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的牛至(Origanum vulgare)、甜馬鬱蘭(Origanum marjorana)與百里香(Thymus vulgaris)之間,既相似又不同,常讓人混淆。舉例來說,有些百里香物種的俗名會出現「馬鬱蘭」:Thymus mastichina 就常被稱為「西班牙馬鬱蘭」。再者,馬鬱蘭隸屬牛至屬(Origanum),而且其化學型繁多。話說回來,當你手上拿著一瓶這些物種的精油時,最重要、最應該查明的資訊,就是它的「化學組成」。
為什麼化學成分如此關鍵?以下幾個例子:
因此,不能武斷地認定牛至(Origanum vulgare)與百里香(Thymus vulgaris)的精油一定「猛烈」,而甜馬鬱蘭(Origanum marjorana)就一定「溫和」。不同化學變種會帶來差異巨大的療用目的、可用安全範圍與禁忌。
本文先概述植物種類,接著說明為何掌握特定精油的主要化學成分如此重要,並依據其化學性探討相關用途與禁忌。
由上而下:牛至(Origanum vulgare)、甜馬鬱蘭(Origanum marjorana)、百里香(Thymus vulgaris)。
下列就牛至、甜馬鬱蘭與百里香做一般性介紹。務必留意它們的多樣變異:
牛至(Origanum vulgare) 為多年生草本,株高可達約 30 吋;對生、鏟形葉,約 1 吋長;花序為細小紫色穗狀花。精油多以乾燥地上部製取,主要成分為咔哇酚,另含麝香百里酚與單萜烴。香氣強烈草本調,通常不作香水材料。
甜馬鬱蘭(Origanum marjorana) 與牛至一樣是多年生草本,卵形、柔毛葉片,約半吋長;花為細小白色或粉色穗狀。精油以乾燥地上部製取,香氣帶樟腦、木質與辛香感。
百里香(Thymus vulgaris) 為常綠灌木,株高可達約 1 英尺;葉片比牛至與甜馬鬱蘭更小,呈灰綠色;花為細小淡粉或紫色。精油亦取自地上部,且常經整餾處理;物種變異甚多。常見兩個化學型為:ct. thymol(藥草、醫療調性香)與 ct. geraniol(甜美的花香草本調)。
唇形科(LamiACeae)中包含 200 多個屬、7,000 多個物種。牛至與甜馬鬱蘭隸屬牛至屬(Origanum),百里香則屬百里香屬(Thymus)。
牛至屬物種超過 50 種,其中包含甜馬鬱蘭(O. marjorana)與牛至(O. vulgare)。
馬鬱蘭(Origanum marjorana)本身就有多個化學型,彼此差異極大:
牛至的物種、亞種與化學型也很多;其特徵多半為咔哇酚含量很高。常見物種包括:Origanum onites、Origanum vulgare 與 Origanum syriACum。
百里香屬物種超過 350 種,其中最為人熟悉的 Thymus vulgaris 也有多個化學型:
其他百里香屬物種:
高咔哇酚與高麝香百里酚的物種還包括:穗狀百里香(Thymus spicata)、西班牙百里香(Thymus zygis)與匍匐百里香(Thymus serpyllum)。
綜觀牛至、甜馬鬱蘭與百里香的多種變異,我們會反覆看到一些關鍵成分。檢視三者精油的化學組成時,可特別留意以下三點:
1. 具強大療效、但「治療安全範圍狹窄」的成分:酚類(咔哇酚、麝香百里酚)、酮類(如樟腦)以及氧化物 1,8-桉油醇。這些成分含量高的精油,孕婦、年幼兒童與特定病況者應避免使用。3
2. 單萜烴分子量輕,包括:松油烯(terPinene)、檸檬烯、對伞花烴(cymene)、側柏烯與蒎烯。它們具有鎮痛、抗發炎、抗痙攣與抗微生物活性。由於高度揮發,亦最容易氧化;氧化後的精油可能刺激皮膚。3
3. 相對溫和的成分:醇類與酯類,如沉香醇、4-松油醇、龍腦、香葉醇與乙酸香葉酯等,通常兼具鎮痛、抗痙攣、抗發炎與抗微生物效果;這些反應性較低的成分,一般對多數人較為安全,且常與鎮靜感受(如沉香醇)相關。3
酚類的化學反應性高,治療安全範圍較小,過量或長期使用可能具毒性。酚類含量高的精油,孕期與幼兒應避免,且僅能以很高的稀釋度外用;少量即可能刺激皮膚與黏膜。這些成分也可能與多種病況或藥物產生禁忌或交互作用。3
富含咔哇酚與麝香百里酚的精油,在多項研究中展現強勁的抗微生物、抗氧化、殺蟲與刺激作用:
樟腦的治療安全範圍狹窄,過量恐具毒性;也不宜長期使用。孕婦、兒童與特定病況者不適用。另一方面,樟腦在多項研究中展現抗微生物作用,亦可能協助呼吸道不適與疼痛:
1,8-桉油醇過量可能對臟器與神經具毒性,亦可能刺激呼吸道。小兒、孕婦與某些病況(如氣喘)不宜使用。
其益處包括抗微生物、殺蟲、抗發炎與祛痰作用:
單萜烴可能具抗微生物、鎮痛與抗痙攣特性。由於高度揮發而最易氧化;富含單萜烴且已氧化的精油,可能造成皮膚刺激。3
相較其他化學類別,醇類通常毒性評等較低,對兒童與體質較脆弱者也較安全。酯類與醇類相似、特性溫和,為酸與醇反應生成。此二類常見鎮痛、抗痙攣、抗發炎與抗微生物活性,並與鎮靜效果相關(如沉香醇)。13
面對這些化學變異,當你購買或使用一瓶馬鬱蘭、牛至或百里香精油時,最佳做法是「檢視 GC–MS(氣相層析–質譜)報告」。可信賴的精油公司應能提供該批次精油的化學成分報告,列出各成分的比例,有助於你理解手上這瓶精油的獨特化學輪廓。受過訓練的嗅覺也能從香氣辨識某些關鍵成分。
成分:
製作與用法:將熱水沖入牛至葉,浸泡 10 分鐘後過濾,加入蜂蜜飲用。
僅限成人使用。每日勿超過 1 杯;連續飲用勿逾兩週。
安全注意:幼兒、孕婦與某些病況者避免使用。凝血功能異常者可能增加出血風險;手術前兩週避免。可能降低血糖,並影響與糖尿病相關藥物。
成分:
精油:
製作與用法:先將洗碗精、精油與金縷梅(或伏特加)於 8 盎司噴瓶中混勻。另將水與鹽煮沸、小火煮至鹽溶解,待冷卻後倒入瓶中並充分搖勻。
僅限成人使用。每次噴灑約 1 茶匙量於皮膚上;視需要補噴,每次使用前請先搖勻。
安全注意:避免接觸眼睛與黏膜;若有刺激請停止使用。不宜長期使用。孕期、幼兒與特定病況者避免使用。
1. Tisserand, R. & Young, R.(2014)。Essential Oil Safety(第 2 版)。Churchill Livingstone, Elsevier。
