前新一代治療藥物主成分 Tacrolimus,可選擇性的抑制免疫細胞合成細胞激素的功能,
而改變發炎細胞的表面抗原,但並不會影響纖維母細胞合成膠原蛋白的能力,因此明顯降低副作
用,效果較目前一線藥物類固醇藥膏緩慢,投藥初期會有輕微灼熱、刺癢感,短時間即會消失,
且若投藥量控制得宜即無全身性副作用,但此成分禁止使用於感染性皮膚病灶,同時使用期間需
避免日曬或紫外線照射。
4. 照護措施
目前就診時多會針對病患提出建議以改善病情,而原則上皆是盡量避免刺激、遠離病原體、降
低皮膚受損:
剪短指甲,避免無意識搔抓時造成皮膚嚴重損傷
避免過度沐浴及少用肥皂或含有藥性、皂鹼、香精之清潔劑,避免皮脂流失而使皮膚乾燥,可
選用天然植物成份之清潔嫩膚產品,以維護肌膚脂質。
用溫水盥洗,避免酸鹼值高的清潔劑與洗衣劑,並應洗淨無殘留,以免刺激皮膚
沐浴後及乾冷時可塗抹適量無刺激(藥性、香精、防腐劑)的潤膚劑
遠離用香水、芳香劑、蚊香、樟腦丸、殺蟲劑等刺激物質或氣味
穿著棉質衣物,避免穿著易造成刺激的羊毛、尼龍材質。
被子的選擇可選用蠶絲或化學材質,勿使用毛毯,易纏有塵蟎。
避免衣物粗糙、過緊而造成摩擦刺激加重病情
高溫時保持涼爽避免流汗與太陽直接照射,汗水及陽光皆會刺激皮膚
避免接觸與動物(寵物)皮屑、毛髮、排泄物接觸,此類物體中皆含大量易刺激病原體
不鋪地毯、草蓆榻榻米,遠離毛絨玩具,以免縫隙中孳生病原體
將厚窗簾布替換為百葉窗,灰塵易堆積於厚窗簾布上
周圍相對濕度保持 50~65%間,同時避免溫差過大,患者極易因過度敏感而發作
使用空氣過濾器減少黴菌生長,並應定期更換濾網
每週並以高溫清洗寢具,減少含菌數
時常清掃環境減少灰塵,降低刺激原
禁菸並遠離二手菸,菸中所含化學物質為體內免疫系統的大敵
部分患者避免食用牛奶、蛋、魚、小麥、花生、大豆,少數患者對其中食物過敏
減少情緒波動與精神壓力,經證實負面情緒與精神壓力會導致內分泌失調
皮膚傷口須小心處理,避免引發感染2、芳療措施3、芳療評值4、個案回饋
芳香療法個案集
2020.04.27
改善肩頸痠痛
1、文獻查證2、芳療措施3、芳療評值4、個案回饋
芳香療法個案集
2020.06.15
改善身體狀態
1、文獻查證1. 病因
u個案為40出頭的女性,陳述身體容易感到疲倦,尤其是下午吃飽飯後整個很沒精神、想睡,注意力無法集中;假日睡到自然醒(約9點以前起床),但自述電力也是持續4小時就又感到疲累。平常很少與朋友相約,因疫情關係,現在又減少社交活動,宅在家時間變多。
v慢性疲勞:(摘自網路)
慢性疲勞(倦)症候群(英語: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 (ME)),又稱為肌痛性腦脊髓炎(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脊髓炎是有爭議的,另一種說法為可能是由於心理焦慮引起,可能是廣泛性焦慮症的身體症狀) 。為一種身體出現慢性的持續性疲勞症狀的病症而無法恢復,診斷的定義是發生期間達連續6個月以上,且排除已知的疲勞原因後的不明原因的疲勞感覺或身體不適。目前這類疾病的危險因子仍認識不多,在病因或病理學成因上也仍不明,在過去曾認為是病毒所引起的疾病,但是科學證據力仍不足以支持這樣的論點。絕大部分的患者都與工作緊張與壓力過大,以及長期生活作息不正常等有關;若長期任由身心疲累,沒有好好調養,可能會引發一些危險因子,從輕微的「疲勞」演變成嚴重的「過勞」。在2015年,美國國家醫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 簡稱IOM)提出了重新定義這類疾病的診斷標準,並重新命名為系統性運動不耐疾病(systemic
exertion intolerance disease, 簡稱SEID)
w慢性疲勞症候群是由於長期處於工作、生活緊張,以及情緒、精神過度處於壓力及超負荷狀態,所產生一系列身心疾病及症狀。
慢性疲勞症候群通常會突然發病,症狀像感冒、非常疲勞,病患去醫院就診,但是醫師也說不出所以然來(可能是感冒等),服藥後也無顯著改善,然而症狀好好壞壞持續超過半年,造成病患極大的困擾,使他因而放棄許多日常活動。許多病患症狀逐漸改善,少數人會完全痊癒,有些人則嚴重受挫折、甚至辭職、完全打亂生活步調。
慢性疲勞症候群常伴有不同形式的身心症狀,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案例有憂鬱症或憂鬱發作。甚至有報告顯示,病患中有八成患有輕到中度憂鬱。
2.
