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荳蔻(Myristica fragrans)常以南瓜香料拿鐵或南瓜派的熟悉配角登場,彷彿一味「好玩的香料」。然而,無論在治療上或芳香特質上,這款深受喜愛的冬季香料,都遠比我們以為的更有層次。
歷來,肉荳蔻被用於消化不適與止痛。作為精油,它能替以青檸(Citrus aurantifolia)或粉紅葡萄柚(Citrus × paradisi)為主調的清涼柑橘香調注入溫暖,並把各種甜美香氣融合起來。雖然作為熱帶原生植物,它在西方藥草學中較少被使用,但其可取之處或許會讓你在合宜氣候下動念把它種在自家花園。
在芳療中使用肉荳蔻並非沒有警語;在實際應用前,務必熟悉這味與眾不同的香料。
芳療拉丁小知識:fragrans(發音 FRAY-granz)意為「芳香」。
學名:Myristica fragrans Houtt.
同物異名:Myristica officinalis Mart.、Myristica aromatica Lam.、Myristica moschata Thunb.、myristica 等。
科別:肉豆蔻科(MyristicACeae)。
耐寒區:USDA Zone 10–11(熱帶多年生)。
植株特徵
肉荳蔻是常綠熱帶喬木,果實外觀類似杏(Prunus armeniACa)或桃(Prunus persica)。在適生環境中,它可存活至 80 年。
肉荳蔻原產印尼摩鹿加群島,尤以班達群島與安汶島為代表。現今商業栽培遍及斯里蘭卡、格瑞那達與印尼等地。依萃取地不同,慣稱有兩型:格瑞那達為「西印度型」精油;印尼與斯里蘭卡為「東印度型」精油。
原生棲地為熱帶原始雨林。喜日照與水分,但需排水良好的富壤酸性土(低 pH),並微遮陰。種子發芽可達 2 個月;播種前保濕、浸泡隔夜可提升發芽率。園藝效益方面,能吸引鳥類(如摩鹿加的肉豆蔻鴿)。
肉荳蔻與肉豆蔻衣的差別
兩者皆取自同一棵樹,卻不可互換:肉荳蔻是種仁本身;包覆其外、網狀的鮮紅色假種皮乾燥後稱肉豆蔻衣(mACe)。二者分別蒸餾得到不同精油。
如同多數珍貴香料,肉荳蔻進入西方世界的過程伴隨商道與香料戰爭。曾經,香料比黃金更珍貴,葡萄牙與荷蘭為奪取摩鹿加群島的貿易主導權而征戰數百年,英國亦曾短暫佔領。許多肉荳蔻樹因此遭毀。傳統上,肉荳蔻被用於飲食調味,亦作為春藥、消化不良、失眠、風濕與溼疹等的民間療方。需注意:務必低劑量使用,以避免毒性、過度刺激或致幻效應。
化學與成分
藥草(整株/種子):主要含揮發油與定性油(固定油)。揮發油含 α/β-蒎烯、α/β-松油烯、肉豆蔻醚(myristicin)、Elemicin、黃樟素(safrole)等;固定油(肉豆蔻脂)含 butyrin、myristin 等。揮發油中 5–15% 可能為丁香酚與異丁香酚;固定油佔總成分 25–40%,其中約 60% 為肉豆蔻酸。
精油(兩型比較):依產地常分「西印度型」與「東印度型」。以下為主要成分範圍對照:
|
來源:Battaglia、PeACe-Rhind、Tisserand & Young。 |
||
|
化學成分 |
西印度型 |
東印度型 |
|
側柏烯(Sabinene) |
42.0–57.0% |
14.0–45% |
|
α-蒎烯 |
1.6–13.2% |
18.0–27% |
|
β-蒎烯 |
7.8–12.1% |
8.7–18% |
|
肉豆蔻醚(Myristicin) |
0.5–1.0% |
3.3–14% |
|
3.0–6.4% |
1.0–10.9% |
|
|
黃樟素(Safrole) |
0.1–0.5% |
0.3–3.3% |
|
甲基丁香酚(Methyl eugenol) |
0.1–0.2% |
0.1–1.2% |
CO2 萃取:文獻載含脂肪酸與約 80%「精油級」成分;α-蒎烯約 16%、β-蒎烯約 12%、β-月桂烯約 2%,且側柏烯(26.7%)與肉豆蔻醚(20%)含量高於傳統蒸餾油。
攙偽:有文獻指出肉荳蔻精油偶見與茶樹(Melaleuca alternifolia)精油以單萜類相似度混摻;另外,也有工業用途會去除部分萜烯以製作食品調味。
