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和父親討論「什麼是綠」。他的答案讓我吃驚:他把綠定義成「金錢、醜陋的顏色,以及某種乾淨的東西」。這三者怎麼會定義同一個字?我們談得越多,就越能理解他這位靠自己打拼、幫摩托車和賽車噴漆的人的思考邏輯。不過,作為一位常與油汙為伍的老手,他卻把「綠」與「乾淨」聯想在一起,這點始終讓我覺得古怪。就在那一刻,我開始把綠視為超越顏色的事物,並以科學家的角度展開探究——也試著從一個重視權力與影響力的人眼中去理解世界。這趟旅程會把我帶往何處?
當然,綠會讓我們想起大自然——被樹木與草本植物包圍,能帶來平靜與重生的感受。當生活一片混亂,人們會主動走向自然。我們坐在花園裡、外出散步,或乾脆「斷線」走進森林,做更長時間的療癒。即使以我父親那種資本主義的觀點來看也說得通:廣告若想傳達情緒上的安定,常會把自家產品與「清新的草地」之類的氣味連結。事實上,「綠」或「馥奇香」(fougère)是調香師認可的一類真實氣味。這類揮發性的拼貼有悠久歷史,也相當有利可圖。1 從蕨類到結果植物,都能產生這種自然氣味。
香水產業長期以來一直試圖弄清楚,人類是如何詮釋一種氣味背後的化學。2 人類對氣味的解讀很複雜。氣味常被描述成一座金字塔:香調、感官感受、外觀(顏色與質地)與情緒彼此相連。在這裡,或許有 800 種化學物質參與,但未受過訓練的鼻子只會聞到「咖啡」。3 又因嗅覺常受文化定義影響,要在業界建立一套普世的氣味分類體系並不容易。4 然而,有些氣味似乎擁有更悠久的歷史,並在演化上把我們與求生本能連結起來。5 什麼是「安全」、「危險」、「好的」或「不好的」,或許正對應了調香世界中基本的嗅覺範疇,也呼應人類求生的基本面向。6
那麼,「綠色香氣」究竟是什麼?綠被視為一種較為簡單的氣味,因此似乎更容易被人類大腦詮釋。7 Teixeira 等人將綠定義為「具有典型植物氣息,帶有新鮮葉片或莖稈、割草般的氣味,或令人聯想到清新的感受」。被描述為「清新」,意味著該揮發物很快蒸散(揮發度高),8 因而通常被歸為前調。9
由於植物無法逃離危險,它們需要一套獨特而精密的方式彼此溝通,並與環境中的其他生物互動。次級代謝物(例如植物防禦系統中的化合物)分子量低,可被用作抗氧化劑、著色劑、香料與調味物。10–13 這些功能都有助於植物存活。舉例來說,抗氧化劑能協助細胞對抗壓力;而著色劑、香氣與風味則可吸引或驅離動物的注意。「綠色香氣」在這份攸關存活的工具清單中扮演重要角色。
深入探索綠色香氣的化學時,很快就會發現它與「綠葉揮發物」(GLVs)之間的連結。綠葉揮發物屬於「氧脂素」(oxylipin)途徑的一環(同一路徑也會產生茉莉酸類),其來源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過氧化反應。因此,綠葉揮發物已知在植物防禦、植物—植物互動,以及植物—昆蟲互動中扮演特定角色。14–15 常見的綠葉揮發物包括:(E)-2-己烯醛(leaf alcohol)、(Z)-3-己烯醇(leaf aldehyde),以及 1-辛烯-3-醇。這些化合物廣泛存在於新鮮葉片、蔬菜與水果中。16 不過,綠色香氣其實是至少八種六碳(C6)揮發物的混合;而經常是這些化學物再加上另外八種九碳(C9)化合物的組合,造就了不同植物間略有差異、卻獨樹一幟的綠色氣味。17 每一種版本的綠色香氣,都幫助植物與同種個體溝通,或用以反制他者。更多例子見下表。
表 1:不同植物中的綠葉揮發物(GLVs)與其香氣關聯
|
相關化學物 |
說明 |
|
(Z)-3-hexen-1-ol、1-hexanol、hexanal、(E)-2-hexanal、hexyl ACetate |
草莓果實在成熟過程中,花香與甜感隨時間變化18 |
|
GLVs 混合物 |
茶中報導之風味與香氣化合物19 |
|
C6 與 C9 醛與醇 |
小黃瓜在成熟過程中,相關濃度隨時間變化20 |
|
(Z)-3-hexenal、(E)-2-hexenal |
新鮮聖女小番茄的香氣,具有強烈的綠草與綠葉氣息21 |
除了組成成分之外,綠色香氣的釋放量也會隨加害者的取食方式、22 傷口狀態、23 真菌與細菌感染而改變。24–25 單子葉與雙子葉植物在綠葉揮發物上也呈現變異。26 這套系統一方面清晰直接,另一方面又多變到顯得繁複。
經濟連結,以及芳療師為何該留意
顯而易見,任何能影響風味與香氣的化合物,都會牽動經濟;綠葉揮發物也不例外。綠色香氣化合物可被用來調控果蔬的行銷與儲存。27 另一個能以綠色香氣創造經濟利益的例子,是綠茶的香氣:其中的「生草味」被認為會對其香氣造成負面影響。28 隨著更多植物次級代謝途徑被理解,科學也能藉此操弄,進而改變植物的整體化學輪廓。我們已能觀察到,化學型(chemotype)與生態型(ecotype)會造成植物整體成分比例的差異;而當特定植物因非精油用途而被改造時,同樣也很可能影響到我們對該植物精油的芳療應用潛力。芳療師未來在向具信譽的公司購買精油時,需特別留意是否提供 GC–MS(氣相層析—質譜)分析,以確保所購精油符合自身用途與需求。
回到我與父親的對話:綠,既代表金錢,也代表乾淨。獲利、心情與整體健康,都能被這種(對車子來說是醜、對摩托車來說還是「不吉利」的)顏色所象徵。這種字面上的氣味,確實蘊含力量與影響力——綠的力量!
