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錢到蘚類:被忽略的古老植物與它們的化學祕密 / NAHA芳療協會期刊 2021 春季

NAHA期刊
2025-09-22

非種子植物芳香療法:苔蘚植物

在教授演化與植物生物學的二十三年間,學生常提出的一個最大問題,是人類作為動物如何與世界緊密相連。許多人慣於自上而下地思考,彷彿人類是至高的存在並統治世界;而事實上,人類是作為生命網絡的一部分而演化。我們悠遠而美麗的祖先譜系,也為我們如何利用植物提供線索。理解嗅覺,能展開一段精緻而交織的歷史,呈現人與周遭世界之間緊密合一的關係;香氣的力量,亦在我們持續演化的過程中深刻影響身心。

我們的嗅覺會即時提醒周遭環境的狀態:

  • 好香,媽媽的招牌派正在烤。
  • 好噁,附近好像有東西死掉了。
  • 有臭鼬。
  • 呃,那盒前天的中餐外帶可能壞了。

當路人飄過好聞的香氣時,我們都會不自覺地深吸一口氣。對氣味的行為反應,有些是後天習得(像媽媽的派),也有些來自我們作為動物的深層連結。這些原初的氣味反應,是健康與繁殖成功的關鍵。有些氣味直接影響交感神經系統,使我們放鬆;有些則讓我們高度警覺。

眼下,芳香療法的焦點多在被子植物(開花植物)與針葉樹等裸子植物。當談到植物與香氣,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花。花朵的出現,常喚起我們的情緒反應;而美麗的花,也善於為了自身繁殖而「操控」環境與我們。香氣是一股強大的驅力——獎勵前來的昆蟲與鳥,誘引哺乳動物,藉此把花粉送往下一朵花,或將結果的果實帶走。然而,自然愛好者也會告訴你:杜松與雪織就的森林氣息與土壤味,能帶來瞬間的平靜。

但植物的歷史遠比這些近期的家族成員更古老。苔蘚植物(地錢類、角蘚類與蘚類)、蕨類與石類都比智人更早出現。這意味著,人類自始便被不只具明顯香氣的植物所環繞。我們難道不該與所有植物建立關係嗎?所有植物都具備足以建立關係的氣味嗎?


苔蘚植物:地錢、角蘚與蘚

苔蘚植物含三大類群:地錢(Hepaticae)、角蘚(Anthocerotae)與蘚類(Musci)。合計約有兩萬四千種,體型多半嬌小,常生長在樹幹、岩石或溪岸。它們是極佳的生物指標,出現往往意味著環境相對潔淨。

你會立刻注意到,這些多樣的植物在自然界很少被昆蟲或其他動物啃食,也少見因真菌或細菌入侵而腐敗。進一步觀察,蝸牛與蛞蝓也很少傷害它們。以這些本領來看,苔蘚植物理應擁有人類可用的精油吧?然而,即便我曾以趴伏在濕地上的方式近距離觀察它們,我也不太記得有明顯的氣味脫穎而出——儘管文獻指出,將其搗碎時可展現從甜到辛、甚至苦的廣泛氣味。


傳統應用

文獻記載許多文化曾以苔蘚植物改善生活。這些植物常被曬乾並搗成粉。地錢類的油體蘊含親脂性的倍半萜等萜類,氣味曾被拿來與臭椿象類比。當它們加入藥膏、乳液或泡茶時,主要藥用在於皮膚照護。中醫典籍中記錄了二十二種蘚類與五種地錢,應用範圍廣泛,包括灼傷、燙傷、瘀傷、外傷、肺部需求與肺炎等。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士兵懂得把蘚類塞入槍傷孔洞,以先行堵住創口並保持清潔。草藥學經典也曾以形似說(Doctrine of Signatures)指出:因地錢的扁平體與肝臟葉裂相似,故可「益肝」。有趣的是,三類群中多樣性最少(僅約三百種)的角蘚,在文獻上幾乎不見著墨,可能是因族群小、在棲地中不易被注意所致。


化學成分

苔蘚植物中可見許多與「芳療武器庫」相同的成分。例如,油醋酸酯(bornyl ACetate)與肉桂酸酯在傘頭地錢(Conocephalum conicum)的不同化學型中皆有發現。苔蘚植物細胞壁薄且無角質層,與環境的直接互動,對其內部化學組成影響甚鉅。亞洲常見的葉狀地錢 Wiesnerella denudata 就是貨真價實的化學型嫌疑犯——比較婆羅洲與日本的標本,成分改變巨大。

