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芳療師把時間花在最對的三個平台:受眾判斷、內容壽命與經營術 / NAHA芳療協會期刊 2019 秋季

NAHA期刊
2025-09-15

如何為你的事業選擇社群媒體渠道

某種程度上,我在芳香療法與化妝品產業的成功是「誤打誤撞」。我深深愛上了精油,逢人就聊牠們有多棒;成功來自對精油的深厚熱愛,以及為承載心愛精油而打造化妝品基底的創作。我從來不是在「賣產品」,我只是教大家關於精油與化妝品——產品便自己賣出去了。

回頭看,我能看見自己走過的成功路線圖。因為熱愛談論精油,我在網路與實體管道都採取教育式、教學型內容分享——這為我創業早期(Essential Wholesale)的成功鋪路。教育帶來連結,連結帶來流量,流量建立信任,這一切都會提升你在搜尋引擎的排名。當時我並不知道,但如今一清二楚:成功的銷售,其實就是教育人們「為何與你做生意」的益處。


鎖定你的社群媒體受眾

讓消費者認識你、忠於你的品牌、進而擴散你的品牌訊息,最佳的途徑就是社群媒體。要知道該把心力放在哪一個社群平台,關鍵在於徹底了解你的目標受眾:他們喜歡什麼、聚在何處、哪個平台抓住了他們的注意力。一份尼爾森報告指出,84% 的消費者在從親友處得知新品時,更可能購買該產品。1 社群媒體讓你得以透過數位版的「口耳相傳」接觸潛在客戶。

既然了解目標受眾如此重要,也值得花點時間談談你的品牌故事與目標客群。先想想:如果沒有像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與聯邦貿易委員會(FTC)這類機構對你能說的話有所限制,你會怎麼寫你的品牌故事?先從那個「未經刪減版」開始,再把它收斂成符合 FDA FTC(或全球其他類似機構)規範的版本。你必須先了解「無遮罩」的品牌故事,才說得好「合規版」的故事。

當你真正了解自己的品牌故事,就能界定目標受眾。關鍵在於:你的訊息與潛在客戶的看法有多契合。找出受眾最原初的渴望,滿足它。品牌忠誠與行銷是感性的。沒有人在乎你想賣他什麼;他們只在乎自己想買什麼。給他們剛剛好想要的,讓他們在花錢時甘之如飴。


認識你的目標受眾

要認識你的目標受眾,就是真的去了解他們:他們喜歡什麼?先界定你的客戶會是誰,以及他或她「最終」想從你的產品或服務獲得什麼。畢竟,顧客購買一定有原因。你的顧客會對你有何要求?你必須理解他們的動機與渴望,達到他們的基本期待,然後再超越它。

要如何知道人們要什麼?勝負往往就在此一役。若把一位擅於推銷「自己」的一流業務,與一位「更懂受眾」的普通業務相較,後者在連結、互動與轉換上,幾乎每次都會獲勝。

你的主要目標受眾,很可能與你相當相似。多數人賣自己所愛,而與他們類似的人也愛同樣的事物。這正是小型企業相較大公司的一大優勢。做你自己,你就能連結你的受眾。你就是品牌。別人可以試著複製你的產品——但沒有人能複製「你」。唯有你能帶來的個人特質,會翻轉局勢。成為你產業裡的「自成一格」。結果就是:你會抬升、也會區隔自己與競爭對手——尤其是大型品牌。當顧客能輕易把你與他牌比較時,你多半已經輸了。

一旦被比較,你就淪為沒有忠誠度的「可替代商品」。若顧客對你這個品牌沒有連結感,他們會選最便宜的。那要如何在不真正「競爭」下成功?很簡單——在市場裡為自己創造一塊空間。在擁擠市場中可運作的空間不多,因此你必須在市場裡劃出自己的位置。打破界線,重劃你所在產業的邊界。社群媒體給了你要不「與眾不同」、要不「被淹沒」的舞台。當你定義好品牌故事與目標受眾,就去你的理想顧客所在的人口族群最常出沒的社群平台「待著」。


依人口特性分析的常用社群平台

族群

常用社群平台

青少年

YouTubeInstagramSnapchat

千禧世代

FacebookInstagram

X 世代

FacebookInstagram

嬰兒潮世代

FacebookPinterest2

科技熟練成人(特別是男性)

Google+

作家與記者

Twitter

中年女性

Pinterest

你的專業領域從業者

LinkedIn

任何擁有影片的人

YouTube

病毒式擴散族群

Reddit

花些時間檢視你的目標族群常駐的社群平台後,接著決定你自己最順手的是哪幾個:從中挑出你最喜歡的一至三個平台。別覺得非得「每個平台都要上」。活躍在你所愛的平台就好!當你知道目標受眾常用平台的一至三個選項後,把這些與你自己的「前三名」相比對。有重疊嗎?有的話,就專注在這些平台。如此一來,你投入的是自己喜歡的平台,同時也正好活躍在你的受眾所在之處。

