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帝內經》談精油:升降、寒熱與“完圓”的選油法(下) / NAHA芳療協會期刊 2021 夏季

NAHA期刊
2025-09-23

天地相連之氣 II:精油香氣性質與經絡歸經(下)

在我於《NAHA Aromatherapy Journal 2020.4》發表的前一篇文章中,我談到嗅與味的性質。本文將繼續討論「歸經」。歸經的觀念在中華文化中由來已久,典籍記載所有草藥與食物各有其所歸之經。換言之,這些草藥與食物在入口之後,會趨向特定經脈,對應特定臟腑而見其善效。歸經的判定並非僅依食物的顏色(如青、赤、黃、白、黑)來分類;尚須綜合其香氣的性質與對人體的效應加以衡量。

大家或許都見過「木、火、土、金、水」五行圖。五行各自代表不同的顏色、方位與季節。東方屬木,色青,象徵春令,萬物生長之時;南方屬火,色赤,象徵夏季,草木繁盛;中央屬土,色黃,對應農曆六月,含大暑、立秋、處暑與白露四節;西方屬金,色白,象徵秋季,萬物收斂而歸;北方屬水,色黑,象徵冬季,萬物潛藏於冰雪之下。


雖然芳香植物本身色彩各異,但多數精油呈透明或微帶黃色的透明狀,只有少數具有顯著色澤。例如果膠沒藥Commiphora Myrrha)精油呈赭色;德國洋甘菊Matricaria recutica)精油呈深綠;佛手柑Citrus × bergamia)與玫瑰天竺葵Pelargonium graveolens)精油則多為淡黃至帶綠的透明色。有些精油甚至會因萃取方法不同而呈現不同顏色,性質亦隨之改變。例如果沉香(Aquilaria malACCensis)以水蒸餾取得時為透明,但改以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則可得暗褐且黏稠的樹膠狀物;又如乳香Boswellia carteri)與沒藥Commiphora Myrrha)等精油,常需先經溶劑處理之後方能進行蒸餾。因此,僅憑外觀與色澤來界定精油的五行屬性,基本上並無實際意義。


在前文中,我已依嗅與味論述「寒熱之性」與「升降之性」。嗅與味是我們判斷事物趨向與性質的重要依據:嗅氣較厚者多具上升之勢;嗅氣較薄者則趨向下降,往往表現出收攝、鎮定的效果,也就是對寧神安定更為顯著。上升者行陽(氣)之道;下降者行陰(血)之道。


嗅與味還可進一步從「厚薄」來區分,藉此判斷香氣之氣機所入之焦位:上焦(心、肺)、中焦(脾、胃)或下焦(肝、腎)。嗅厚味薄者,多入心肺經;嗅味均衡者,多歸脾胃經;嗅薄味厚者,多歸肝腎經。據此,我將茶樹Melaleuca alternifolia)與藍膠尤加利Eucalyptus globulus)歸於肺經;茉莉(Jasminum sambAC)與香蜂草(Melissa officinalis)歸於心經;廣藿香Pogostemon Patchouli)與肉桂Cinnamomum zeylanicum)歸於脾、胃經;檀香Santalum album)歸於腎經;玫瑰Rosa × damascena)歸於肝經。


焦慮、煩躁、易怒、過動、志念強烈、失眠等,常見於「升多降少」之情志失衡。在此情況下,選用走腎經之檀香Santalum album)與走肝經之玫瑰Rosa × damascena),可助調攝心經之火上炎勢。


抑鬱、情緒低潮、倦怠、懶散等,常見於「降多升少」之情志失衡。此時以薄荷Mentha × piperita)、迷迭香(Salvia rosmarinus)配合甜橙Citrus sinensis),較適合用以疏散鬱滯、提振下沉與濕困之態。


