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獻查證
病因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簡稱 AD),又叫過敏性皮膚炎或過敏性濕疹(atopic eczema), 常見症狀包含發癢、紅腫,以及皮膚龜裂。發炎區域常有清澈液體流出,液體會隨著發炎時間越 久而越濃。異位性皮膚炎常初發於孩提時期,嚴重程度則隨年紀變化:未滿足歲的孩童身上紅疹 常遍布全身;年紀稍大時影響範圍則主要位於膕窩及肘窩處;成人則好發於手腳。抓搔病灶會使 症狀惡化,並提升皮膚感染的風險。許多患者常合併有乾草熱及哮喘的症狀。 異位性皮膚炎的真正原因目前仍不清楚,但一般相信與遺傳學、免疫功能異常、環境因子,以 及皮膚穿透性過低有關。如果雙胞胎中有一人是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那麼另一個有 85% 的機 率也患有該病症。另外居住於都市及乾燥區的民眾也較容易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太常洗手及暴露 於某些化學因子會使症狀惡化。情緒壓力不會導致異位性皮膚炎,但也可能使症狀惡化。異位性 皮膚炎並非傳染病。診斷需依據症狀及徵象做判斷,且必須排除接觸性皮炎、銀屑病、脂溢性皮炎 等疾病才能確診。 雖然至今醫療科學尚無法得知發病機制,但經由多數的臨床研究發現數項確定因素: 皮膚角質層功能失常,導致皮膚內水分大量喪失,並使過敏原及化學物質穿透皮膚,造成皮 膚產生過敏或發炎反應 皮膚脂質變異,使脂質量不足且稀薄,進而使必需脂肪酸代謝異常及建構角質層細胞的粘合 劑神經醯胺大幅減少,皮膚變的脆弱、乾燥且併發某些發炎症狀 免疫功能失調,過敏原因此輕易穿透皮膚引發免疫反應 目前已經找到異位性皮膚炎的致病基因是微絲蛋白或與角質細胞分化有關的基因突變或缺 失所造成,導致皮膚障壁功能受損 2. 臨床症狀 異位性皮膚炎是指因遺傳導致皮膚異常因而病變,會反覆發作且搔癢難當即異常敏感,癢也 是異位性皮膚炎最主要的特徵。但除了皮膚很癢,患者皮膚亦可能會紅腫、有水泡及結痂。皮膚 亦比一般膚質較為乾燥;長期患者的皮膚會變厚及膚色加深。患處會因患者不斷搔抓而破裂,滲 出液體,嚴重的話可引起細菌感染,出現流膿現象。同時易伴隨其它過敏性體質,目前發病機制 仍然未解。 初次發作多於嬰幼兒時期,總病患大約占總嬰幼兒 3%~5%,約 30%的病患於 1 歲~5 歲時發 病,約有 20%氣喘病童會同時有此病症,更約有 50%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合併帶有氣喘、過敏 性鼻炎的問題,此類病患通稱異位性體質,症狀可持續數年到十數年不等。但通常在病情獲得控 制下,隨著年紀的增長有半數以上的病人慢慢好轉而痊癒。 臨床上,診斷異位性皮膚炎,通常會藉由視診,判斷患者是否亦為異位性體質: 四肢屈側的皮膚炎 手部產生溼疹 眼睛周圍產生溼疹 肛門及生殖器周圍產生慢性皮膚炎 任何面積最大的地方,例:肚子、乳頭、手掌、腳背、內耳道、脖子、腋下、大腿、臀部3. 治療方式 A.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皮膚病,因此治療過程需要長時間耐心配合,配合醫師的治療; 一般投以外用類固醇藥膏及止癢的抗組織胺藥口服藥,若有感染問題則併用抗生素,而極少數急 性嚴重發作則可以口服的類固醇快速改善症狀,但副作用大,因此須由醫師判斷後使用。 B.嚴重反覆發作的孩子,則建議做進一步的『特異性 IgE 抗體、過敏性皮膚測試(針刺檢查)、 貼布試驗』等檢驗,可提早找出過敏原以作為預防。 C.提高肌膚保濕功能與屏護力是照護異位性皮膚炎的首要步驟,患者不可輕忽。 D.目前新一代治療藥物主成分 Tacrolimus,可選擇性的抑制免疫細胞合成細胞激素的功能, 而改變發炎細胞的表面抗原,但並不會影響纖維母細胞合成膠原蛋白的能力,因此明顯降低副作 用,效果較目前一線藥物類固醇藥膏緩慢,投藥初期會有輕微灼熱、刺癢感,短時間即會消失, 且若投藥量控制得宜即無全身性副作用,但此成分禁止使用於感染性皮膚病灶,同時使用期間需 避免日曬或紫外線照射。 4. 照護措施 目前就診時多會針對病患提出建議以改善病情,而原則上皆是盡量避免刺激、遠離病原體、降 低皮膚受損: 剪短指甲,避免無意識搔抓時造成皮膚嚴重損傷 避免過度沐浴及少用肥皂或含有藥性、皂鹼、香精之清潔劑,避免皮脂流失而使皮膚乾燥,可 選用天然植物成份之清潔嫩膚產品,以維護肌膚脂質。 用溫水盥洗,避免酸鹼值高的清潔劑與洗衣劑,並應洗淨無殘留,以免刺激皮膚 沐浴後及乾冷時可塗抹適量無刺激(藥性、香精、防腐劑)的潤膚劑 遠離用香水、芳香劑、蚊香、樟腦丸、殺蟲劑等刺激物質或氣味 穿著棉質衣物,避免穿著易造成刺激的羊毛、尼龍材質。 被子的選擇可選用蠶絲或化學材質,勿使用毛毯,易纏有塵蟎。 避免衣物粗糙、過緊而造成摩擦刺激加重病情 高溫時保持涼爽避免流汗與太陽直接照射,汗水及陽光皆會刺激皮膚 避免接觸與動物(寵物)皮屑、毛髮、排泄物接觸,此類物體中皆含大量易刺激病原體 不鋪地毯、草蓆榻榻米,遠離毛絨玩具,以免縫隙中孳生病原體 將厚窗簾布替換為百葉窗,灰塵易堆積於厚窗簾布上 周圍相對濕度保持 50~65%間,同時避免溫差過大,患者極易因過度敏感而發作 使用空氣過濾器減少黴菌生長,並應定期更換濾網 每週並以高溫清洗寢具,減少含菌數 時常清掃環境減少灰塵,降低刺激原 禁菸並遠離二手菸,菸中所含化學物質為體內免疫系統的大敵 部分患者避免食用牛奶、蛋、魚、小麥、花生、大豆,少數患者對其中食物過敏 減少情緒波動與精神壓力,經證實負面情緒與精神壓力會導致內分泌失調 皮膚傷口須小心處理,避免引發感染
2、芳療措施
3、芳療評值
4、個案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