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冬季來臨,乾冷空氣、低溫、強風與皸裂對肌膚都是一大考驗。極度乾燥會令人難受;肌膚會有緊繃、灼熱與脫屑的感覺。此時,一層富含脂質、具有封閉性的保護層,有助於保護肌膚並避免細胞中的水分流失。
在數千年的文明史中,人們使用各式各樣的動植物脂來保護肌膚與滋養身體:如熊脂、海豹脂、牛脂與豬油、椰子(Cocos nucifera)油、橄欖(Olea europaea)油與芝麻(Sesamum indicum)油等。這些脂類有著古老而相似的用途與應用,選用取決於地理與氣候。
無論固態或液態,油脂都能提供肌膚所需的脂質性保護。為了呼應本期 NAHA 芳療期刊其他文章的主題,本文將聚焦於一款乳油——可可(Theobroma cACao)脂的近親,以及一種來自不尋常來源的油脂。
Theobroma grandiflorum 的俗名為庫阿蘇(Cupuaçu),其氣味與植物學上的「表親」可可(Theobroma cACao)脂相近,但又帶有差異,使它成為特別出色的肌膚保養乳油。
可可(Theobroma cACao)能產出巧克力與可可脂,兩者在料理與化妝品領域都廣為人知;相較之下,庫阿蘇(Theobroma grandiflorum)較少人熟悉。其發音為「庫—普—啊—蘇」(cu-pu-a’-soo),同樣原生於巴西,也常被稱為巴西可可。庫阿蘇在當地有多種名稱與拼法:cupuaçu、cupuassu、cupuazú、cupu assu、copoasu。
庫阿蘇與可可脂同屬錫蘭果屬(Theobroma),而錫蘭果屬又隸屬於錦葵科(MalvACeae)。此科還包含了猴麵包樹(Adansonia digitata)油與洛神花(Hibiscus sabdariffa)油。若把兩種脂比喻為「植物學上的表親」,並不為過。
這兩種乳油都帶有濃郁香氣,其中可可脂在西方更為人熟悉。庫阿蘇乳油的氣味讓人聯想到可可脂,但又更野、較不熟悉、也更柔和。氣味難以精準描述,我們可以這麼說:它像是帶有花香、青草感,並隱約有一絲發酵調的可可氣息。
「Theobroma」字面意義為「諸神的甘露」;「Theo」指神,「broma」源自 ambrosia(神饌),其希臘語詞根 ambrotos 的意思是「不朽」。
「超凡」與「不朽」這兩個詞,非常貼切地形容庫阿蘇與可可脂的香氣。Theobroma grandiflorum 是一種與可可(Theobroma cACao)關係密切的熱帶雨林喬木。它原生於南美洲的樹林地帶,是前哥倫布時期的作物之一,如今在巴西亞馬遜部分地區仍可見野生族群。
庫阿蘇在其原產地南美洲,既是受歡迎的食用脂,也是常見的肌膚保養用脂,如今在全球的美妝與保養圈也逐漸受到矚目。庫阿蘇乳油的觸感柔軟,暗示其在滋潤與保水方面的卓越能力。
庫阿蘇的一項醒目特性是「吸收水分的能力」。在攪拌的同時逐步加入水分,庫阿蘇乳油在開始分離前,能吸納超過自身重量四倍以上的水分。與其他乳油如乳油木果(Vitellaria paradoxa)甚至羊毛脂相比,它在吸水能力上表現更突出。
庫阿蘇與水的親和性,使其成為羊毛脂的素食替代選項。羊毛脂來自羊毛,對許多人可能造成敏感或過敏反應。能夠為肌膚「提供水分」這件事,對成熟或極度乾燥的肌膚尤其重要且有價值。
庫阿蘇乳油中「不可皂化物」的部分含有植物固醇,其中以β-穀固醇占優勢。植物固醇有助於舒緩肌膚發炎,進而維持真皮層中膠原的健康;而生育酚(維生素 E)則有助於預防對肌膚細胞結構的氧化損傷。
對許多人而言,咖啡是「喚醒者」;其所含的咖啡因讓全球無數人的神經系統在每天清晨被啟動。
同一顆豆子(其實是種子)也是脂質油的來源。未烘焙的綠豆可壓榨出一種油,烘焙過的咖啡豆則會產出略有不同的油。
咖啡(Coffea 屬)豆油主要來自三大類:阿拉比卡(Coffea arabica)、羅布斯塔(Coffea canephora)與埃克賽爾薩/利比里亞(Coffea excelsa 或 Coffea liberica)。其中以阿拉比卡最常見,含油量最高約 15%,羅布斯塔次之,含油量約 10%。
油脂製造者會從咖啡(Coffea 屬)綠豆與烘焙豆兩者壓榨油。可想而知,兩者在外觀上(尤其是顏色與氣味)差異顯著,但其脂肪酸結構其實相差不大。
即便咖啡豆在高溫下加熱,烘焙豆所壓出的油,其組成與綠豆油相較,脂肪酸構成並未發生顯著改變。換言之,高溫不會使烘焙豆油的脂肪酸組成大幅不同於綠豆油——這點值得記住。
