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雪松醇到檀香醇:穿越木質香的化學之森 / NAHA芳療協會期刊 2022 冬季

NAHA期刊
2025-10-17

走進森林:一場倍半萜類的漫遊

誰不愛在樹脂流動、空氣中充滿那種難以捉摸的「芬多精」(phytoncides)氣息時,走進林子散步呢?即便在冬季,針葉林仍會釋放出可感知的香氣。至於你在壁爐前度過溫馨夜晚時,所燃起的柴火所散出的辛辣香煙,又如何呢?

從生物學角度看,許多會生成精油的樹木,會為不同目的產生多種化學物質。柏科、科與雪的樹木,既有芳香的葉片,也在樹幹外層與深色的芳香心材中富含樹脂。葉片的氣味有助於嚇阻會把樹木的「製糖工廠」(葉片)啃食殆盡的昆蟲;樹脂則在樹幹受損時用以「封傷」。而心材中的倍半萜類常具抗真菌性,能保護樹木的結構完整性。

但這些來自木材的倍半萜類精油,對人類又有何影響?作為通往這個迷人主題「兔子洞」的起點,本文將探索兩組木材精油及其若干主要成分。


木精油中的雪醇與其他化合物

在芳療領域最常見的兩種雪木精油,大概是維吉尼亞雪松Juniperus virginiana)與阿特拉斯雪Cedrus atlantica)。據 Rhind 指出,維吉尼亞雪松J. virginiana)的木材與煙霧曾被北美多個原住民族群用來驅邪與治療狂亂症狀;兩種雪木精油在芳療中皆用於放鬆與沈穩。

不幸的是,來自北非的阿特拉斯雪C. atlantica)已被 IUCN 紅皮書列為瀕危;而維吉尼亞雪松(產自美國與加拿大)與喜馬拉雅雪Cedrus deodara,分布自阿富汗至中國)則列於「無危」等級。關心環境的精油使用者或許更應選擇喜馬拉雅雪C. deodara),以替代瀕危的阿特拉斯雪C. atlantica)。


木精油之倍半萜/倍半萜醇成分

這些精油在調香中被視為「基調」,因其揮發性低、留香久。從下表的主要成分觀之,頗出人意表的是:杜松屬(Juniperus)的精油含有較多的「雪烯(cedrene)」與「雪醇(cedrol)」分子;而兩種雪屬(Cedrus)精油的組成相當類似,以「喜馬拉烯(himAChalenes)」與「阿特蘭酮(atlantones)」為主要特色。此處所列成分出自供應商提供並上傳至 Dropsmart 網站的 GCMS 報告。

俗名

學名

主要成分(節錄)

維吉尼亞雪松

Cedarwood Virginian

Juniperus virginiana

倍半萜(總計示例)

  • 30.24% α-烯(alpha-cedrene
  • 15.41% 土荊皮烯(thujopsene
  • 4.89% β-烯(beta-cedrene
  • 2.15% β-喜馬拉烯(beta-himAChalene
  • 1.91% 烯(cedrene

倍半萜醇

  • 21.25% 醇(cedrol
  • 4.27% 維德羅醇(widdrol

阿特拉斯雪

Cedarwood Atlas

Cedrus atlantica

倍半萜(主要家族)

  • 40.07% β-喜馬拉烯(beta-himAChalene
  • 16.82% α-喜馬拉烯(alpha-himAChalene
  • 10.76% γ-喜馬拉烯(gamma-himAChalene
  • 2.72% δ-杜松烯(delta-cadinene

