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可食、香為藥的芳香時代:宋明清芳療精油的歷史與應用
花可食、香為藥的芳香時代:宋明清芳療精油的歷史與應用
宋朝的海上香舫,載來一船船的海外奇香珍寶;清朝的紅樓夢,故事裡的旖旎愛情,隨著各種味道氤氳縈繞於腦海。蘇合香、梔子花、黃熟香、降真香、金顏香、篤耨香(巴西乳香)、蘇方木、鷓鴣斑香、烏里、天香、玫瑰,隨著這些宋元清的奇香,我們一起跌入香氣時代。
這一期的中醫芳療歷史之旅,我們來到中外交流鼎盛時期—宋明清朝!
北宋時期,北有遼國與西夏割據;南宋則與金國南北對峙,加上自公元7世紀起,阿拉伯帝國崛起,使得原本的陸上絲綢之路,轉向東南方交流的海外貿易。
當時的「海上絲綢之路」其實主要是運送陶瓷、茶葉與絲綢到東南亞及阿拉伯地區,再滿載而歸當地盛產的香草藥物。這些專營海外芳香草藥貿易的「香舫」主要運送:蘇合香、梔子花、黃熟香、降真香、金顏香、篤耨香(巴西乳香)、蘇方木、鷓鴣斑香、烏里香等20餘種香料。
探索宋明清時期的芳療精油,香草藥物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發揮療效
福建泉州是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據記載每年進口的香草藥物高達10萬公斤以上。1974年,在泉州古海打撈上岸的一艘宋代香舫,船長24米,寬9米,船艙中庫藏的乳香、龍涎香、降真香、檀香、沉香等香草藥多達4700 多斤,證明當時香料貿易的興盛!
隨著宋代手工業技術發達,此時期的香草藥物經濟的重要性僅次於鹽、茶及酒,民間需求量也大量增加,不僅在香料用品、加工生產技術進步之外,更廣泛應用於建築、生活器具、釀酒、飲食、陶瓷、製墨及製茶業等,人們的工作機會增加,政府在主導香草藥專營事業中獲取極大利潤。
梅花、桂花皆入料理
而香草藥物又是如何豐富宋代人們的物質及精神生活呢?
由於在衛生保健觀念及制度上更加進步,除了使用焚燒香草藥物除穢氣、潔淨空氣之外,還特別喜愛香藥食品。
例如:宋人愛喝香料煎煮的茶,使用檀香及梅花做成的「梅花湯餅」,「神仙寶貴餅」則有菖蒲及白朮等香草藥,而「金飯」中有紫莖菊花,搭配甘草入栗飯,據說久食有明目延年益壽的功效;南宋臨安人喜食砌香橄欖、香藥木瓜、麝香甘蔗、麝香豆沙包、沈香藕花,早餐及冬至吃丁香餛飩,端午節有麝香粽子;四川人則喜歡將榲桲、龍腦、檀香、沈香及麝香等香料混合成香藥餅子當作芳香點心,還可放到香爐上焚燒,使滿室芬芳,香味比擬龍涎香,因而有「古龍涎香餅」之稱!
廣州人嗜食「香藥檳榔」蔚為風尚,據記載『加丁香、桂花、三賴子諸香藥,謂之香藥檳榔,唯廣州為甚,不以貧富、長幼、男女,自朝至暮,寧不飲食,唯嗜檳榔……』,看來當時的吃香草藥的風氣與現今的下午茶時尚不相上下呢!
此外,自漢代引進宮廷栽種的桂花,姿容清逸高雅宛如貴婦,氣味幽香讓人如痴如醉(詩人稱其為「天香」),觀賞及食用價值兼具之外,其花葉根籽還可入藥,古人認為桂百藥之長,藥用價值極高,桂花入肺與大腸經,溫中散寒止痛,化痰散瘀止咳、生津,對於食慾不振、咳痰喘嗽、虛寒胃痛及經閉腹痛有一定療效,桂花酒還能「飲之壽千歲」,並成為宮廷名貴花木或上等貢品,到了宋代,民間流行種起桂花,並在中秋節前後賞花,將桂花蒸後曬乾製成「蒸木樨」作為薰香之用,其濃郁香氣更增添食物美味,因此發展出桂花茶酒、湯圓及月餅,及《山家清供》✽中的著名的「廣寒糕」。(由桂花、甘草水蒸糯米製成,是宋代祝福參加科舉考生能夠「廣寒高中」的禮物)。
✽《山家清供》是南宋流傳至今最完整的食譜。由宋代林洪所撰,全書收錄以山野所產的蔬菜(豆、菌、筍、野菜等)、水果(梨、橙、栗、 杏、李等)、動物(雞、鴨、羊、魚、蝦、蟹等)為主要原料的食品, 內容涉獵典故、詩文等。是了解宋代飲食文化一本重要的文集。
紅樓夢迴冷香安息香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雖是虛構小說,但其內容素材仍反映當時生活。其中描述許多當時芳香療法的應用與美容良方,用來治病的案例也不少。
薛寶釵的胎熱毒造成的喘嗽,因服用「冷香丸」(含色白涼散入肺的花卉:如牡丹、荷花及芙蓉花蕊,可化痰止咳平喘)而痊癒。第97回,誤以為自己終能和黛玉妹妹成親的寶玉,在看到新娘是寶釵,差點又舊疾復發而昏聵時,幸而使用安息香薰香定住他的神魂。
因「開竅藥」安息香,入心脾肺胃經,能開竅辟穢、行氣活血,適用於氣鬱暴厥,使驚嚇過度的寶玉安穩睡下。
在中國的典籍中,《食物本草》早已載入玫瑰為可食用藥物,清代《本草綱目拾遺》:「玫瑰露氣香而味淡,能和血平肝,養胃寬胸散郁。」
《紅樓夢》的第33回中,賈寶玉因被父親毒打,王夫人就讓襲人拿供品「玫瑰清露」給他喝(一碗水裡一茶匙),他喝了之後覺得香妙異常,大方地餽贈要好的丫鬟們,其中一位柳嫂拿給自己久病多年臥床的姪兒喝了之後,頓時心頭一暢、頭目清涼!這些都是因玫瑰具有良好的活血化淤及疏肝解鬱功效。
外治即內治,殊途同歸
明清時期,中外國際間交流頻繁,海內外商旅、西方傳教士及鄭和七次下西洋更促進香草藥物在民間使用的廣泛性。明朝末年的流行性疾病(瘟疫)使得醫家們開始尋找新的醫治方法,於是「溫病學派」出現並迅速發展,其中大量運用芳香化溼藥物,例如:白豆蔻、藿香、白芷、紫蘇、青蒿、香薷及佩蘭等。
清代對於中醫芳香療法有極大貢獻的醫家,非外治大師吳師機莫屬了!他認為內外治療的醫理是相同的,所以可使用相同藥物,不同的只是給藥途徑,他認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必須根據中醫病機理論辯證治療,使用外貼膏藥(含香草藥)可通經絡、開竅透骨,達到與內服藥「殊途同歸」的效果,現今的三伏貼也是根據外治法理論而來。
文字=盧唯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