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族譜系談起
作者回憶祖母於二十世紀初自奧匈帝國移民美國,發現家族血脈遍及歐洲與亞洲。這份多樣性讓她聯想到植物界的親緣關係——就如薑香草(Cymbopogon martinii var. sofia)雖名為「Gingergrass」,卻與薑(Zingiber officinale)無關,而是香茅屬(Cymbopogon)的芳香草本之一。
多數人熟悉檸檬香茅(C. flexuosus)與芳樟草(C. martinii var. motia),但對薑香草卻知之甚少。兩者雖屬同一物種但不同變種,化學結構與氣味差異明顯——是時候重新認識這位被忽略的「表親」了。
植物學與分布
薑香草為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外觀與芳樟草相似,屬於常綠芳香叢生草,高約 1.3–3 公尺,葉長 25–50 公分、寬 10–30 毫米,葉緣粗糙、尖端漸細。花序為窄型圓錐花簇,花梗 15–30 公分,每花序具一對小穗,其中一花可育、一花不育。
原生於印度、孟加拉、尼泊爾、緬甸、西喜馬拉雅與越南等地,後傳播至巴西、中非、馬達加斯加與中國南方等地。薑香草為四倍體,而芳樟草為二倍體,兩者可自然雜交但氣味與化學組成都不同。
薑香草偏好溫暖潮濕環境,耐旱、抗鹽鹼、可在排水不良區生長,但不耐酸性土或霜凍。理想 pH 值為 6–7 的肥沃壤土,在日照長的環境中產油量與香葉醇含量更高。
溫熱關節舒緩按摩油配方
這款按摩油能溫熱肌肉、緩解關節痠痛並提振情緒。配方結合薑香草、薑、黑胡椒與薰衣草精油,讓身心獲得放鬆與活化。
材料:30 mL 荷荷巴油或無香乳液。
精油:薑香草 3 滴、薑 3 滴、薰衣草 4 滴、黑胡椒 1 滴。
製作:消毒工具後,將精油與基底混合裝瓶。
使用:取少量按摩肩頸或關節。
注意事項:僅限成人使用,薑油具光敏性,避免日曬。
傳統與現代應用
薑香草與芳樟草在阿育吠陀醫學中均被重視,用於促進消化、淨化血液、增強心肌、改善泌乳及退燒。葉莖膏可護膚止痛,蒸氣吸入可緩解氣喘與感冒。現代研究顯示其具抗真菌、抗菌與提升情緒作用。
主要化學成分與特性
薑香草精油主要成分包括:
- 單萜烯:樟烯(15–22%)、檸檬烯(6–9%)、α-蒎烯(4–5%)
- 倍半萜烯:β-石竹烯(1–3%)
- 酯類:乙酸玫瑰酯(7–14%)、乙酸龍腦酯(4–6%)
- 醇類:龍腦醇(4–5%)、香葉醇(5–6%)
- 醚類:艾瑞米新(Elemicin, 1–4%)
這些成分賦予其抗炎、抗菌、抗真菌、抗痙攣、鎮靜與鎮痛功效。特別對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具抑制作用。
亮膚修護配方:Bakuchiol 精華乳
這款乳狀精華融合薑香草與天然 Bakuchiol(維他命A替代物),可提亮膚色、促進膠原生成並改善彈性。
主要成分比例:蒸餾水 24.55%、蘆薈汁 60%、甘油 7%、乳化劑 2%、荷荷巴油 3%、Bakuchiol 1%、維他命E 0.05%、防腐劑 1.5%。
精油:薑香草 0.1%、薰衣草 0.2%、甜橙 0.2%。
將水相與油相分別加熱至 75°C 混合均勻後冷卻,待低於 40°C 加入其他成分調 pH 至 5–5.5。冷卻後灌裝保存。
使用方式:每日早晚塗抹少量於臉部及頸部,適合敏感或痘痘肌膚。
注意:僅限成人使用,少數人可能出現接觸性皮膚炎。
臨床研究與芳療應用
研究指出薑香草精油對 Candida 菌株具抑菌及破壞生物膜活性,並能舒緩肌肉緊繃與情緒壓力。可應用於足部保養、肌肉放鬆按摩與天然清潔產品中。
其組成中的樟烯、檸檬烯與β-石竹烯提供抗炎、鎮痛與抗焦慮作用,而龍腦醇與香葉醇則兼具抗真菌與鎮靜效果。
呼吸支持吸入配方
配方:薑香草 5 滴、樟樹(Ravintsara)5 滴、乳香 5 滴、甜橙 2 滴。
滴入吸入棒中,可協助緩解呼吸道感染與焦慮情緒。
此外,可將薑香草與茶樹、薄荷及甜橙混合於蘆薈膠中,用於抗痘與油脂調理。薑香草甜美辛香的氣息兼具安撫與振奮,成為芳療配方中極具潛力的新星。
參考資料
-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Cymbopogon martinii
- Useful Tropical Plants Database. Cymbopogon martinii var. sofia
- Ajay Kumar et al. (2021). *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 171.*
- Easy Ayurveda Hospital. *Rusa Grass (Cymbopogon martinii)*.
- Aromatics International. *Gingergrass Essential Oil GCMS Data.*
- DropSmart Database. *Gingergrass Oil Profile.*
- Agarwal, V. et al. (2008). *Mycopathologia, 165(1), 13–19.*
- Agarwal, V. et al. (2010).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Immunology and Infection, 43(5), 447–451.*
- Singh, A. K. et al. (1980). *Economic Botany, 34(2), 186–190.*
- Aromahead Institute. *Component Datab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