倍半萜酮

  • 阿特蘭酮(atlantones5%

喜馬拉雅雪

Cedarwood Himalayan

Cedrus deodara

  • 喜馬拉烯(himAChalenes54%
  • 阿特蘭酮(atlantones25%


烯型與土荊皮烯分子為三環結構;喜馬拉烯與維德羅醇為雙環結構。就三維體積而論,它們比單環的阿特蘭酮更「龐大」,因此幾乎不溶於水。實際上,雪醇在室溫下為結晶狀,突顯其低揮發性。另可注意,除土荊皮烯與阿特蘭酮外,其餘分子多具「七碳環連接五碳環」的排布,即所謂「癸烷烴(guaiane)骨架」。同屬癸烷烴骨架者,還有石菖蒲烯(guaiazulene)、母菊藍(chamazulene),以及岩蘭草Vetiveria zizanioides)精油中的許多分子。


較為少見的倍半萜酮——阿特蘭酮——僅有一個封閉環,並連接一條長的萜類側鏈,其酮官能基位於與碳碳雙鍵相鄰(共軛/烯丙位)的配置,通常會使羰基更具反應性。有趣的是,β-阿特蘭酮亦見於薑黃Curcuma longa)精油,且其結構與 α-鬱金酮(alpha-turmerone)相似;至於芳樟鬱金酮(ar‑turmerone)則以苯環取代環己烯環。這些分子基於「雙子酚烷(bisabolane)」骨架,因此此處亦一併列出洋甘菊Matricaria recutita)精油中的 α沒藥醇(alpha‑bisabolol)供對照(見圖 2)。就結構類比而言,人們不禁想像:β阿特蘭酮是否可能具有與 α沒藥醇與鬱金酮類相似的抗發炎潛力。

體外研究顯示,α沒藥醇、ar‑鬱金酮與 α鬱金酮具有抗發炎活性。


醇的抗腫瘤前臨床試驗

在體外研究中,雪醇顯示可抑制腎臟與黑色素瘤細胞的生長;在膠質母細胞瘤細胞與其皮下移植腫瘤的大鼠模型中(連續 13 天、皮下注射 150 mg/kg)亦觀察到作用。在活體小鼠研究中,該劑量將存活期由 25 天延長至 45 天;雖然不算長,但標準抗癌藥 TMZ 僅延長至 35 天;雪醇+TMZ 的組合則可延至 55 天。由於實驗並非在腦組織內、而是皮下腫瘤,如何實際對腦內腫瘤給藥仍難以想像。我們距離宣稱「雪醇在人類也有同樣效果」仍很遙遠,但學界正以雪醇為標的,確實相當有趣。


醇的放鬆效應(人體研究)

吸入雪醇(空氣中濃度 14.2 μg/L,流速 5 L/分鐘,分兩次各 10 分鐘、中間休息 8 分鐘)可使人類的呼吸與心率下降;心率變異性也呈現「副交感神經系統被啟動」的樣態。另一項以汽化雪醇晶體吸入 1 分鐘的研究,亦觀察到瞳孔反射改變,呈副交感優勢。儘管暴露時間很短、且研究雖跨挪威、日本、泰國以控制文化差異,但各地受測者間的效果差別甚微。較近年的一項研究採用「雪葉香氣」(未述成分),觀察日本失智長者在使用帶雪香的室內噴霧後,躁動行為下降,但對認知功能無影響;若改用雪木香氣,是否能進一步降低躁動,值得探究。


檀香木精油中的檀香醇與其他化合物

檀香醇(santalols)」是檀香屬多種精油的關鍵芳香成分,最知名者為瀕危的印度檀香Santalum album)心材精油。依 Rhind 所述,檀香S. album)精油在芳療上用作鎮靜、抗憂鬱與舒緩發炎性皮膚狀況;這些應用奠基於印度與亞洲多個傳統醫療體系,對檀香木、煙與油之超過 2,000 年的使用。

檀香醇有兩種構型異構物:α與 β檀香醇。依美國化學學會(ACS)「本週分子」資料庫所述,α檀香醇約為 β檀香醇的三倍豐富;兩者合計約占精油的 7090%。從香氣角度,最受推崇者往往是含量較少、但研究較少的 β檀香醇。

