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療師的香草園入門指南:三大家族栽培重點一次掌握 / NAHA芳療協會期刊 2021 春季

NAHA期刊
2025-09-22

芳療師的香草園入門指南

許多人投入芳香療法,是因為我們熱愛各種精油的香氣與它們帶來的助益。不過,除了在照片裡看見那些萃取出精油的植物之外,很多人其實很少真正接觸植物本身。也許你覺得自己是黑手指而不是綠手指,或是你沒有足夠空間可以栽種植物。事實上,只要有一扇朝南的窗或一個陽台,你就有空間欣賞你最喜愛的精油「植物本體」。


認識植物科屬,從家族特性下手

芳療師花了大量時間研究植物家族。我們知道,唇形科(LamiACeae)的植物,在肌膚、肌肉與關節的不適、消化系統、免疫系統、呼吸系統與神經系統等議題上,都相當實用。也知道菊科(AsterACeae)中既有能產出精油的植物,也有可作為基底油與純露來源的植物。這個家族常能提供用途廣泛、必要時可彼此替代的選項。例如,羅馬洋甘菊Chamaemelum nobile)就能應用在入睡困擾、消化不適與肌肉疼痛等情境。

其實,理解這些家族的共同特性,也能幫助你把植物種得更好。


唇形科(LamiACeae)香草

唇形科植物常見於廚房,也是一位初學芳療師工具箱裡的精油主要來源之一。這些植物包含各式百里香Thymus spp.)、迷迭香(Salvia rosmarinus)、羅勒Ocimum Basilicum),以及所有薄荷類,包括胡椒薄荷Mentha × piperita)、綠薄荷Mentha spicata)與香蜂草(Melissa officinalis)。

許多唇形科香草原產地中海地區,因此最適合在溫暖氣候、砂質壤土中生長。重點是確保土壤排水良好。它們的根系無法長時間處於濕漉狀態(俗稱「泡腳」);一旦積水,根部會開始腐爛,你會看到葉片發黃,植株自基部開始枯褐。這一類植物可以容忍兩次澆水之間土壤稍微乾燥,但不要乾太久。若能每天接受八小時以上日照,通常最能長勢旺盛。

從種子育苗會比較不容易,但一旦苗長起來就容易照顧。在合適土壤與溫和氣候下,許多種類全年都能生長。唇形科多為多年生,春天會從根部再度萌發。

當然也有例外。例如此科中的羅勒Ocimum Basilicum)不會從根部回長,但若讓它開花結果,會自行落籽,隔年春天仍會長出新苗。


菊科(AsterACeae)香草

在園藝領域,菊科常被稱為雛菊家族,也有人稱其為紫菀科、萵苣科或菊科。花序由許多小花密集組成,看起來像一朵花。例如最具代表性的春季花朵蒲公英(TaraxACum officinale)。這種複合花序的設計,是為了吸引授粉者,提供平坦的停棲表面。

菊科是最大的植物家族之一,包含超過 23,000 個開花物種。常見的芳療植物包括羅馬洋甘菊Chamaemelum nobile)、德國洋甘菊Matricaria recutita)、蜡菊(Helichrysum italicum)與蠟菊(Helichrysum italicum)、西洋蓍草AChillea millefolium);也包括作為基底油來源的金盞花Calendula officinalis)與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這個家族偏好較涼爽的氣候或生長溫度。其根系較淺,向外橫向擴展而非向下深扎。相較唇形科,它們對日照需求較低,每天四小時日照也能成長,但日照更充足時產量更佳。

由於根系不深,菊科很適合盆栽栽培,盆器可淺至約 15 公分。土壤同樣偏好砂質,但不喜歡完全乾透。與唇形科相比,菊科植物以種子育苗通常更容易。


繖形科(ApiACeae)香草

繖形科又稱胡蘿蔔科或傘形花序科。顧名思義,這些植物通常具有明顯的主根(直根)。繖形科多在開花前收穫;一旦開花,花序就像撐開的傘。

芳療常見的繖形科植物包括蒔蘿(Anethum graveolens)、茴香(Foeniculum vulgare)與胡蘿蔔籽Daucus carota)。

要栽種這類植物,需使用鬆軟、排水佳且能保持微濕的砂質壤土。由於直根會往下生長,務必確保土壤深度足夠、根系不受阻。筆直的主根也讓這些植物能在菜圃裡待得更久。它們偏好約 75°F(約 24°C)左右的氣溫,因此多數地區以春季或秋季栽培為佳。