另方面,有些植物可能造成問題。葉狀地錢屬 Frullania 因含倍半萜內酯,會導致接觸性皮膚炎;紐西蘭最大型的地錢 Schistochila appendiculata 含長鏈烷基苯酚,可能引起嚴重皮膚問題。總體而言,地錢與蘚類的化學性質與我們喜愛的被子植物相近:包括對癌細胞的細胞毒性、抗菌、抗真菌、抗病毒、殺蟲、抗氧化、神經調節、肌肉鬆弛等。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僅約五%的苔蘚植物做過化學研究,而其中約八成成分屬親脂性萜類與芳香化合物。

然而,當我嘗試搜尋「苔蘚植物的精油」時,視論文解讀而定,研究相當稀少。我並不意外。蘚類尤其難以辨識:它們體型小,且常有兩種外觀(吸飽水與乾燥時)。全球專職研究此類植物的專家大約只有三百人。研究者雖從多角度探討,但我們大多是以化學為工具的植物學家,而不是以植物為題材的化學家。

直到最近教授一堂遺傳學課時,我才猛然意識到:為何作為次級代謝物的「精油」在苔蘚植物中罕見研究。首先,很難在野外找到大面積的苔蘚植物群落;其次,它們不易在溫室或農場栽培,因為與其共生的土壤微生物互作在文獻上幾乎未被完全理解;再者,它們生長緩慢,且在自然中與其他苔蘚植物有獨特的關係。因此,若要用這類植物來蒸餾精油,幾乎等同於摧毀族群。也因如此,分析化學家轉而嘗試釐清苔蘚植物擁有哪些化學成分,以便於實驗室中合成那些具價值的標的化合物。


表一:苔蘚植物中部分藥理特性的例子(修訂自文獻)

地錢類

蘚類

抗真菌

抗高血壓

保肝

抗發炎

抗菌

退燒

退燒

止血

防腐

利尿

外傷

外傷

瘀傷

鎮靜


結論

答案其實一直擺在眼前,只是我先前沒有看見。苔蘚植物之所以少見於芳香療法,並非因為它們缺席或不具價值;而是因為一旦利用,就可能消耗殆盡。蒸餾精油所需的植物量本就龐大,對苔蘚植物而言要兼顧永續更是難上加難。它們與環境有獨特的共生關係,整片族群可能僅有數公尺,甚至只有單一地點表現某種化學型。然而,它們的潛力與其他任何植物同樣無限。所有植物都有芳香化合物,都發展出專屬的化學武器來面對無法逃離的環境。請花點時間趴下來,認識你身邊的苔蘚植物吧。


參考資料

1.   Geary, D. C. 等(2004Evolution of Human Mate Choice.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41(1):27–42

2.   Knudsen, J. 等(2006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of floral scent. The Botanical Review, 72(1):1–120

3.   Calvi, E. 等(2020The scent of emotions: Brain and Behavior, https://doi.org/10.1002/brb3.1585

4.   Hetherington-Rauth, M. C. Ramírez, S. R.2016Annals of Botany, 118:135–148

5.   Schiestl, F. P.2010Ecology Letters, 13:643–656

6.   Wright, G. A. Schiestl, F. P.2009Functional Ecology, 23:841–851

7.   Downes, S. J. Adams, M.2001Evolution, 53(3):605–615

8.   delBarco-Trillo, J. 等(2012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Royal Society B, 367:1909–1922

9.   Nevo, O. Ayasse, M.2019Fruit Scent: In Co-Evolution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Springer

10.         Gurib-Fakim, A.2006Molecular Aspects of Medicine, 27:1–93

11.         Asakawa, Y. Ludwiczuk, A.2018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81:641–660

12.         Ghani, N. A. 等(2016Natural Products Communication, 11:103–104

13.         Ando, H. Matsuo, A.1984Applied bryology. In Advances in Bryology, Vol. 2

14.         Ding, H.1982Zhong guo Yao Bao zi Zhi Wu.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5.         Inoue, H.1978World of Bryophytes. TokyoIdemitsu Ltd

16.         Nagashima, F. 等(1990Phytochemistry, 29:1619–1623

17.         Rycroft, D. S.1990In Bryophytes: Their Chemistry and Chemical Taxonom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8.         Izumi, S. 等(1997Chemistry Letters, 26:837–838

19.         Lu, Z-Q. 等(2006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 8:187–192

20.         Niu, C. 等(2006Chemistry & Biodiversity, 3:34–40

21.         Asakawa, Y. Ludwiczuk, A.2018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81:641–660

22.         Asakawa, Y.2007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79(4):55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