香氣輪廓
精油:溫暖、辛香、柔和;高劑量時略顯銳利。亦帶松木般、空靈的調性(與蒎烯相關),乾調有些許木質感。有學者將其歸為「乾辛東方調」,與廣藿香、沒藥、薑同類。外觀為無色至淡黃。
CO2 萃取:溫暖、甜辛、堅果香,較蒸餾油豐厚平滑;液色澄澈呈橘紅。
純露:近似稀釋後的肉荳蔻精油香,但略帶橡膠氣息。
療效概覽
藥草:行氣、健胃、止吐、解痙(脹氣、噁心、肌肉痙攣)。
精油:抗炎、春藥、抗痙攣、抗氧化、助消化、通經、止吐、抗風濕、抑制前列腺素、興奮與補益。可用於脹氣、腹瀉、痔瘡、風濕與痛症(含雷諾氏症)、壓力、噁心、消化不良、焦慮疲勞、循環不良、痛風、閉經、細菌感染與免疫支持等。
能量觀:屬「溫」之油,適用「寒證」相關問題;在中醫理論上與土、水平衡有關。
CO2 萃取:具接地、提振、抗焦慮、抗炎、鎮痛、神經保護、改善精神疲憊、助記憶、減少孤立感、助消化、具春藥性。
藥草:作為食品與藥用香料,小量相對安全;高劑量可致幻、複視、痙攣、定向力障礙、強力刺激與毒性,甚至死亡(普遍認為與肉豆蔻醚相關)。過往曾有「一次攝入兩整顆肉荳蔻可致死」之紀錄。
精油:低劑量使用;孕期避免。因含黃樟素與甲基丁香酚(被視為潛在致癌),Tisserand & Young 建議:東印度型精油 皮膚最大濃度 0.8%;西印度型 最大 5%。遵循劑量與稀釋原則可降低與整株藥草相比的致幻/毒性風險。
CO2 萃取:孕期避免(擴香除外);6 歲以下兒童避免;7–12 歲減至一般濃度的 10–50%;65 歲以上長者減至 50–75%。一般外用濃度建議 0.25–0.5%。
用途:急性疼痛、發炎、消化不適,或在壓力時快速提振(疫情期間常見的身心狀態)。香氣:厚實辛香藥草感,帶一抹清新辛辣前調。
精油稀釋與產量:6:1 比例;約 3% 稀釋(急性狀況可在專業芳療師指導下升至 5%);本方可製 9 罐 × 2 盎司玻璃萬用膏。
步驟一:浸泡油(供步驟二使用)
材料:有機葵花籽油 6 fl.oz;研磨的有機整顆肉荳蔻 1/4 茶匙;乾燥有機玫瑰花苞足量(塞滿罐中)。
1.將兩顆有機整顆肉荳蔻置入咖啡研磨機研磨至細粒。
2.把葵花籽油倒入 6 盎司玻璃罐。
3.拌入 1/4 茶匙研磨肉荳蔻。
4.以乾燥玫瑰花苞填滿罐身,確保油覆蓋全部植物材料。
5.加蓋貼標。
6.置暗處 6–8 週並間歇輕搖。
7.期滿濾除植物,將油倒入儲存容器並貼標;可冷藏延長保存。
備註:可先以小火溫浸肉荳蔻 6–8 小時,再加入玫瑰改為長時冷浸。
步驟二:萬用膏
材料:蜂蠟 2 盎司(重量計)、浸泡玫瑰+肉荳蔻之油 6 fl.oz、金盞花油 6 fl.oz。
精油:肉荳蔻 28 滴、岩蘭草 40 滴、絲柏 60 滴、甜馬鬱蘭 40 滴、薑 28 滴、萊姆 40 滴。
1.分別量好蜂蠟(重量)與兩種浸泡油(容量),置耐熱量杯。
2.玻璃燒杯中先調勻所有精油,備用。
3.備妥 2 盎司玻璃罐,貼上日期與內容物標籤。
4.以隔水加熱法融化蜂蠟(量杯勿接觸水面)。
5.蜂蠟融化後,拌入金盞花油,再拌入步驟一的玫瑰+肉荳蔻浸泡油。
6.離火,加入精油混合液,攪拌均勻。
7.趁溫熱倒入玻璃罐,待凝固後加蓋。
用法:痛處取約 10 元硬幣大小塗抹;壓力或焦慮時少量抹於手腕並嗅吸;腹部不適時於腹部順時針按摩。
注意:孕期避免;含萊姆精油,具光敏性,塗抹後避免日曬/UV;僅限成人使用。
包含植物學、藥草學、芳香療法與安全性等資料來源(Lawless、Battaglia、Tisserand & Young、Arctander、Kerkhof 等)。
作者介紹 Sharon Falsetto(Sedona Aromatics:The Garden School™ 創辦人)為英國認證芳療師、自 2008 年起投入專業寫作與編輯,著有《Authentic Aromatherapy》,並擔任 NAHA 期刊主編、亞利桑那州區域主任與 NAHA 主任協調人。疫情後,她以低利潤模式推動社群獎學金,並計畫推出線上 Botanical Aromatherapy™ 會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