2. Lis-Balchin, M.(2006)。Aromatherapy Science: A Guid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PharmACeutical Press。
3. Bowles, J.(2003)。The Chemistry of Aromatherapeutic Oils(第 3 版)。Allen & Unwin。
4. Can Baser, K. H.(2008)。Biolog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carvACrol and carvACrol bearing essential oils。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 14(29), 3106–3119。
5. Solórzano-Santos, F., & Miranda-Novales, M. G.(2012)。Essential oils from aromatic herbs as antimicrobial agents。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 23(2), 136–141。
6. Anthony, K. P., Deolu-Sobogun, S. A., & Saleh, M. A.(2012)。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essential oils。Journal of Food Science, 77(8), C839–C843。
7. Nerio, L. S., Olivero-Verbel, J., & Stashenko, E.(2010)。Repellent ACtivity of essential oils: a review。Bioresource Technology, 101(1), 372–378。
8. Cohen, B. M., & Dressier, W. E.(1982)。ACute aromatics inhalation modifies the airways: Effects of the common cold。Respiration, 43(4), 285–293。
9. Cohen, M., Wolfe, R., Mai, T., & Lewis, D.(2003)。A randomized, double blind, plACebo controlled trial of a topical cream containing glucosamine sulfate, chondroitin sulfate, and camphor for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The Journal of Rheumatology, 30(3), 523–528。
10.Li, G. A. O.(1989)。The expectorant effect of cineole compositus in 386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diseases。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1995-03)。
11.Santos, F. A., & Rao, V. S. N.(2000)。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nociceptive effects of 1,8-cineole a terpenoid oxide present in many plant essential oils。Phytotherapy Research, 14(4), 240–244。
12.Pattnaik, S., Subramanyam, V. R., Bapaji, M., & Kole, C. R.(1996)。AntibACterial and antifungal ACtivity of aromatic constituents of essential oils。Microbios, 89(358), 39–46。
13.Linck, V. M., Da Silva, A. L., Figueiró, M., Caramão, E. B., Moreno, P. R. H., & Elisabetsky, E.(2010)。Effects of inhaled linalool in anxiety, social interACtion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in mice。Phytomedicine, 17(8), 679–683。
Kathy Sadowski 於美國健康科學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Healthcare Sciences,波特蘭,奧勒岡州)取得芳香療法理學碩士學位。她熱愛研讀關於藥草與精油的科學研究,並建立了網站 EarthtoKathy.com,依植物學名、療效與成分分類蒐集了 4,000+ 篇科學文獻,展現藥草與精油在健康應用上的漸增證據。Kathy 是註冊芳療師、NAHA 與 AIA 的專業會員、持照按摩治療師、合格瑜伽老師,同時關注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活。
更多資訊請見: www.earthtokath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