臨床症狀(摘自網路)
u慢性疲勞症候群在目前為止仍無任何化驗可作為診斷。在傳統中醫學把有關病徵歸類為「虛勞」。
v慢性疲勞症候群在目前為止仍無任何化驗可作為診斷。在傳統中醫學把有關病徵歸類為「虛勞」;而在西醫學,它的診斷是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之定義,患者須全部符合下列2項:
超過6個月以上,持續或反覆出現無法解釋的嚴重疲勞,而且疲勞並非因過度勞動所致。病況無法透過休息得到改善,並導致活動水平明顯下降。
下列4項或以上之情況(必須在有疲勞症狀的期間同時發生)
※記憶力或注意力缺損
※勞動後,極度疲憊
※睡眠仍無法改善疲勞
※肌肉酸痛
※非發炎性之多發關節痛
※與以往不同型態或嚴重度之頭痛
※重複發生的喉嚨痛
※頸部或腋下淋巴結腫痛
3. 治療方式:如下表。
4.
照護措施:(摘自網路)
u每天早晨多給自己十分鐘時間靜思,不要一下床就匆忙展開一天生活。
v服用綜合維他命,飲食儘量正常定時定量。
w戒菸戒酒。
x保持適當體重,體重不宜起伏過大,少吃精緻、高糖、多鹽食物。
y多泡澡、多運動。沐浴有助恢復體力,愈累愈要運動,加強代謝,增加活力。
z小睡或休憩片刻。工作繁忙且睡眠不足的人,最好能每天固定在同一時間小憩,且不要超過半小時。
{藥物治療方面,可以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來治療頭痛、肌肉痛、發燒等症狀;抗組織胺、消腫劑,則可以治療過敏、鼻炎、鼻竇炎等症狀;如果病患有憂鬱症狀,可以使用鎮靜作用較低的抗鬱劑。2、芳療措施3、芳療評值4、個案回饋
芳香療法個案集
2020.06.15
治癒燒燙傷
1.文獻查證1. 病因
燒燙傷的原因可分為以下六種,雖然這些危險因子的型態略有不同,但大多與高溫脫不了干係,平時應加以防範、小心處理。
(1)高溫液體
生活上常見的如洗澡用的熱水、煮沸的水、烹飪的熱油、熱茶、熱粥或熱湯。此類型常發生於孩童意外,家長應特別留意,勿將高溫液體放置於孩童可觸及之處,避免發生危險。
(2)火焰燒傷
較常出現於突發意外,如瓦斯氣爆、粉塵爆炸、火災、或酒精燃燒等等。皮膚燒傷應立即以清水沖洗,並遵守沖脫泡蓋送的原則,若合併呼吸道傷害,死亡率相當高。
(3) 化學灼傷
化學灼傷第一時間不易評估傷害的深度與嚴重性,須立即遠離灼傷源,並以大量清水沖洗,確認沒有任何化學物質殘留。接觸硫酸、硝酸、強鹼等,應戴上手套或防護裝備,避免皮膚灼傷。
(4)電熱灼傷
如誤觸高壓電或一般電器插頭,通常以高壓電的灼傷情況較為嚴重,強大電流可能造成心肌受損,導致心跳中止或休克,或對骨骼肌肉造成傷害。觸電發生時,千萬不可用手觸碰傷者,應先設法切斷電源或用乾燥物品移開導電物,接著呼叫患者確認意識,並儘快撥打119求救。若發現患者無心跳呼吸時,應立即施行 CPR 急救。
(5)
吸入性呼吸道傷害
常見於失火現場或密閉空間燒傷的患者,若患者有臉部、鼻部燒黑,聲音沙啞、呼吸困難等,就可能是吸入性燒傷,在火場中常因有毒煙霧或氣體造成呼吸道、肺部損傷,進而引發呼吸困難,死亡率相當高。
(6)
其他
接觸性燙傷(如機車排氣管、高溫鐵製容器)、曬傷、輻射線燒傷、蒸汽燙傷等。
2.
