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防布穀蜂:從寄生到授粉的雙面生態學 / NAHA芳療協會期刊 2022 春季

NAHA期刊
2025-10-15

提防布穀蜂

「布穀!布穀!」當你聽到這兩個字,你會想到什麼?一座鐘?一隻鳥?你可曾想到,我其實在談蜜蜂與姬蜂(胡蜂)?沒錯,接下來我們要談的是「鳥與蜂」(以及姬蜂),而在布穀的世界裡,它們彼此其實沒有太大差異。

布穀鳥、布穀蜂與布穀姬蜂都是獨居、寄生育雛(brood-parasitic)的生物,會把卵產在其他物種的巢中。牠們被稱為「布穀型」生物,是基於行為而非遺傳。牠們利用相近物種的資源,以降低自身能量消耗並提升繁殖能力。由於寄生育雛者必須避開宿主的偵測,牠們演化出多種機制,例如在外觀與費洛蒙上模仿宿主。這導致宿主與布穀物種之間,出現了反制策略、適應與共同演化的「軍備競賽」。


社會寄生者

有些布穀蜂會尾隨並盯上獨居蜂,對牠們造成極大傷害。獨居蜂以花粉與花蜜為食,並把每顆幼卵用個別的巢室或繭包裹起來。布穀蜂會伺機而動,等獨居蜂外出工作時,悄悄把自己的卵產在該巢室中。由於這類演化成布穀寄生的物種已發展出可壓制宿主的策略,牠們的幼蟲生長更快、迅速耗盡所有食物供給,並在宿主卵孵化前就離開。某些布穀蜂甚至不僅是寄生育雛,更進一步利用宿主的社會系統,因此也被稱為「社會寄生者」。牠們會奪取既有蜂群的蜂后地位,並仰賴宿主蜂群中渾然不覺的工蜂階級,來幫牠們撫育自己的幼蜂。


如何辨識布穀蜂

全世界已知的蜂類超過 20,000 種,估計其中約有 15% 展現布穀行為。牠們來自許多不同屬別,且常把自己偽裝得與宿主極為相似,以致只能透過 DNA 基因定序來辨識。因此,研究人員正逐一檢視博物館標本並以 DNA 定序發掘新物種。1 不過,許多布穀蜂仍有些細微差異能暴露其身分。以一例來說,由於大多數布穀蜂已喪失自行採集與攜帶花粉的能力,牠們缺少「scopa(大多數築巢蜂用來採集花粉的特化毛刷)」。2 布穀蜂不僅在外觀上與宿主相似,亦常使用化學擬態。牠們會以各種方式把卵的氣味偽裝起來,掩飾寄生幼體存在的嗅覺證據;3 也可能藉由費洛蒙偽裝自身氣味,在社會系統中不被察覺;或者選擇在交配時機出手,讓雄蜂的氣味覆蓋其自身的氣味。許多蜂類的費洛蒙分泌來自杜弗爾氏腺(Dufour’s gland)。研究者「發現八種隱蜂(Nomada)中有五種,其雄蜂頭部分泌物的主要成分,與其主要宿主(地蜂屬 Andrena 或粉蜂屬 Melitta)雌蜂杜弗爾氏腺分泌物的主要成分相同。」4 因此,選在可能發生衝突之前才交配,對這些布穀蜂更為有利。這是一場危險任務:一旦被宿主察覺,等待牠與牠後代的,往往是立刻的「死刑」。


布穀蜂也是授粉者嗎?

這些帶有寄生、甚至有時「殺戮」色彩的蜂類,既然不為幼蟲採集花粉,是否仍有益處?答案是肯定的——牠們也是授粉者。可惜我們對多數布穀物種的覓食習性知之甚少;但牠們需要以花蜜作為能量來源,並以花粉促進卵巢發育。目前資料仍有限,還有許多祕密等待研究揭示。不過,那隻可愛又絨毛蓬鬆的田布穀大黃蜂(Bombus campestris),已被觀察到會訪花於:歐洲藍婆婆納(Pentaglottis sempervirens)、魔杖花(Succisa pratensis)、薊、蒲公英(TaraxACum officinale)、紅三葉草(Trifolium pratense)、婆婆納(Veronica chamaedrys)、地膚(Glechoma hederACea)、歐洲黑莓(Rubus fruticosus)與 矢車菊(Centaurea nigra)。5 另外也別忘了美麗、帶有金屬光澤的布穀姬蜂(珠光姬蜂):牠們同樣是重要的授粉者,常訪問繖形科、菊科與大戟科植物。若想一睹這些寶石般的姬蜂風采,不妨在盛夏最炎熱的月份,前往乾燥沙質土壤的棲地找找看。

生命中存在著各式各樣會操弄、利用他者的生物。在布穀世界裡,加害者往往就出自近親。當心篡位者與寄生者吧——如今我們已知曉你們狡詐的伎倆,如何驅使他者替你們工作!那些可愛、惹人喜愛的臉龐,不再能輕易矇騙我們。欺瞞,常常也讓花田更加繁盛。


參考資料

1.     Cuckoo Bee Species Hiding in Plain Sight.’” BBC News2018-05-12。取用日期:2022-03-28。可得於:http://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44045331

2.     Litman, Jessica R. Under the Radar: Detection Avoidance in Brood Parasitic Bee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374(1769)2019-02-11p. 2018019610.1098/rstb.2018.0196。可得於: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tb.2018.0196

3.     Litman, Jessica R. 同上文。

4.     Litman, Jessica R. 同上文。

5.     Field Cuckoo-Bumble Bee (Bombus campestris). iNaturalist。取用日期:2022-03-28。可得於:http://www.inaturalist.org/taxa/127779-

4.     Litman, Jessica R. Under the Radar: Detection Avoidance in Brood Parasitic Bee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374(1769)2019-02-11p. 2018019610.1098/rstb.2018.0196。可得於: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tb.2018.0196

5.     Field Cuckoo-Bumble Bee (Bombus campestris). iNaturalist。取用日期:2022-03-28。可得於:http://www.inaturalist.org/taxa/127779-Bombus-campestris

Amanda Plunkett

Amanda Plunkett 在多年飽受環境疾病所苦之後,Amanda 轉向整體醫學。她於 2015 年在 Jade Shutes 的指導下,完成進階芳療與內服運用相關認證,受訓時數超過 500 小時,並以 NAHA 臨床芳療師身分服務社群。2016 年,她創立了 Bee Rooted,致力於倡議健康環境與救援造成民眾困擾的蜜蜂。

此後,她也完成園藝課程,並透過有機景觀協會與東北有機農業協會,取得「有機草坪照護」專業認證。 作為環境疾病的倖存者,她覺得自己與蜜蜂有種特殊連結——蜜蜂同樣對極微小的環境變化十分敏感。她運用自身經驗,推廣更健康的生活環境,並在全美各地提供關於整體個人照護、有機景觀設計與授粉者棲地建置的諮詢與講座。Amanda 亦擔任 NAHA 南加州區域主任。若想更多了解她,請造訪其網站:www.beeroot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