眾所周知,過度採伐使印度檀香S. album)瀕危。除了擴大人工林、或改採其他檀香屬物種外,亦可在實驗室合成檀香醇。直到近年之前,化學合成檀香醇的成本效益一直不佳。Martinus 等人(2018)所載之專利,說明以細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生物合成」檀香醇的背景與原理:將檀香植物(Santalum spp.)的「檀香烯合酶」基因導入細菌;給予足量糖作為養分後,細菌即可生成與心材類似比例的檀香醇分子。


商業採收之檀香屬物種的精油

下表為目前商業採收之檀香屬物種精油的組成。另有夏威夷檀香Santalum paniculatum)的精油,其組成與「北澳檀香」(Santalum lanceolatum)相似,但「紐西佛羅醇(nuciferol)」與「蘭西醇(lanceol)」含量較低。

俗名

學名

主要成分(節錄)

(印度)檀香

Santalum album

倍半萜醇

  • 48.04% (Z)-α檀香醇(alpha‑santalol
  • 18.16% (Z)-β檀香醇(beta‑santalol
  • 6.05% (Z)-蘭西醇(lanceol
  • 5.89% (E)-α佛手柑烯醇(alpha‑Bergamotol
  • 3.70% 異構 β檀香醇(epi‑beta‑santalol

倍半萜

  • 1.25% α檀香烯(alpha‑santalene
  • 0.89% 異構 β檀香烯(epi‑beta‑santalene

倍半萜醛

  • 0.81% 檀香醛(cyclosantalal
  • 0.45% β檀香醛(beta‑santalal

北澳檀香

Santalum lanceolatum

倍半萜醇(占油量逾 50%

  • 26.67% (Z)-蘭西醇(lanceol
  • 8.73% (Z)-γ薑黃‑12‑醇(gamma‑curcumene‑12‑ol
  • 3.70% (E,E)-法呢醇(farnesol
  • 2.62% 異構 α沒藥醇(epi‑alpha‑bisabolol
  • 1.26% 橙花叔醇(Nerolidol
  • 1.03% (Z)-α檀香
  • 11.73% 紐西佛羅醇(nuciferol

西澳檀香

Santalum spicatum

倍半萜醇

倍半萜


我過去未曾深入檢視檀香Santalum spp.)精油中的倍半萜類;當我在北澳檀香的成分表中看到兩個新名詞──「紐西佛羅醇」與「蘭西醇」──就忍不住查了結構。出乎意料地,它們同樣具「雙子酚烷」骨架,與 ar‑鬱金酮與 β阿特蘭酮屬同一類,只是含氧官能基落在鏈上不同位置。這些分子的「鏈端」與檀香醇側鏈的末端極為相似,或因此在香氣與功能上有相近之處。


α-檀香醇之治療活性

2019 Bommareddy 等人對「檀香屬精油主要成分 α檀香醇」的治療作用進行回顧,指出多數仍停留在前臨床(體外或動物)階段,潛在效益包括:抗癌、抗發炎與降血糖。


α-檀香醇的人體研究

一項第二期耐受性與療效試驗將含 10%(重量比)東印度檀香精油(S. album)的辛酸基精華,連續 28 天外用於 12 位體表受累 ≤10% 的輕中度乾癬患者(惟未說明塗抹劑量)。結果 12 人中有 9 人之乾癬嚴重度下降;1 人因輕微皮膚反應退出;其餘 2 人僅見中等改善。此前同一研究團隊之體外研究亦發現,α檀香醇可抑制人類真皮成纖維細胞之發炎性細胞激素產生。

另有兩項人體研究分別測試經皮塗抹的檀香醇(每人 1 mL)與吸入檀香醇/檀香精油(20 分鐘內估計吸入 2.43.4 mg)對於情緒狀態與自律神經指標的影響。吸入檀香精油會提高喚起指標(脈搏、皮膚電導、收縮壓),但研究者認為主要與「對氣味的喜好」相關;而經皮塗抹則顯示 α檀香醇在生理上令人放鬆,整體檀香精油雖主觀上被認為放鬆,實際卻引發生理喚起。


