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全美整體芳香療法協會(NAHA),芳香療法被定義為以多種方式使用「天然植物萃取,如精油、純露與基底油」,以療癒身、心、靈。芳香療法經由吸入或外用,對兒童十分有益並能提供支持。然而需謹記:即使芳香療法是「天然」且可能帶來好處,它並非毫無風險;這是因為精油屬高度濃縮之物質。每一種精油都有其獨特的化學組成,影響其氣味,並導致在生理與心理效應上的差異。隨著芳香療法在兒科族群中愈發被接受,我們更需要理解精油如何影響兒童、使用時的考量與安全議題。
2001 年,一項英格蘭西南部研究回報:十六歲以下兒童中,補充與替代醫療(CAM)的使用率為 17.9%,其中芳香療法為第二常用。多年來,全球多地的研究皆指出兒科族群使用 CAM 的比例上升,介於 41% 至 71.4%;芳香療法仍是最常見的非藥物 CAM 之一。其他非藥物 CAM 包括:脊骨神經醫學、自然醫學、傳統中醫療法、針灸、虹膜診斷、治療性按摩、反射學、Buteyko 呼吸法、動作機能學、靈氣、催眠、特別的運動或調整飲食、信仰療癒與放鬆技巧等。
兒童使用 CAM 的勝算比(odds)每增加 5 歲提升 1.4 倍;健康狀況不佳或一般者使用 CAM 的機率為其他人的 2.1 倍;若其父母使用 CAM,機率則高出 9.4 倍。照護者採用 CAM 的原因包括:對正規醫療不滿、害怕正規醫療的副作用、或孩子具有慢性病。照護者多回報 CAM 有助於孩子的狀況。CAM 最常被用於一般健康、感冒/咳嗽/流感症狀、膳食補充、濕疹/皮膚狀況、腸胃症狀、放鬆/睡眠、肌肉骨骼症狀、氣喘/呼吸症狀等。對於未使用 CAM 的人,主要原因包含:不了解、不覺得有必要、不相信、無法取得、負擔不起、安全性顧慮、醫師警告不要用、擔心與其他治療併用會產生副作用等。
CAM 有 74%–86% 為自發性使用,資訊來源多來自父母、照護者、家人或朋友。僅有 6% 來自醫師、14% 來自 CAM 實務者。其他資訊來源還包括保健食品店、藥局、書籍與雜誌。儘管資訊不常來自臨床人員,受訪者仍表示最信任的資訊來源是:醫療保健提供者、CAM 提供者與家人。隨著研究持續顯示對兒童的正面效益,西方醫學與替代療法實務者應持續透過更好的溝通與教育來整合這些作法。父母將持續使用 CAM 作為改善與維持孩子健康的替代途徑。
Conlon 等人顯示,可透過循證實務流程,安全且成功地把精油引進醫院系統。他們對精油使用的導入評估發現:個體在氣味偏好與效果上存在差異,但臨床芳香療法普遍受到許多病人與醫護人員的正面回饋。家屬與兒童回報的優點包括:喜歡能使用精油,有些人驚訝於單用或合併藥物時能緩解症狀;部分病人回家後持續使用芳香療法,且經常住院的病人會在入院時主動要求精油,也有許多病人與家屬希望能提供更多氣味選擇。負面意見包含:有些孩子不想嘗試、芳香療法不是每次都有效、少數人覺得聞了會噁心。此研究亦凸顯在使用芳香療法時需配合個別偏好。
在兒童身上使用芳香療法時,須記得:精油不是「藥」,而孩子也不是「縮小版的大人」。藥物被定義為用於醫療治療之物質;而芳香療法(如前述)是一種療癒身心靈的方法。由於家長在替孩子使用精油時更為緊張,常會尋求非常明確的指引,並要求詳盡的療效與安全資訊。重要的是:雖然有使用證據,但整體上仍存在研究有限、結果相互矛盾與專家意見分歧的情況,尤其在兒童身上。多數可得資訊來自成人;雖然許多概念相同,但在氣味偏好與反應、外用與稀釋、以及安全考量等方面,兒童有其不同之處。需注意:本文不討論精油的內服。
自出生起,芳香與孩子即密不可分;嬰兒透過嗅覺辨識母親,早期生命多環繞著嗅覺與觸覺。熟悉的氣味可比擬為「最愛的小毯子」,能安撫孩子並帶來安全感。然而,孩子對氣味極為敏感,且常與成人有不同的氣味偏好。文化、發展階段、經驗與個人喜好都會強烈影響對氣味的感知與效應。
吸入香氣的效應包括:情緒、認知、生理與行為/表現的改變。主要有兩個理論可解釋其機制:藥理學假說與心理學假說。藥理學假說認為,芳香化合物可直接作用於自律神經與中樞神經系統與/或內分泌系統;然而由吸入進入血液的量相對有限,故就吸入精油而言,這個假說的支持度不如心理學假說。心理學假說主張:「氣味透過情緒學習、意識感知與信念/期待而產生效應。」若某氣味被認為愉悅,它可能同時帶來情緒(如改善心情、降低焦慮)與生理(如減少疼痛)的效果。這些對氣味的反應來自與該氣味的經驗學習;這種「經驗/反應關係」將影響日後再次接觸時的效果。
這對兒童尤為重要,因為他們仍在建立對氣味的經驗/反應關係。例如:若你每次都在孩子被罰「暫停區」(time-out)時才使用薰衣草(Lavandula angustifolia),孩子可能會把薰衣草與悲傷、闖禍等負面情緒連結。多年後,若建議以薰衣草助眠,先前的負向連結可能導致無效,甚至引發不愉快的情緒與生理反應。接觸某氣味的次數越多、辨識越清楚,該氣味的經驗/反應關係也可能越強。