臨床症狀
判別燒燙傷嚴重度的兩個關鍵因素是「燒傷深度」與「燒燙傷總表面積」。
(1)第一度燒傷
深度範圍主要在上皮表層,會出現紅腫、疼痛的症狀,無水泡產生,通常治療後一週內即可恢復,不留下疤痕。常見情況如曬傷。
(2)第二度燒傷
深度範圍除了上皮層外,還傷及真皮淺層。皮膚出現紅腫、水泡,皮膚部分出現淡紅色,且變得較為潮濕及柔軟,可能出現輕微疤痕,治療後約需兩到三週傷口才能復原。
(3)第三度燒傷
深度範圍包括上皮層、真皮深淺層,皮膚部分呈現白色及出現大水泡,因感覺神經受到影響,較不易感到疼痛。
復原時間需要三週以上,會留下明顯疤痕。
(4)第四度燒傷
傷及皮膚全層組織,包括筋膜、肌肉、骨骼或其他結構。皮膚呈現白色或灰黑色,乾硬的表層就像皮革,需要進行清創傷口及植皮手術,也會出現功能障礙,日後須復健。
3. 治療方式
(1)傷口處理
一般來說,會依傷口的嚴重程度來決定治療場所與方式,輕度燒燙傷在門診換藥治療即可;中度燒燙傷則需要住院治療;嚴重燒燙傷則必須送往燒燙傷加護中心治療。治療的原則主要為清潔及保護傷口,防止傷口感染及促進復原,並且減輕傷口的疼痛。對於二度或三度以上的燒燙傷,應早日施以清創處理與植皮,以降低功能障礙的影響及留疤的程度。
(2)初步處理
以一般的燒燙傷或火焰燒傷來說,在經過緊急處理的沖脫泡蓋送之後,接著就是傷口的初步處理,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 初步清創:清除傷口上的死皮、掉落的毛髮或汙染物,使傷口保持清潔。
§ 包紮療法:將藥物或敷料塗抹於傷口上,接著進行包紮,每日固定進行換藥。
§ 暴露療法:適用於眼、口、鼻周圍等無法妥善包紮的部位。
(3)手術處理
當燒燙傷的情況較為嚴重時,醫生會評估是否進行手術,如以下常見的手術類型:
*焦痂處理
大家應該都有印象,每次破皮受傷後,過一段時間傷口表面就會出現一層較為粗糙的表面,那就是結痂。你也許會想問,焦痂與結痂有什麼不同?它們的差別在於結痂有能力增生組織,焦痂則無。焦痂是皮膚經過燒燙傷之後,傷口上壞死的皮膚真皮層與其他組織,顏色通常較深,因缺乏血液供應,容易造成感染。手術時會依傷口焦痂的情況,進行切開、切痂、及削痂處理,避免併發症的出現。
*植皮修護
深度燒燙傷經過焦痂處理後,因傷口處於開放的狀態,必須盡快進行覆蓋,以防細菌感染,同時防止體液及電解質流失,也可減輕患者的痛楚。所謂植皮修護法,是將其他未受傷部位的皮膚,移植到深度燒燙傷的傷口上,通常以頭皮或大腿作為供皮區。植皮部位需要固定一至二週,使移植的部位能夠重新適應,以利於生長在傷口處。
*生物敷料與皮膚替代品
方法是將生物敷料覆蓋於較淺的傷口上,一般療程約一至二週,等待新生表皮層生長後逐漸脫落,可減少患部傷口的疼痛與體液流失。常見的生物敷料如豬皮,但生物敷料的使用終究是暫時性的,目前尚沒有可永久取代病人全層皮膚的人造皮膚。其他像異體替代品(如豬皮)的移植,也只是暫時性的覆蓋傷口,與生物敷料的應用相似。
4.照護措施
(1)飲食原則
§ 選擇質地較軟、易咀嚼、易消化的食物。
§ 勿抽菸、喝酒、吃辣,以免刺激傷口、影響癒合。
§ 避免攝取含咖啡因食品,如喝茶、咖啡、巧克力、可樂等。
§ 患者容易因疼痛導致活動量減少,進而影響食慾,可鼓勵少量多餐。
§ 營養補充以一般食品為主,不需特別強調健康食品。
(2)心理調適
嚴重的燒燙傷後,當下的治療過程不但辛苦,日後的復健之路也十分漫長。除了生理外觀上的變化,患者的情緒與心理上也容易出現波動,甚至出現負面影響。在現實生活上,可能會面臨許多層面的問題,如個人、家庭、社會,患者該如何做好自我調適,家人、朋友又該如何從旁協助呢?