1.Froissard, Didier, Fons, Francois, Bessière, Jean-Marie, Buatois, Bruno, 與 Sylvie Rapior;2011。法國蕨類的揮發物與調香中的「馥奇香」。Natural Product Communications,6(11),1723–1726。
2.Joubert, J. N., Tapiero, C., 與 J.-C. Dore;1995。氣味的領域:邁向氣味關係的通用語言。Perfume Flavor,20(5–6 月),1–15。
3.Teixeira, Miguel A., Rodriguez, Oscar, 與 Alirio E. Rodrigues;2010。香水雷達:預測香水家族分類的工具。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49,11764–11777。
4.Milotic, Daniel;2003。香氣對消費者選擇的影響。Journal of Consumer Behavior,3(2),179–191。
5.Distel, Hans, Ayabe-Kanamura, Saho, Martinez-Gomez, Margarita, Schicker, Ina, KoBayakawa, Tatsu, Saito, SAChiko, 與 Robyn Hudson;1999。日常氣味的知覺——強度、熟悉度與享樂判斷之間的相關性。Chemical Senses,24(2),191–199。
6.Wilson, Donald A.;2009。嗅覺中的模式分離與整合。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OlfACtion and Taste,1170,306–312。
7.Gilbert, Avery;2008。《What the Nose Knows:日常生活中的氣味科學》。紐約:Crown Publishers。
8.Zarzo, Manuel;2013。何謂調香中的「清新」?感知到的清新與持久度之關聯。Sensors,13,463–483。
9.Zarzo, Manuel, 與 D. T. Stanton;2009。理解調香師氣味知覺空間中的潛在維度,作為建立有意義氣味地圖的基礎。Attention,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71,225–247。
10.D’Haeze, Wim, 與 Marcelle Holsters;2002。根瘤啟動過程中的結瘤因子結構、反應與感知。Glycobiology,12,79R–105R。
11.Frydman, Ahuva, Weisshaus, Oori, Bar-Peled, Maor, Huhman, David V., Sumner, Lloyd W., Marin, Francisco R., Lewinsohn, Efraim, Fluhr, Robert, Gressel, Jonathan, 與 Yoram Eyal;2004。柑橘果實苦味:關鍵酶 Cm1,2RhaT(1,2-rhamnosyltransferase)之分離與功能鑑定。The Plant Journal,40,88–100。
12.Lange, B. M., 與 Ahkami, A.;2013。植物單萜、倍半萜與二萜的代謝工程——現況與未來機會。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11,169–196。
13.Verdonk, Julian C., Ric de Vos, C. H., Verhoeven, Harrie A., Haring, Michel A., van Tunen, Arjen J., 與 Robert C. Schuurink;2003。以目標代謝體學揭示牽牛花花香產生的調控。Phytochemistry,62(6),997–1008。
14.Hassan, Muhammad Naeem ul, Zainal, Zamri, 與 Ismanizan Ismail;2015。綠葉揮發物:生合成、生物功能與生物科技應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13,727–739。
15.Ameye, Maarten, Allmann, Silke, Verwaeren, Jan, Smagghe, Guy, Haesaert, Geert, Schuurink, Robert C., 與 Kris Audenaert;2018。植物的綠葉揮發物產生:統合分析。New Phytologist,220,666–683。
16.Hatanaka, Akikazu, Kajiwara, Tadahiko, 與 Kenji Matsui;1995。綠葉產生綠氣味的生物生成與生理功能——過去、現在與未來。Z. Naturforsch.,50c,467–472。
17.Hatanaka, Akikazu, Kajiwara, Tadahiko, 與 T. Harada;1975。小黃瓜醇的生物合成途徑:trans-2-cis-6-nonadienol 由 cis-3, cis-6-nonadienal 而來。Phytochemistry,14,2589–2592。