有趣的是,Willander 等研究了氣味、視覺與語詞觸發記憶的差異。結果顯示,相較於視覺線索,氣味喚起的記憶更強烈地讓人有「回到過去」的感覺,且更常喚起較早期(約 6–10 歲)的記憶;而語詞與視覺線索多喚起 11–20 歲的記憶。這意味著,兒童在 6–10 歲之間對氣味的經驗/反應關係正在強力建立。因此,在童年時為精油吸入建立正向經驗,將強烈影響氣味喚起的記憶,並最終影響成年後的情緒與生理效應。
多數兒童願意嘗試芳香療法,且認為它可被接受且具吸引力。若建議的精油對孩子而言不討喜,較可能引發負面的情緒或生理反應。兒童的氣味偏好與成人不同:成人研究常見偏好薰衣草,但在兒童中,薰衣草常被評為較不喜愛。一項探討兒童對不同精油接受度的研究發現:在族群與性別上存在差異。研究納入的精油包括薑(Zingiber officinale)、薰衣草、檸檬(Citrus × limon)、胡椒薄荷(Mentha × piperita)、綠薄荷(Mentha spicata)與甜橙(Citrus sinensis)。在拉丁裔兒童中,綠薄荷與甜橙較受偏好;在非拉丁裔中,檸檬與甜橙最受歡迎。整體而言,薑與薰衣草較少被選擇。對於複方精油的兒童偏好,仍需更多資訊。實務上,讓孩子在少量選項中自行選擇(一至二種)較佳;太多選擇可能使其不知所措。切勿強迫兒童使用芳香療法,否則不僅當下可能導致負面效應,還可能為成年後留下不愉快的記憶連結。
皮膚是人與環境之間的屏障。早產兒的皮膚屏障尚未成熟,較容易讓物質(包含精油)經皮吸收而造成全身性毒性,也更容易受損。多數早產兒的皮膚屏障於出生後 2–4 週成熟,與成人相近;足月新生兒的皮膚則看似已成熟。然而,即便皮膚成熟,在兒童使用任何外用品前,仍需嚴格評估經皮吸收造成毒性的風險。多數經皮毒性報告見於新生兒,但嬰幼兒與兒童也可能發生。一旦經皮吸收,兒童(尤其嬰兒)因體表面積/體重比較高與藥物代謝尚未成熟而有較高毒性風險。除全身性毒性外,三個月內的嬰兒理論上也較容易發生皮膚敏感;頻繁接觸各種物質亦可能增加日後皮膚過敏風險。
基於上述,文獻對於「在兒童外用精油」的適當年齡與稀釋度給出相互矛盾的建議。最終仍由家長決定是否在孩子身上使用精油。對年幼兒童,建議先嘗試僅用基底油。若要加入精油,請從最低建議濃度開始;若無不良反應,再每次增加一滴至達到最佳反應或至最大濃度為止。
|
年齡 |
Tisserand, 2014 |
Buckle, 2015 |
Worwood, 2000 |
|
早產兒 |
0% |
0% |
未列出 |
|
新生兒/1 個月 |
0.1%(0.2%) |
0.25% |
0–0.2% |
|
2 個月 |
0.1%(0.2%) |
0.25% |
0.2–0.3% |
|
3–6 個月 |
0.25%(0.5%) |
0.25% |
0.2–0.3% |
|
6–12 個月 |
0.25%(0.5%) |
0.5% |
0.2–0.5% |
|
1 歲 |
0.25%(0.5%) |
0.5% |
0.2–1% |
|
2–4 歲 |
1%(2%) |
1% |
0.2–1% |
|
5 歲 |
1%(2%) |
1–2% |
0.5–1% |
|
6–7 歲 |
1.5%(3%) |
1–2% |
0.5–1% |
|
8–10 歲 |
1.5%(3%) |
1–2% |
1–1.5% |
|
11 歲 |
1.5%(3%) |
1–5% |
1–1.5% |
|
12–14 歲 |
1.5%(3%) |
1–5% |
1–2% |
|
15 歲以上 |
2.5%(5%) |
1–5% |
1–2% |
說明(依 Tisserand):「這些濃度並非以研究為基礎,應視為有幫助的建議而非絕對規則。實際使用之精油種類與個人體況亦是重要因素。」
|
目標濃度 |
稀釋法 |
|
0.1% |
1 滴精油 + 50 mL 基底油 |
|
0.2% |
1 滴 + 30 mL |
|
0.25% |
1 滴 + 20 mL |
|
0.3% |
1 滴 + 15 mL |
|
0.5% |
1 滴 + 10 mL |
|
1% |
1 滴 + 5 mL |
|
1.5% |
3 滴 + 10 mL |
|
2% |
2 滴 + 5 mL |
|
2.5% |
5 滴 + 10 mL |
|
3% |
3 滴 + 5 mL |
|
5% |
5 滴 + 5 mL |
