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炎、修護、抗氧化:解析塔瑪奴油的黃金樹脂力 / NAHA芳療協會期刊 2020 冬季

NAHA期刊
2025-09-19

Tamanu 油(Calophyllum inophyllum L.)

法屬玻里尼西亞的大自然恩賜總是叫我驚嘆不已。我在芳療師認證課程裡學過塔瑪奴(Tamanu,學名 Calophyllum inophyllum L.)油,但直到親自前往大溪地,並從在地人(本地居民與移居者)親耳聽見這種植物與其油品數不清的用途、好處與受敬重的地位,我才真正理解並欣賞這份來自塔瑪奴的禮物。


植物誌

塔瑪奴樹(Calophyllum inophyllum L.)隸屬金絲桃科(ClusiACeae),原產於東南亞,分布從非洲東部熱帶區到東波里尼西亞,遍及玻里尼西亞群島與其他沿海地區,如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南部與斯里蘭卡。學界推測,位於更偏東的地區(如夏威夷)多由玻里尼西亞人引進,而非如常見情形由果實漂流自行登陸生根。雖然塔瑪奴也能在內陸成功成長,但自然界中最豐富的族群多見於沿海地帶,這與其果實可漂浮、適應海水傳播,以及樹木偏好鹹味砂質土壤密不可分。它也常見於多岩、峭壁的海岸,且往往成為優勢樹種。屬名 Calophyllum 來自希臘文的 kalos(美麗)與 phullon(葉子),意為「美麗的葉」。在不同地區還有許多名稱,如 Alexandrian Laurelballnut‘ati(塔希提語名)、kamani(夏威夷語)與 fetau(薩摩亞語)等。


此一常綠、泛熱帶的大喬木可高達 25 公尺(約 82 英尺);四稜枝條上對生的橢圓至卵形葉片,葉脈細密,長 10–25 公分(4–10 吋)。樹皮具深裂與黏稠黃色樹液;材質堅硬、細緻,易於以金屬或石器加工,在玻里尼西亞極受重視。小白花具白色花瓣與同色萼片,眾多黃色雄蕊,著生於葉腋或枝條頂端,多為數花總狀花序(自中央軸抽長枝開花)。果實為綠色小橢圓核果,徑 3–4 公分(1–1.5 吋),成熟時起皺並轉為黃至紅棕色,內含單一含油種仁(亦稱堅果)。

果仁需在輕裂果殼後置日照下乾燥約 4–6 週。此過程會使胚乳氧化、轉為較深的褐色,並形成帶甜香的黏稠油脂;唯有此時方可冷壓取油。初榨油中含有樹脂,須先去除。單株樹的年均產量相當低:約 200 磅果實、僅可榨得約 4–5 公升油,因此供應有限、價格相對較高。


歷史應用

塔瑪奴樹在古波里尼西亞文化中歷史悠久,且在許多太平洋島嶼被視為神聖之樹。其木材可製船;堅果有時被用作照明(但一般以石栗/庫庫伊(Aleurites moluccanus)更為常用)。群島各地傳統醫藥常使用其種子與葉片的各式製劑處理皮膚疹、關節痠痛、風濕、感染、發炎、疥癬與結膜炎/眼痛。在東加,甚至被用於所謂「鬼病」(被認為由祖靈導致)。然而也有文獻記載:在薩摩亞某時期曾被視為猛烈毒物,其乳白色汁液可致盲,樹液若入血可致死,故曾被塗於箭矢以作毒箭之用。


塔瑪奴油的化學構成

塔瑪奴油(Calophyllum inophyllum L.)的脂肪酸譜整體而言與多數基底油相近而健全,但具有一項獨特成分:calophyllic ACid,係由塔瑪奴內酯(calophyllolide)在海水中皂化所生成。

脂肪酸組成(概略範圍)

成分

含量

油酸(Oleic ACid

35–49%

亞油酸(Linoleic ACid

21–40%

棕櫚酸(Palmitic ACid

12–15%

硬脂酸(Stearic ACid

8–13%

α-次亞麻酸(Alpha-linolenic ACid

0.3–1.3%

不皂化物(Unsaponifiables

0.15–0.85%

樹脂性成分(Resinous components

10–20%

塔瑪奴油的脂肪酸組成使其「很好吸收」,但真正的優勢在於其獨特成分。油中含約 7% 蠟;脂質譜可區分為約 92% 中性脂質、6.4% 醣脂(脂肪酸接上醣鏈)與 1.6% 磷脂(脂肪酸含磷酸基與甘油,常構成細胞膜),如磷脂乙醇胺、磷脂膽鹼與磷脂絲胺酸等。另可檢出香脂樣物、具抑菌作用的黃酮酮(xanthones,如 jACareubin,可抑制多種菌株:金黃色葡萄球菌、鼠傷寒沙門氏菌、綠膿桿菌與枯草桿菌),以及苯甲酸與羥基苯甲酸類。或許最重要的是塔瑪奴內酯(calophyllolide——一種香豆素類、樹脂性且屬此樹/此油所獨有的成分,具強力抗發炎與癒合特性。其他樹脂性成分歸為新黃酮與吡喃香豆素,尤以 inophyllumsCDEP)、calanolides tamanolides 等為代表,也共同賦予本油生理活性。