(3)個人層面
突如而來的巨大轉變,患者可能因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出現一些精神上的症狀,如短暫失憶、睡眠不安穩、夢靨、驚恐等,但這些反應常是重大變故後的自然現象,且大多是短暫的。必要時可尋求精神科醫師協助,以藥物幫助睡眠或穩定情緒。患者也可能因外表的轉變或身體功能受損的原因,出現悲傷失落的情緒,或因治療過程帶來的痛楚,變得易怒、沒有耐心、鬱悶。在個人調適方面,可多與他人聊聊、避免胡思亂想,適時宣洩自己的情緒,也要記得「人生不能重來,不要放棄自己。」雖然日後的復健過程十分漫長且辛苦,除了勇敢堅持,也可以適時休息一下,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或聆聽他人的經驗分享,能幫助你獲得更多正向的能量。雖然日後的復健過程十分漫長且辛苦,除了勇敢堅持,也可以適時休息一下,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或聆聽他人的經驗分享,能幫助你獲得更多正向的能量。2.芳療措施3.芳療評值4.個案回饋
芳香療法個案集
2020.07.09
改善退化性關節炎
1.文獻查證
1.
病因:
膝退化性關節炎: 人類的膝關節是由三部分的骨頭所形成,包含大腿下端、小腿骨的上端及前方圓圓凸凸的臏骨。當我們在活動膝關節時,這三塊骨頭會相互地接觸擠壓。正常的膝關節,這些骨頭的接觸面均覆蓋有一層堅硬光滑的關節軟骨以避免產生磨擦和耗損。若膝蓋軟骨部分,因過份損耗而逐漸消失,就會引發膝退化性關節炎。
症狀發作的原因
a.
關節活動過度:如走太遠的路,或上下坡、上下樓梯過於頻繁。
b.
關節姿勢不良:站太久或坐太久,使缺乏活動的膝關節僵硬不適。
c.
受傷造成:如輕度受傷 (跌倒、扭傷、擦撞) 之後,常會引發慢性關節炎或惡化。
d.
不合適之鞋具:如高跟鞋,會增加膝關節的機械性壓力;鞋墊厚度不足或過硬,無法有效吸收觸地時的震力。
e.
溫度濕度改變:氣溫大幅下降,或濕度增加都會加重症狀(俗稱風濕症)。
2.
臨床症狀:
初期的症狀是呈現痠痛,膝關節本身或附近的肌肉變緊,關節活動範圍減少。病患上、下樓梯感到吃力或痠痛,甚至會發現要從低一點的椅子起身有困難,當然更談不上做蹲的動作。一般症狀還包括:
a.
關節疼痛。
b.
關節活動度僵硬。
c.
關節腫脹、積水。
d. 皮膚發紅發熱。
e.
關節變形。
f. 嚴重時,使得病患的行動能力受限。
3. 治療方式:
a.
藥物治療:服用止痛劑、非類固醇藥物或直接注射玻尿酸鈉類固醇藥物到關節內,使疼痛減輕,症狀改善(須接受醫師指示)。
b.
物理治療:可用熱療、電療等儀器治療,運動治療及運動貼紮(肌內效貼布)等方式來減輕症狀。
c.
手術治療: 用關節鏡直接診視關節腔受損程度並直接清除骨刺和磨損脫落的軟骨碎屑。或置換人工膝關節。
d.
運動治療:牽拉運動---伸展膝蓋周邊肌肉,減輕關節磨損力量。肌力訓練---加強膝蓋周邊的肌力,增加關節間正確活動,減輕關節磨損力量。
4. 照護措施
所有活動都以不會令膝關節更為疼痛為取捨原則,會增加關節
負擔的動作或活動,如蹲下、彎 腰、爬樓梯、爬山、提重物、走遠路等, 則應盡量避免。可選擇的運動包括游泳,慢速行走等。體重過重的人則必
須控制體重,以減輕關節負擔。2.芳療措施3.芳療評值4.個案回饋
芳香療法個案集
2020.08.26
最新文獻
Latest Literature
腳部傷口癒合
2020.05.26
改善胃食道逆流
2020.05.26
改善皮疹
2020.05.26
改善經痛、肩頸痠痛
2020.06.15
改善泌尿道發炎
202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