伴隨使用趨勢上升,國家中毒資料系統(NPDS)回報的精油暴露案例也增加。五歲以下兒童中,精油為最常涉及兒科暴露的前 25 類物質之一,占所有暴露的 1.61%。不分年齡,單一物質為精油的暴露共 22,068 例,其中最常見的為:茶樹(Melaleuca alternifolia)、尤加利(Eucalyptus spp.)、肉桂(Cinnamomum zeylanicum)、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與歐薄荷/小藍薄荷(Mentha pulegium)。整體而言:15,249 例(69.1%)發生於五歲以下;6–12 歲 853 例(3.9%);13–19 歲 553 例(2.5%)。所有暴露中,94.2% 為非故意、2.7% 為故意、0.5% 其他、2.3% 為不良反應。無死亡個案;184 例(0.8%)為較嚴重結果(中度或重度)。
含有 1,8-桉油醇(例如尤加利)與薄荷醇(例如胡椒薄荷)的精油已知可能導致兒童毒性反應:1,8-桉油醇可引發癲癇發作;薄荷醇可導致呼吸問題。另外兩種應避免用於兒童的精油為樟腦(Cinnamomum camphora)與冬青(Gaultheria procumbens)。樟腦的毒性(多見於誤食,但吸入或外用亦可能)包括噁心、嘔吐、眩暈、頭痛、意識改變、癲癇與肝毒性;冬青含水楊酸酯,尤其在皮膚發炎或破損時易經皮吸收,可能導致如同阿斯匹靈之水楊酸中毒。由於無法確定何種年齡與用量會造成不良後果,建議在兒童中避免使用這些精油與化學成分。
編輯註:含 1,8-桉油醇與薄荷醇的精油,在專業調配、適當稀釋且僅佔配方中極小比例時,可以安全使用。如有疑慮,請先諮詢專業芳療師。
|
兒科安全重點 |
整體安全重點 |
|
|
兒童使用精油的情況持續增加;多數家長與孩子的資訊來源來自家人與朋友。需記得,兒童使用精油與成人相比,還有額外的考量:氣味偏好不同;童年時期應透過正向經驗建立對香氣的良好連結,因為這將影響成年後的情緒與生理反應。外用時,對於適當年齡與稀釋濃度的建議眾說紛紜;請務必遵循一般與兒科特定的安全指引。最重要的是:是否使用芳香療法,應由家長與孩子共同決定。
1.NAHA. What is Aromatherapy?(2020)
2.Aromahead Institute. Aromatherapy Certification Program Online(2020)
3.Colon PM 等(2017)Introducing Essential Oils into Pediatric and Other PrACtices... J Holist Nurs 35(4):389–396。
4.Herz RS(2009)Int J Neurosci 119(2):263–290。
5.Simpson N, Roman K(2001)Br J Gen PrACt 51:914–916。
6.Adams D 等(2013)Pediatrics 131:225–232。
7.Lim A 等(2005)J Paediatr Child Health 41:424–427。
8.Crawford NW 等(2006)BMC Complement Altern Med 6:16。
9.Buckle J(2015)Clinical Aromatherapy, 3rd ed。
10.Fitzgerald M 等(2007)Explore 3(4):378–385。
11.Stevenson RJ 等(2007)Dev Psychol 43(1):253–260。
12.Willander J, Larsson M(2006)Psychon Bull Rev 13(2):240–244。
13.Mancini AJ(2004)Pediatrics 113:1114–1119。
14.Visscher MO 等(2015)Clin Dermatol 33:271–280。
15.Tisserand R, Young R(2014)Essential Oil Safety, 2nd ed。
16.Worwood V(2000)Aromatherapy for the Healthy Child。
17.Gummin DD 等(2018)Clin Toxicol (Phila) 56(12):1213–1415。
18.Elmore L(2019)Essentials: 75 Answers... 2nd ed。
19.Plant RM 等(2019)Adv Pediatr 66:111–122。
Stacie Lampkin 藥學院畢業後,Stacie 進入學術界,擔任副教授,結合兒科臨床藥師的專長與對芳香療法和草藥的熱情。戰勝癌症後,她把支持其他病人作為終生使命——幫助人們在面對新診斷的內在掙扎與複雜醫療體系的外在挑戰時,能夠獨立並堅強地做出自己的健康選擇。更多資訊請見其網站:stacielampkin.com;聯絡信箱:thomans@dyc.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