在肌膚保養上,咖啡豆(或種子)油特別適合用於「皮脂膜屏障受損」的肌膚。這類難纏的狀況包括濕疹、乾癬、異位性皮膚炎,以及其他相關挑戰。
亞油酸(Omega-6)缺乏常可見於狀況膚,因為亞油酸是維持角質層健康的主要脂肪酸之一。這類肌膚往往不耐受「油酸」含量偏高的油脂(油酸是 18 碳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十分常見),反而對飽和脂肪酸與多元不飽和的亞油酸反應較佳。
問題在於:幾乎所有油脂都含有油酸——它在動植物脂、甚至人體內都很常見。要在處方中降低油酸比例,以照護屏障受損肌,便需要熟悉可選油脂與其脂肪酸組成。
一種作法是以調配術,將多種油脂的脂肪酸優點組合起來,配出低油酸而對問題肌有益的配方。不過也有更單純的解法:咖啡籽(Coffea arabica)油。
在我所見過的油脂中,咖啡籽油十分少見地呈現「亞油酸為主,棕櫚酸次之,油酸含量低於 10%」的構型。這樣的脂肪酸比例,使咖啡籽油成為護理皮脂膜功能受損肌膚的極佳候選油。
庫阿蘇乳油與可可脂:兩者皆含油酸、棕櫚酸、硬脂酸與少量亞麻酸;其中庫阿蘇乳油的亞油酸比例相對較高,可可脂則以硬脂酸、棕櫚酸為大宗。
綠咖啡籽油:以亞油酸與棕櫚酸為主,油酸比例相對較低;另含少量肉豆蔻酸、花生酸與硬脂酸,以及極少量不可皂化物。
具修護力的「不可皂化物」分率。
多數研究關注的是咖啡(Coffea 屬)對整體健康有助益的成分,例如二萜類的 cafestol 與 kahweol(影響膽固醇),或多酚類的綠原酸(對身體有益)。若聚焦於外用油脂,可留意其中具抗發炎效果的植物固醇,如β-穀固醇、豆甾醇與菜油甾醇;它們能支持肌膚各層的健康,促進組織修復與再生。植物固醇能減緩發炎,進而協助預防或改善濕疹、乾癬等發炎型皮膚問題;其潤膚特性也有助維持肌膚含水,修補乾裂所造成的損傷。
此外,角鯊烯與咖啡油中少量的咖啡因,亦被認為能幫助抵禦日曬造成的傷害與曬後不適。
針對咖啡籽(Coffea arabica)油不可皂化物分率的研究顯示:與對照組相比,受試者的彈性蛋白生成顯著提升,膠原生成的改善幅度更為明顯。
綠原酸作為一類主要的酚酸,廣泛存在於咖啡與茶,以及多種蔬果中;其亦被指出可減少紫外線過度暴露後的泛紅。
將庫阿蘇(Theobroma grandiflorum)乳油與咖啡籽(Coffea arabica)油做簡單組合,即是一組出色的冬季防護搭檔,可顯著協助肌膚對抗天候極端與各種挑戰;當然,也可分別單用其一。我個人偏好以兩者「等重」調合,不另外添加其他成分,即能成就一款簡潔而實用的配方;若喜歡,也可自行加入香氣或色澤。
材料
製作
以隔水加熱法在爐上溫和融化兩者,拌勻後倒入玻璃罐,旋緊瓶蓋並放入冰箱快速冷卻凝固。
使用
取約一枚十元硬幣大小的用量於掌心,視需要輕柔按摩於肌膚。
注意
若出現刺激或不適,請停止使用。
Susan M. Parker 著有《Power of the Seed: Your Guide to Oils for Health and Beauty》(Process Media, 2014),這是最早專注於脂質(基底油/載體油)的著作之一,而非僅將其視作芳療稀釋用或按摩/美容產業中的配角。 1990 年代早期的一段藥草學徒經驗啟發了她。1996 年,她創立了專注於肌膚照護與外用療法的藥草坊 SOLUM&HERBE。從自家花園製作藥草萃取物(包含油浸劑)開始,讓她更加渴望深入了解各類油脂。 由於當時找不到一本能夠全面認識載體油的指南,她決定自行研究。以藝術背景、化學知識有限的她,在一位化學家朋友的協助下,逐步理解了脂質油的基礎化學。為了讓學習更扎實,她把筆記整理成冊,並在 2001 年自費印行小冊子。
憑藉她 1970 年代所受的藝術訓練,她以手工拼貼完成小冊子,並印製 100 份提供給美國北加州的藥草社群。2015 年,更為擴充且研究深入的《Power of the Seed》由 Process Media(華盛頓州 Port Townsend)正式出版。 作為自然健康的學習者、園丁、藥草師、花精倡議者、母親與外婆,她於 1990 年代師從 Pam Montgomery 與 David Hoffman。SOLUM&HERBE 在歷經 22 年的產品創作與生產後,於 2018 年劃下句點。此後,Susan 持續在線上研究並教授脂質油相關主題。
更多資訊可見:susanmpar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