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獻查證
1. 病因
燒燙傷的原因可分為以下六種,雖然這些危險因子的型態略有不同,但大多與高溫脫不了干係,平時應加以防範、小心處理。
(1)高溫液體
生活上常見的如洗澡用的熱水、煮沸的水、烹飪的熱油、熱茶、熱粥或熱湯。此類型常發生於孩童意外,家長應特別留意,勿將高溫液體放置於孩童可觸及之處,避免發生危險。
(2)火焰燒傷
較常出現於突發意外,如瓦斯氣爆、粉塵爆炸、火災、或酒精燃燒等等。皮膚燒傷應立即以清水沖洗,並遵守沖脫泡蓋送的原則,若合併呼吸道傷害,死亡率相當高。
(3) 化學灼傷
化學灼傷第一時間不易評估傷害的深度與嚴重性,須立即遠離灼傷源,並以大量清水沖洗,確認沒有任何化學物質殘留。接觸硫酸、硝酸、強鹼等,應戴上手套或防護裝備,避免皮膚灼傷。
(4)電熱灼傷
如誤觸高壓電或一般電器插頭,通常以高壓電的灼傷情況較為嚴重,強大電流可能造成心肌受損,導致心跳中止或休克,或對骨骼肌肉造成傷害。觸電發生時,千萬不可用手觸碰傷者,應先設法切斷電源或用乾燥物品移開導電物,接著呼叫患者確認意識,並儘快撥打119求救。若發現患者無心跳呼吸時,應立即施行 CPR 急救。
(5) 吸入性呼吸道傷害
常見於失火現場或密閉空間燒傷的患者,若患者有臉部、鼻部燒黑,聲音沙啞、呼吸困難等,就可能是吸入性燒傷,在火場中常因有毒煙霧或氣體造成呼吸道、肺部損傷,進而引發呼吸困難,死亡率相當高。
(6) 其他
接觸性燙傷(如機車排氣管、高溫鐵製容器)、曬傷、輻射線燒傷、蒸汽燙傷等。
2. 臨床症狀
判別燒燙傷嚴重度的兩個關鍵因素是「燒傷深度」與「燒燙傷總表面積」。
(1)第一度燒傷
深度範圍主要在上皮表層,會出現紅腫、疼痛的症狀,無水泡產生,通常治療後一週內即可恢復,不留下疤痕。常見情況如曬傷。
(2)第二度燒傷
深度範圍除了上皮層外,還傷及真皮淺層。皮膚出現紅腫、水泡,皮膚部分出現淡紅色,且變得較為潮濕及柔軟,可能出現輕微疤痕,治療後約需兩到三週傷口才能復原。
(3)第三度燒傷
深度範圍包括上皮層、真皮深淺層,皮膚部分呈現白色及出現大水泡,因感覺神經受到影響,較不易感到疼痛。
復原時間需要三週以上,會留下明顯疤痕。
(4)第四度燒傷
傷及皮膚全層組織,包括筋膜、肌肉、骨骼或其他結構。皮膚呈現白色或灰黑色,乾硬的表層就像皮革,需要進行清創傷口及植皮手術,也會出現功能障礙,日後須復健。
3. 治療方式
(1)傷口處理
一般來說,會依傷口的嚴重程度來決定治療場所與方式,輕度燒燙傷在門診換藥治療即可;中度燒燙傷則需要住院治療;嚴重燒燙傷則必須送往燒燙傷加護中心治療。治療的原則主要為清潔及保護傷口,防止傷口感染及促進復原,並且減輕傷口的疼痛。對於二度或三度以上的燒燙傷,應早日施以清創處理與植皮,以降低功能障礙的影響及留疤的程度。
(2)初步處理
以一般的燒燙傷或火焰燒傷來說,在經過緊急處理的沖脫泡蓋送之後,接著就是傷口的初步處理,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 初步清創:清除傷口上的死皮、掉落的毛髮或汙染物,使傷口保持清潔。
§ 包紮療法:將藥物或敷料塗抹於傷口上,接著進行包紮,每日固定進行換藥。
§ 暴露療法:適用於眼、口、鼻周圍等無法妥善包紮的部位。
(3)手術處理
當燒燙傷的情況較為嚴重時,醫生會評估是否進行手術,如以下常見的手術類型:
*焦痂處理
大家應該都有印象,每次破皮受傷後,過一段時間傷口表面就會出現一層較為粗糙的表面,那就是結痂。你也許會想問,焦痂與結痂有什麼不同?它們的差別在於結痂有能力增生組織,焦痂則無。焦痂是皮膚經過燒燙傷之後,傷口上壞死的皮膚真皮層與其他組織,顏色通常較深,因缺乏血液供應,容易造成感染。手術時會依傷口焦痂的情況,進行切開、切痂、及削痂處理,避免併發症的出現。
*植皮修護
深度燒燙傷經過焦痂處理後,因傷口處於開放的狀態,必須盡快進行覆蓋,以防細菌感染,同時防止體液及電解質流失,也可減輕患者的痛楚。所謂植皮修護法,是將其他未受傷部位的皮膚,移植到深度燒燙傷的傷口上,通常以頭皮或大腿作為供皮區。植皮部位需要固定一至二週,使移植的部位能夠重新適應,以利於生長在傷口處。
*生物敷料與皮膚替代品
方法是將生物敷料覆蓋於較淺的傷口上,一般療程約一至二週,等待新生表皮層生長後逐漸脫落,可減少患部傷口的疼痛與體液流失。常見的生物敷料如豬皮,但生物敷料的使用終究是暫時性的,目前尚沒有可永久取代病人全層皮膚的人造皮膚。其他像異體替代品(如豬皮)的移植,也只是暫時性的覆蓋傷口,與生物敷料的應用相似。
4.照護措施
(1)飲食原則
§ 選擇質地較軟、易咀嚼、易消化的食物。
§ 勿抽菸、喝酒、吃辣,以免刺激傷口、影響癒合。
§ 避免攝取含咖啡因食品,如喝茶、咖啡、巧克力、可樂等。
§ 患者容易因疼痛導致活動量減少,進而影響食慾,可鼓勵少量多餐。
§ 營養補充以一般食品為主,不需特別強調健康食品。
(2)心理調適
嚴重的燒燙傷後,當下的治療過程不但辛苦,日後的復健之路也十分漫長。除了生理外觀上的變化,患者的情緒與心理上也容易出現波動,甚至出現負面影響。在現實生活上,可能會面臨許多層面的問題,如個人、家庭、社會,患者該如何做好自我調適,家人、朋友又該如何從旁協助呢?
(3)個人層面
突如而來的巨大轉變,患者可能因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出現一些精神上的症狀,如短暫失憶、睡眠不安穩、夢靨、驚恐等,但這些反應常是重大變故後的自然現象,且大多是短暫的。必要時可尋求精神科醫師協助,以藥物幫助睡眠或穩定情緒。患者也可能因外表的轉變或身體功能受損的原因,出現悲傷失落的情緒,或因治療過程帶來的痛楚,變得易怒、沒有耐心、鬱悶。在個人調適方面,可多與他人聊聊、避免胡思亂想,適時宣洩自己的情緒,也要記得「人生不能重來,不要放棄自己。」雖然日後的復健過程十分漫長且辛苦,除了勇敢堅持,也可以適時休息一下,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或聆聽他人的經驗分享,能幫助你獲得更多正向的能量。雖然日後的復健過程十分漫長且辛苦,除了勇敢堅持,也可以適時休息一下,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或聆聽他人的經驗分享,能幫助你獲得更多正向的能量。
2.芳療措施
3.芳療評值
4.個案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