關於樹脂是否被去除:Len Shirley Price 在《Carrier Oils for Aromatherapy and MasSage》中提到樹脂會自油中分離;然而部分文獻則列示樹脂性化合物含量為 10–20%,並僅註明冷壓後有進行過濾。兩方皆列出多種「樹脂性」活性物質,但若樹脂被移除,其實際殘留量難以確認。

亦有觀察指出不同產地之油品效用不一。我個人在大溪地購得的塔瑪奴油,比一般化妝品原料供應商(同樣為有機、未精製,但產地不同)購得者更稠、更為濃厚的香脂與堅果氣息。


塔瑪奴油的治療性質

依我在大溪地訪談在地人的經驗,塔瑪奴油幾乎是「萬靈油」:日曬、創傷、皮疹、發炎、疼痛、蚊蟲叮咬與扭傷等,只要不介意其略濃的堅果氣味,幾乎都會拿來用。

  • 主要特性:抗發炎、抗菌、止痛、無毒、抗黴。
  • 外用特性:高度吸收(進入肌膚三層)、抗氧化(抑制脂質過氧化、抵禦活性氧(ROS)對皮膚的傷害,並限制細胞內 ROS 生成)、可吸收紫外線(260–400 nm 範圍吸收顯著;1% 濃度的塔瑪奴油可預防 85% 的紫外線誘發 DNA 損傷)、提升膠原蛋白與醣胺聚醣(GAG)生成、具活血發紅(rubefACient)與促噬菌作用。

文獻中列示之適用情況包含:不刺激、皮膚/創傷癒合、快速再生新皮、神經修復、坐骨神經痛、風濕、帶狀皰疹、溼疹與乾癬、燒燙傷、乾裂/龜裂、皮膚感染、痤瘡、頭皮/頭髮問題、疤痕、肛裂、陰道炎、乳頭龜裂、皮疹、潰瘍、腫脹、擦傷與皺紋等;亦有「減少疤痕外觀」的描述。

特定研究顯示:塔瑪奴油中之塔瑪奴內酯的抗發炎效果,與以下機制有關——降低髓過氧化酶(MPO)活性,下調發炎性細胞激素(IL‑1βIL‑6TNF‑α),並上調抗發炎性細胞激素 IL‑10。抗菌譜方面,除前述菌株(金黃色葡萄球菌、鼠傷寒沙門氏菌、綠膿桿菌、枯草桿菌)外,亦對蜡樣芽孢桿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微小棒狀桿菌與丙酸桿菌屬具效(丙酸桿菌與痤瘡相關)。


使用方式/保存期限/注意事項

塔瑪奴油幾乎適用所有膚質。因價格較高,建議在保養品與按摩油中以 10–20% 使用,但對於局部或特定情況可 100% 直接點用。未見已知禁忌,但不建議內服。保存期限約 1 年。需留意黏稠度:若油太稀,可能表示許多活性成分已被移除。


坐骨神經痛與帶狀皰疹身體油(配方)

基底油:塔瑪奴油 0.2 盎司、琉璃苣籽油 0.05 盎司、甜杏仁油 0.75 盎司(合計 1 盎司)

精油:巴西香膠 6 滴、真正薰衣草 4 滴、肉荳蔻 2 滴、甜馬鬱蘭 3 滴、永久花 1

製作:將基底油置於 1 盎司帶蓋瓶中混勻,加入精油後加蓋輕搖使之混合。

用法:取適量於手心,視需要按摩全身。置於陰涼避光處保存。若用於帶狀皰疹,建議改裝噴霧瓶,直接噴灑於病灶,避免徒手塗抹。

注意事項:孕期避免使用。若擔心帶狀皰疹個案可能敏感,請移除肉荳蔻精油。若出現進一步敏感或症狀惡化,請立即停用並就醫。僅限成人使用。


癒膚臉部與身體泥膜(配方)

成分:高嶺土 0.6 盎司、塔瑪奴油 0.3 盎司、白玫瑰Rosa alba)純露 0.7 盎司

精油乳香 8 滴、橘(Citrus reticulata var. tangerine10

製作:分別量好各成分;最大的容器先放入高嶺土。將塔瑪奴油與精油先混合,再拌入高嶺土;續加白玫瑰純露,充分拌勻至均勻糊狀。

用法:塗抹於肌膚,靜置至乾後以清水沖淨。可用於臉部或任何需要癒合的部位。可立即使用,或冷藏保存最多四天。

注意事項:僅限成人使用。


參考資料

(依原文順序列出,含書籍、期刊與線上資源)

  1. Kilham, C. “Tamanu Oil: A Tropical Remedy.” HerbalGram 63:26–312004)。American Botanical Council
  2. Whistler, W. A. Polynesian Herbal Medicine1992)。
  3. Price, L. & Price, S. Carrier Oils for Aromatherapy and MasSage2008)。
  4. Raharivelomanana, P. 等(2018Tamanu oil and skin ACtive properties... OCL 25(5):D504DOI:10.1051/ocl/2018048
  5. Biology DictionaryPhospholipid
  6. Parker, S. M. Power of the Seed2014)。
  7. Purchon, N. & Cantele, L. The Complete Aromatherapy & Essential Oils Handbook for Everyday Wellness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