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精油會出現難以預料的反應,這也是為何需要在實際包材中、於各種條件下,徹底測試你的芳療配方。一般人熟知光線、空氣、溫度與時間都會影響精油;但你是否知道,防腐劑也可能與精油互相作用,並以相當有趣的方式造成變色?
經驗教訓
多年來,我在不同的防腐系統中都看過這種情況。第一次親眼目睹精油與防腐劑之間的顏色變化,是 2004 年對羥苯甲酸酯(parabens)在化妝品產業中被打成反派之時。當年各種產品紛紛改配方,改用新型防腐系統。我做了詳盡的資料蒐集來尋找替代方案,並在那一年測試、重配了數百款產品。
所有送驗的實驗室樣品,都建構在「基底配方」上,而非含有「複方精油」的最終配方。當時我們生產了一批 50 加侖的薄荷(Mentha × piperita)精油乳液,已通過品保(QC),並分裝成 1 加侖桶。把貨放上架後才發現,它變成了 50 加侖的粉紅色薄荷精油乳液。同一週,我們又為客戶製作了 100 加侖、含有檸檬香茅(Cymbopogon citratus)精油的洗手乳。產品重新檢測後,發現除了顏色不對之外,其餘皆穩定。於是我帶著這個教訓回到繪圖板前重來。
我很快就能判斷光與空氣是影響因子,但並非造成變色的唯一原因。空氣會是助長因素這點很明顯:不論容器是否能防光,產品頂部(空氣接觸處)最先變色。紫外光(UV)亦然:若把產品裝在無 UV 防護的真空按壓瓶中,顏色會快速變粉紅;若是密封且能防 UV 的容器中,也會變粉紅,但速度較慢。將產品變粉紅的共同分母,正是防腐劑的更換;在使用對羥苯甲酸酯的年代,兩款產品都不曾變粉紅。
近來我在開發一款含精油的噴霧配方,無論如何調整,只要一見光就會轉粉紅。於是我決定把配方中的精油逐一拆開做測試。此配方的基底採用金銀花複合防腐系統(Honeysuckle Blend;INCI 名稱:忍冬(Lonicera caprifolium)花萃取、金銀花(Lonicera japonica)花萃取、水)。
我懷疑配方中的檸檬香茅(Cymbopogon citratus)與薄荷(Mentha × piperita)是反應的元兇。先前我曾在樣品中降低、甚至完全移除這兩種精油,但樣品仍然會變粉紅。事後證明我的直覺沒有錯——這兩款精油確實會反應;同時我也發現還有其他精油也會反應。我也想知道產品的 pH 是否影響變色,因為許多問題的排解都與 pH 息息相關。產品的 pH 對防腐劑、界面活性劑與乳化系統都至關重要;這些系統通常有適合的 pH 範圍,若過高、過低或超出建議範圍,都可能讓成品出狀況。
該複方中的精油包含:
我先做了一批基底,將其中一半用檸檬酸調整 pH,另一半保持原樣。金銀花複合防腐系統傾向使整體配方的 pH 上升,可用檸檬酸往下降。該防腐系統建議使用於 pH 5–8 的產品;我的樣品皆在此範圍。我把其中一半調整到 pH 7,想看看 pH 與變粉紅是否有關。
我把樣品裝在無 UV 鍍膜的透明玻璃瓶中,置於培養箱內的 UV 燈下;該培養箱維持在 37°C,以便同時進行其他樣品的加速穩定性測試。以較高溫度測試產品,有助預測長期穩定性。溫度與 UV 光有助加速產品老化。接著我觀察等待:第 1 天沒有改變;第 2 天只有些微變化;到了第 3 天,樣品開始轉粉紅。本文中的照片顯示的是第 5 天時粉紅程度的變化。
不論是否調 pH,下列精油樣品皆無顏色變化:貓薄荷(Nepeta cataria)、藍膠尤加利(Eucalyptus Globulus)、杜松漿果(Juniperus communis)、薰衣草(Lavandula angustifolia)、茶樹(Melaleuca alternifolia)與德州雪松(Juniperus mexicana)。
檸檬尤加利(Eucalyptus Citriodora)在「有調 pH」的樣品略轉粉紅,「未調 pH」者未變色。香茅(Cymbopogon nardus)在「有調 pH」的樣品也略轉粉紅,「未調 pH」者未變色。薄荷(Mentha × piperita)在「有調 pH」的樣品明顯轉粉紅,「未調 pH」者未變色。最後,檸檬香茅(Cymbopogon citratus)在「有調 pH」者轉為深粉紅,「未調 pH」者則變為焦紅色。由於這些精油都是配方機能的關鍵,我們改以有機酒精系統作為防腐,沒有再產生反應,且維持貨架穩定性。