接近生長尾聲時會抽苔開花,待花序乾燥後就成了隔年的種子。這些植物常同時被利用其葉或種子。例如,許多人用蒔蘿葉調味奶油、魚或蛋;蒔蘿籽則用於醃漬。香菜(Coriandrum sativum)的葉子用於莎莎醬;一旦開花結籽,種子就稱為芫荽子(coriander),常用於湯品與肉類調味。兩者皆可作為精油來源。

這裡介紹的各類香草葉片多較細緻,新鮮時也常能在超市買到。不過,現成鮮草往往較昂貴,風味也不如自家栽種現剪。從自家香草園採收反而能促進新生長;每隔幾天可收成約三分之一的葉量。


開始種植你的芳香香草

先決定你要在哪裡種植,這會影響後續的每一步。如果使用容器,先確認容器足夠容納根系,再配置適合的土壤配方。若要移植到地栽,最好在移植前一週或播種前先改良土壤,例如在黏土性土壤中拌入砂以改善排水,或加入堆肥以提升肥力。

左起:西洋蓍草AChillea millefolium)、香蜂草(Melissa officinalis)、蒔蘿(Anethum graveolens)。照片 © NAHA


如何從種子開始

  • 將育苗介質倒入大碗或桶中。
  • 加水潤濕,使之濕潤但不積水,提供種子發芽所需的濕度。
  • 把育苗土填入育苗盤的穴格。
  • 先決定要種的品項並製作標籤,避免之後忘記哪格放了什麼。
  • 用工具(如育苗棒或未削尖的鉛筆)在表面輕壓出種孔。通則是覆土深度約為種子寬度的兩倍。許多種子只需薄覆一層介質,或輕按入土。
  • 以乾淨乾燥的手,從種子包倒出少量,將種子放入孔中或輕按入土。每個穴格盡量放一至兩粒,方便之後間苗與生長。
  • 播種後加上透明蓋以保濕。

若處於較寒冷氣候,可使用加熱墊保溫。每隔幾天檢查育苗盤的濕度與溫度。

依品項不同,約 3–7 天可見萌芽。發芽後移除保濕蓋;若日照不足,可加設人工光源輔助。

制定澆水計畫。將水倒在育苗盤底部,讓根系向下伸展吸水,也避免把種子沖走。

幾週後當幼苗長出數片葉子時,即可移植。


種子育苗小技巧

幾點補充:菊科與繖形科的種子較大,育苗相對容易。唇形科的種子較小,需要更多耐心。另外,唇形科中帶木質化特徵的植物,如薰衣草Lavandula angustifolia)、迷迭香(Salvia rosmarinus)與牛至(Origanum vulgare),多半更適合以扦插方式繁殖。

希望透過理解植物家族與土壤需求,能讓你更順利地栽種。祝種植愉快。


育苗與栽培用品清單

  • 欲栽種的種子
  • 育苗穴盤或育苗格
  • 育苗盤透明蓋(市售育苗盤通常隨附)
  • 有機育苗介質
  • 光源
  • 清水
  • 加熱墊(選用)
  • 標籤工具(例如冰棒棍)
  • 育苗棒或未削尖的鉛筆

上述材料可於當地園藝資材行或農夫市集取得。購買育苗介質與土壤時,盡量選擇有機產品,讓植物有個健康的起點。


快速對照表

植物家族

日照

(每日小時)

土壤

澆水

種植密度

適溫

生長週期

最適繁殖方式

唇形科 LamiACeae

6 以上

砂質

偏少

每平方英尺 1

70°F 以上

多為多年生

扦插或既有根系分株

菊科 AsterACeae

4 以上

砂質並補氮

保持濕潤但不積水

每平方英尺 6–9

45–75°F

3–6 個月

種子

繖形科 ApiACeae

4 以上

鬆軟砂質

保持濕潤但不積水

每平方英尺 6–9

45–75°F

3–6 個月

種子

日照以每日小時計。


參考資料

1.   Cheryl Murphy,〈The LamiACeae Plant Family〉,NAHA Aromatherapy Journal Summer 2018.2,頁 43–47

2.   Cheryl Murphy,〈The AsterACeae Plant Family〉,NAHA Aromatherapy Journal Summer 2016.2,頁 21–25

3.   WikipediaAsterACeaehttps://en.wikipedia.org/wiki/AsterACeae#Floral_heads

Anna Pageau

Anna Pageau 為芳療師,2015 年於 Aromahead Institute 完成 Level 2 認證,2017 年於 Ashi Aromatics 完成動物芳療認證。近年她投入於救援農場的工作,協助農場動物走過身心創傷,並在農場舉辦的兒童與成人課程中教授植物與芳香療法的益處。2019 年底,Anna 與家人搬遷至內華達州北部,將持續與在地社群合作,參與動物救援與相關方案。她同時也是 NAHA 內華達州區域主任。

更多資訊請見:www.annasmusin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