在一屋子的中小企業主之間,我最常聽到的藉口是:「我沒有時間做社群。」時間問題其實可以靠行動裝置上的社群 App 解決。我把大多數社群時間用在排隊等候、接孩子、以及那些原本只是虛耗的零碎時段。我不是每天耗在社群上,而是在「空檔」與少量「規劃好的時段」運用它。


影響你如何使用社群媒體的兩大因素

1.     消費者對各平台的期待。

2.     貼文的「壽命」。

消費者使用各個社群平台的方式不同。Twitter 多半是在講「你正在做什麼」,Facebook 關於「你是誰」,而 Pinterest 講的是「你想成為誰」。各平台貼文的壽命也不同。若你想做「常青內容」,沒有什麼比寫部落格更好;所有社群貼文都應導回你的部落格文章。根據 Sprocket 的說法:「一篇部落格文章可持續兩年;Pinterest 貼文約 4 個月;YouTube 影片 20 天以上;LinkedIn 24 小時;Instagram 21 小時;Facebook 5 小時;Twitter 推文大約 18 分鐘。」3

Facebook

截至 2019 6 月,Facebook 擁有超過 15.9 億名活躍用戶。4 多數人已擁有個人檔案;若沒有,先註冊個人帳號。個人檔案不同於企業粉絲專頁。個人檔案最多只能有 5,000 位好友,現在看似很多,但未來會限制你。建立好個人檔案後,即可建立企業粉專;流程不斷更新,但 Facebook 會一步步指引。盡量填寫完整資訊,有助於 Facebook 精準觸及你的受眾。建立過程會請你新增封面照片;你可選代表品牌的照片,或自行製作橫幅。Canva 網站上的工具能讓你看起來像專業設計師。

建立企業粉專的一大好處是可以排程貼文。每週撥一段時間規劃、準備並排程貼文;其餘時間就用來回覆消費者,同時專注在事業其他區塊。你也可以回溯發佈,或把貼文存成草稿。回溯發佈能讓你在邀請大家按讚之前,先建立起完整的頁面樣貌。

花一分鐘談談政治與宗教等敏感話題。除非你的品牌就是做政治或宗教,否則企業粉專不是爭論它們的地方。你就是你的品牌。記得:即便在私人頁面上,說出去的話在 Facebook 上就不再是私密的。

Facebook 上與人對話。替別人的內容按讚、分享他人的內容。偶爾提供受眾「限定資訊與優惠」。用圖片提升互動。熟悉 Canva 等工具會更輕鬆:你可以很容易地創作適用於 Facebook 的圖像素材。

某些面向上你會覺得粉專受限,但在另一些面向上,你又擁有相當的掌控度。曾幾何時,大多數人都看得到你發的內容,但現在不然。「自然觸及」正下滑。不過,你仍可用影片與圖片最佳化自然觸及。在 Facebook 原生上傳的影片,與其他貼文類型相比,能獲得 59% 更高的互動率;此外,在針對超過 7.77 億篇貼文的研究中,圖片占了 18% 的熱門貼文。5

Facebook 開始販售廣告後,自然觸及迅速下滑。但別忘了 Facebook 是生意,你不能因此生氣,只能調整。動態消息的運作不斷演變。它並不會把所有可能內容都顯示給使用者,而是挑選出最相關者。使用者登入時原本可能有超過 1,500 則動態可看,但動態消息最終只顯示約 300 則。Facebook 會替每則候選動態打分,以決定顯示與否。Facebook 喜歡高品質、趨勢與熱門話題的內容——讓你的內容成為「優質內容」。

Facebook 上最實用的工具是 Facebook LiveVideo Marketing Lab 的研究指出:「Facebook Live 對三件事特別有效:建立受眾、累積社會證據、以及促銷。」6 使用 Facebook Live 的最佳建議是:事前預告你將直播、每次直播 1030 分鐘、並且規律進行。

最後一個不可忽視的重點:為你的品牌建立 Facebook 社群(社團)的力量。社群頁面是人們聚在一起聊他們熱愛事物的地方。這些頁面創造更親密的場域,養成超級粉絲、獲得更好的互動,並替你的官方頁帶來更多流量。

Twitter

截至 2016 7 月,Twitter 擁有超過 3.13 億名活躍使用者、每日發出超過 5 億則推文。7 壞消息是,今年(2016)活躍用戶仍只有 3.2 億——成長停滯。8 Twitter 不喜歡被拿來與其他社群的成長比較,於是停止對外公布活躍用戶數。

Twitter 是節奏飛快的平台。「Twitter 是即時的:它基本上就是即時評論、即時對話、即時連結。」訊息在 Twitter 上傳播很快。依 Twitter 的說法,推文可觸及你 30% 的受眾,這通常歸因於 Twitter 的速度。最初 Twitter 不過濾訊息、也不靠演算法,單純就是快。但這點已改變。自 2016 3 月起,Twitter 預設全面導入演算法。不過,無論演算法如何,透過 #(主題標籤)你仍可觸及圈外受眾。剛加入 Twitter 會像對著消防栓喝水——它是快節奏的微網誌。