18.Oliveira, Ivo, Guedes de Pinho, Paula, Malheiro, Ricardo, Baptista, Paula, Jose, Alberto, 與 Jose A. Pereira;2011。熊果(Arbutus unedo L.)果實於成熟各階段的揮發物輪廓。Food Chemistry,128,667–673。
19.Alasalvar, Cesarettin, Topal, Bahar, Serpen, Arda, Bahar, Banu, Pelvan, Ebru, 與 Vural Gokmen;2012。土耳其七個等級紅茶之風味特徵。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60,6323–6332。
20.Wan, Xu-Hua, Chen, Shu-Xia, Wang, Cong-Ying, Zhang, Ran-Ran, Cheng, Si-Qiong, Meng, Huan-Wen, 與 Xiao-Qing Shen;2013。小黃瓜過氧化物裂解酶基因之分離、表達與特性。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14,22082–22101。
21.Selli, Serkan, Kelebek, Hasim, Ayseli, Mehmet Turan, 與 Habip Tokbas;2014。以香氣萃取稀釋分析鑑定櫻桃番茄中最具香氣活性的化合物。Food Chemistry,165,540–546。
22.Allmann, Silke, Spathe, Anna, Bisch-Knaden, Sonja, KallenbACh, Mario, Reinecke, Andreas, SAChse, Silke, Baldwin, Ian T., 與 Bill S. Hansson;2013。取食誘導的綠葉揮發物重組可降低蛾類產卵。eLife,2,e00421。
23.Halitschke, Rayko, Ziegler, Jorg, Keinanen, Markku, 與 Ian T. Baldwin;2004。沉默過氧化物裂解酶與烯氧合酶顯示菸草中基質與防禦訊號的交互通路。Plant Journal,40,35–46。
24.Piesik, D., Panka, D., Jeske, M., Wenda-Piesik, A., Delaney, K. J., 與 D. K. Weaver;2013。受感染與鄰近未感染植物之揮發物誘導,可能影響穀物植食性昆蟲的吸引/驅避。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137,296–309。
25.Ponzio, Camille, Gols, Rieta, Pieterse, Corne M. J., 與 Marcel Dicke;2013。單一與雙重植食者與植物病原侵襲下,植物揮發物釋放之生態與植物荷爾蒙面向。Functional Ecology,27,587–598。
26.Ameye, Maarten, Allmann, Silke, Verwaeren, Jan, Smagghe, Guy, Haesaert, Geert, Schuurink, Robert C., 與 Kris Audenaert;2018。植物的綠葉揮發物產生:統合分析。New Phytologist,220(3),666–683。
27.Wakai, Junko, Kusama, Shoko, Nakajima, Kosuke, Kawai, Shikiho, Okumura, Yasuaki, 與 Kaori Shiojiri;2019。trans-2-hexenal 與 cis-3-hexenal 對採後草莓之影響。Scientific Reports,9(10112),1–10。
28.Nie, Cong-ning, Gao, Yuan, Du, Xiao, Bian, Jin-lin, Li, Hui, Zhang, Xiang, Wang, Cong-ming, 與 Shun-yu Li;2020。cis-3-hexen-1-ol 對綠茶香氣之影響特性。Scientific Reports,10(15506),1–15。
DorothyBelle(DB)Poli 博士是位於維吉尼亞州賽倫的羅阿諾克學院生物學正教授,同時為維吉尼亞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助理。她是一位研究演化的植物生理學家,探索植物荷爾蒙如何影響軸的形成。DB 於 2005 年在馬里蘭大學取得植物生物學博士學位;此外,她也是 Aromahead Institute 的認證芳療師。她擔任「龍之研究協作」計畫的共同主任,這是一個跨領域研究團隊,探索植物化石如何可能影響世界各地與龍有關的民間傳說。
聯絡方式:poli@roanoke.edu mailto:poli%40roanoke.edu?sub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