我查閱了 Robert Pappas 博士建立的 Essential Oil Database,檢視那些會變粉紅的精油成分,發現其中出現 1,8-桉油醇(單萜)、β-石竹烯(倍半萜)、β-蒎烯(單萜)、香茅醛(單萜)、香茅醇(單萜)、香茅乙酸酯(單萜)、沉香醇(單萜)、麝香草烯(單萜)等。所有複方中的精油都含有檸檬烯(單萜)。我原本並不懷疑檸檬烯,因為檸檬(Citrus × limon)、甜橙(Citrus sinensis)、佛手柑(Citrus bergamia)與葡萄柚(Citrus × paradisi)等精油在過去與金銀花系統並未出現反應。薄荷(Mentha × piperita)與其他精油共享的共同成分最少。
我在《Personal Care Europe》雜誌讀到一段提示,Barbara Olioso 博士寫道:「(金銀花防腐系統)與多數化妝品原料相容(包含陽/陰離子界面活性劑),惟與香葉醛(citral)反應會出現淡粉紅,但不影響其抗菌效能」。這句話看似能回答我多數疑問。
然而,貓薄荷(Nepeta cataria)與藍膠尤加利(Eucalyptus Globulus)精油也含有香葉醛,卻未轉粉紅。變化最劇烈的檸檬香茅(Cymbopogon citratus)則富含香葉醛(由反式香葉醛 geranial 與反式橙花醛 neral 所構成的醛類混合物)。檸檬尤加利、檸檬香茅與香茅等精油皆含高比例的醛類。
我認為這是一場「完美風暴」:與香葉醛的比例、各精油的整體化學組成、單萜/倍半萜含量、防腐系統本身的組成,以及配方總體 pH 等因素彼此交互作用,再加上一點點天然的未知,共同導致顏色改變。金銀花複合防腐系統的化學相當複雜。配方中的金銀花(Lonicera japonica)含有 32 種有機酸、30 種黃酮、38 種環烯醚萜(屬單萜)、28 種皂素與 19 項其他化合物;忍冬(Lonicera caprifolium)與金銀花兩者都含高比例的法呢醇(farnesol)與 Germancrene D。
談到變色的成因,本身就是個有趣主題。作為另一個線索,我在漢麻(Cannabis sativa)CBD 的工作經驗裡發現:只要接觸到光與空氣就很容易轉粉紅;即使不使用金銀花防腐系統也一樣。換言之,UV 與空氣會加速變色;而高萜烯含量的 CBD,本身就可能使產品氧化而變粉紅,不論是否有添加防腐劑。
若要進一步釐清為何將 Sutticide 與金銀花複合防腐系統配伍某些精油時會產生變色,未來仍需更多研究,以找出各種防腐劑與精油成分的共通關鍵。在這兩種防腐劑中,UV 光都只是一個「促進老化」的助燃因子,會加速,卻非唯一原因。這些與防腐系統相關的變色現象凸顯了:在產品上市前必須徹底測試。要預測貨架安定性,務必讓中試樣品暴露於常見壓力,如 UV 光與溫度變化,並持續監測顏色、氣味、黏度、pH、微生物檢測與乳化穩定性等指標。
1.Essential Oil Database 網站,取用連結:https://essentialoils.org/plans
2.Olioso, Barbara,MRSC 博士。〈Honeysuckle extrACt review for antimicrobial protection〉,Personal Care Europe,2017 年 2 月。(取自 PDF 下載,現已無法線上取得)
Kayla Fioravanti 為 Ology Essentials 共同創辦人、得獎作家、認證芳療師與化妝品配方師。著有《The Art, Science and Business of Aromatherapy》,並合著亞馬遜分類榜首新書《The Unspoken Truth About Essential Oils》。
更多資訊: www.ologyessential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