結語

我們需要更多研究!雖然我曾共同發表文章,反駁「官能基理論」(Functional Group Theory)的有效性,但我這次發現:雪Cedrus spp.)與檀香Santalum spp.)的主要分子,竟共享相似的骨架(癸烷烴與雙子酚烷)。或許,癸烷烴類分子通常較「沈穩」(促進副交感神經優勢),而雙子酚烷類則通常「抗發炎」;兩者皆可能有助於緩解與高壓與升高皮質醇相關的焦慮、憂鬱與發炎。我也納悶:是否不久的將來,我們也能如同檀香醇的案例般,藉由生物合成來製備喜馬拉烯與阿特蘭酮,以減少對雪屬樹木的採收壓力?


參考資料

1.     Rhind JP. Essential Oils: A comprehensive handbook for aromatic therapy. London, UK: Singing Dragon; 2020.

2.     Thomas P.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Cedrus atlantica. 2013-02-07。檢索:2022-10-12

3.     Villegas LF, 等。(+)-epi‑α‑Bisabolol is the wound-healing principle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2001;64(10):13571359

4.     Zargaran A, 等。Topical chamomile oleogel as pain relief in migraine Neurol Sci. 2018;39(8):13451353

5.     Kamatou GPP, Viljoen AM. A review of α‑Bisabolol JAOCS. 2010;87(1):17

6.     Orellana-Paucar AM, MAChado-Orellana MG. PharmACological Profile of Turmeric Oil. Molecules. 2022;27(16)

7.     Loizzo MR, 等。Antiproliferative effects of essential oils Cell Proliferation. 2008;41(6):10021012

8.     Chang K‑F, 等。Cedrol suppresses glioblastoma Cancer Letters. 2020;495:180190

9.     Dayawansa S, 等。Autonomic responses during inhalation of cedrol Autonomic Neuroscience. 2003;108:7986

10.        Yada Y, 等。Effect of cedrol on 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J Physiol Anthropol. 2007;26(3):349354

11.        Takahashi Y, 等。Cedar fragrance and dementia BPSD NeuropsychopharmACol Rep. 2020;40(1):1015

12.        ACS Molecule of the Week: Santalols2021。檢索:2022-10-09

13.        Martinus JB, 等。Santalene Synthase(專利)。2018-09-21。檢索:2022-10-09

14.        Braun NA, 等。Hawaiian Sandalwood oil composition Nat Prod Commun. 2014;9(9):13651368

15.        Bommareddy A, 等。Medicinal properties of α‑santalol Natural Product Research. 2017:117

16.        Sharma M, 等。EISO alleviates psoriasis Front PharmACol. 2017;8

17.        Sharma M, 等。Suppression of cytokine production by Sandalwood oils Phytother Res. 2014;28(6):925932

18.        Heuberger E, 等。Sandalwood & α‑santalol odor increase arousal Planta Med. 2006;72(9):792800

19.        Hongratanaworakit T, 等。Transdermal α‑santalol & Sandalwood effects Planta Med. 2004;70(1):37

20.        Tisserand R, Valussi M, Cont A, Bowles EJ. Debunking Functional Group Theory IJPHA. 2018;7(3):760

21.        Dropsmart 網站。檢索:2022-10-12

E. Joy Bowles

E. Joy Bowles(PhD, BSc Hons)著有廣受喜愛的《芳香療法精油化學》(2003),並以其對芳療科學面的講授與演講而知名。她主持「芳療期刊俱樂部」,每月彙整並分享相關主題之研究,並引發熱烈討論,十分適合「芳療書呆子」。

更多資訊與作品請見:eo‑education.teachable.com、ejoybowles.com/books 與 NAHA 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