另需注意,具最強收攝與安定效果者,多源自「子實」。中醫有云:「凡子皆降」。意即種子類多具下降、收攝之性。這也說明為何許多潤腸、止咳與平喘的藥多取自子類。在芳療應用上,甜杏仁Prunus amygdalus dulcis)油與葡萄籽(Vitis vinifera)油均取自種子,特別適合作為肌膚用油;當精油配合同為子類的甜杏仁油與葡萄籽油時,更能增強收攝、抑遏與降濁下行之效,使身心在放鬆、安定與神志調護方面運作更佳。


五臟與五神

精油是自植物提取之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其香氣縱橫於五臟之間,正是修養神明的關鍵。在中醫理論中,五臟指肝、心、脾、肺、腎,分別對應木、火、土、金、水五行。

五臟又各「藏」一種精神活動,稱為五神,分別為神(Shen)、魂(Hun)、意(Yi)、魄(Po)、志(Zhi)。《黃帝內經·宣明五氣篇》云:「五臟者,藏也。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若依五行相生之次第排列,則可謂先得肝之魂,繼而心之神;得心神而後有脾之意;再至肺之魄與腎之志。


心藏神。心所藏者為「心神」,主宰人的意識思維活動與情緒變化,包括意識、思維、人格、心理與情感。凡能調整心神狀態之精油,皆可謂「入心」,有助安定心志與其氣機。


肝藏魂。肝為魂之舍。所謂魂,代表人的陽氣、智慧、理性、生長與生機。《內經》言:「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如同統帥,抵禦侵人體之毒邪;凡有不利於機體的外來物,肝多設法代謝,以免傷害他臟。《內經》又言:「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行於經;人靜則血歸於肝,故肝主血海。」


脾藏意。意為心志之可變者。脾主統血,而血行關乎心志與意念。「脾者倉廩之官」,主運化水谷。脾屬土性,萬物仰賴大地所產以資生;人賴脾胃消導,化源布達四旁。因此,氣血運行不暢、濕困、瘀滯等,往往與脾之功能相關。

肺藏魄。魄為陰氣之結聚,主統攝與協調形體諸臟腑之生理活動。《內經》言:「肺主治節」,即肺可輔助心以調節氣血運行。氣血運行通暢,則百脈皆盈;所謂「肺朝百脈」,指一身之血聚於肺,由肺布散氣血於各臟腑。在五臟之中,唯肺可為人之意志所控;呼吸之節律,足以影響諸臟之節律。魂主智慧理性,魄主形體活動。


腎藏志。《靈樞·本神》言:「腎藏精,精舍志。」腎之精化生髓,上注於腦;腦髓充盈,則精神旺盛,志能所存。若髓不足、志無所舍,則神疲、眩暈、健忘,志難持久。少壯之人腎精充盛,多有遠志;年老腎精漸衰,志氣亦易頹靡。


總結而言,嗅弱味強之精油,如檀香Santalum album)與天竺葵Pelargonium graveolens),有瀉心火、肝火之效,常用以助眠與調護心神。嗅強味弱之精油,如薄荷Mentha × piperita)與藍膠尤加利Eucalyptus Globulus),具清新疏散之效,多用於頭痛與呼吸道感染等。至此,「天地相連之氣:精油香氣性質與經絡歸經」一題告一段落。


參考文獻

1.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2.      Chinese Text Project:《黃帝內經》(檢索日期 2020-07-13)。


Dr. Li Chun Lian

作者介紹 李春蓮博士為 CAREIN 股份有限公司與 CAREIN 芳療學院創辦人,經絡元氣研究院院長,著有《中醫芳療全書》《經絡元氣論》《精油與經絡 I》《精油與經絡 II:五行養生》等。李博士為 NAHA 認證臨床芳療師,從事精油領域逾二十年。其身為中醫師,熟悉中藥配伍、精油運用與兩者在經絡運行中的互補之道。她相信,透過塗抹、按摩、手法或穴位按壓,植物的奇妙力量可借呼吸與氣血運行而發揮。更多資訊請見:www.carei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