Facebook 不同,在 Twitter 上你可以適度重複訊息,因為內容每分鐘都在流動。為了導流回我的網站,我常會排程把某篇部落格文章的連結,一個月或一年內發四次。Twitter 現在不允許「完全重複」的貼文——沒關係,稍微改寫再發即可。Wiselytics 曾針對重複貼文做研究:他們找出所有重複推文,並以第一則的表現作為基準來比較結果。發現 55% 的帳號會重複推文;而平均而言,第二次推文仍可達到第一次 86% 的表現。到了第六次,仍有第一次的 67%。但只有 14% 的受眾會看到第二次,因此你不會因重複而「轟炸」到大家。10

Twitter 主題標籤:在字詞前加上 # 形成一組關鍵詞。例如:#foodie #whatwasithinking

標籤稱霸 Twitter。多年來,主題標籤的使用大幅改變了 Twitter。熱門標籤不斷更迭:今天可能是 #presidentialdebates,明天可能是 #justinbieber。標籤用於分類推文、追蹤你感興趣的發文者。若你對熱門話題有話要說,就開口吧!這是獲得追蹤與互動的好方法;或者,也可以先觀察標籤如何運作。標籤也用於 Facebook,但效果不如在 Twitter Instagram 上。

標籤可用來參與 Twitter 對話、找到相關人士追蹤、取得寶貴洞見,並加入「熱門話題」。你可以到 Hashtags.org Twubs.com 查詢、追蹤或定義標籤;也能直接在 Twitter 搜尋框輸入想法來探索。標籤可置於推文中段或結尾;每則推文 12 個標籤即可。你也可以稍後用不同標籤再發一遍,測試效果。

Twitter 的一大優點是可使用第三方平台排程與管理推文。我喜歡用 Twuffer 排程我過去寫的引言與部落格文章。搜尋「how to schedule a tweet」,你也會找到 HootsuiteBufferFutureTweetsTweetdeck14blocksDynamictweetsAutotweeterLaterBroTweetsqueue 等等。有些工具只做排程,有些能管理你的 Twitter,甚至社群全盤。找一個最適合你的就好。但別過度依賴,以致忘記回追蹤別人。有些工具免費;有些部分免費部分付費;有些需付費但功能更多。

Twitter 上,轉推(Retweet)、回覆(Reply)、回追(Follow Back)、按最愛(Favorite)是良好的經營習慣。也有即時 Twitter 聊天與 Twitter 派對可參與,這些很迷人、也能連結新朋友。社群不是為了吃掉你的時間;把它當工具、而非讓它成為「時間黑洞」,你就能把握好機會。


在社群媒體上的分享

花時間經營社群時,做真正的你。沒有比分享「你」更能讓人投入的了:分享你的故事、經驗、掙扎、高潮與低潮;提出問題。社群成功的關鍵在於做你自己——真誠的你。社群媒體是人與人的真誠、個人且透明的接觸。社群網絡裡自然形成的親密氛圍,為影響那些尚未開發的潛在客戶,創造了大量機會。


參考資料

1.     NielsenUnder the Influence: Consumers Trust in Advertising。檢索日期:2019-07-28https://www.nielsen.com/ma/en/insights/article/2013/under-the-influence-consumer-trust-in-advertising/

2.     Business InsiderTop Social Media Platform by Age Group 2018。檢索日期:2019-07-28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top-social-media-platform-by-age-group-2018-8

3.     Sprocket WebsitesHow Long Does Content Last and How Frequently Should You Post on Social Media。檢索日期:2019-07-28https://www.sprocketwebsites.com/Blog/how-long-does-content-last-and-how-frequently-should-you-post-on-social-media

4.     Facebook NewsroomFacebook Company Info。檢索日期:2019-08-02https://newsroom.fb.com/company-info/

5.     BufferWhat 777,367,063 Facebook Posts Tell Us About Successful Content in 2019New Research)。檢索日期:2019-08-02https://buffer.com/resources/facebook-marketing-2019

6.     Video Marketing Lab by BiteableFacebook Live: Does it Better Organic Reach Experiment。檢索日期:2019-08-02https://biteable.com/lab/facebook/facebook-live-organic-reach-experiment/

7.     Twitter Company 網站:關於 Twitter。檢索自:https://about.twitter.com/en_us/company.html

8.     Mike Isaac2016-02-10)。Twitter User Growth Stalls, and the Chief Pledges to Make FixesNew York Times。檢索自:https://www.nytimes.com/2016/02/11/technology/twitter-earnings-user-growth.html

9.     Benjamin ReyShould You Repeat Your Tweets? Facts and Figures from 1M TweetsWiselytics。檢索自:http://www.wiselytics.com/blog/should-you-repeat-your-tweets-facts-and-figures-from-1m-tweets/

Kayla Fioravanti

Kayla Fioravanti 為 Ology Essentials 共同創辦人,同時是得獎作家、認證芳療師與化妝品配方師。著有《The Art, Science and Business of Aromatherapy》,亦為 Amazon 分類暢銷新書《The Unspoken Truth About Essential Oils》合著者。

更多資訊請見她的網站:www.ologyessential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