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薑與茴香精油 vs. 藥草一次看懂 / NAHA芳療協會期刊 2018 春季

NAHA期刊
2025-09-10

薄荷與茴香:比較精油與藥草的使用

導論

近年來精油使用迅速普及,許多人把一瓶精油視為「同種植物藥草的液體版」。這種誤解導致不安全的用法,例如未稀釋塗抹、直接口服。本文以三個例子——薄荷Mentha × piperita)、Zingiber officinale)與茴香(PimPinella anisum——說明藥草的化學組成與同種植物所蒸餾之精油的化學組成有顯著差異。三者分屬不同科、採用不同部位、特性迥異,但均證明:精油絕對不是藥草的液體版

為理解細節,本文先回顧:藥草與精油的化學組成、藥草與精油的製備方法、溶解度概念、藥草與精油的安全劑量與準則。第二部分將深入觀察薄荷與茴香,回答:藥草中有、但精油沒有的是什麼?蒸餾出等量精油需耗費多少植物量?各自的建議安全使用與劑量?禁忌與注意?以及有哪些科學研究支持療效?


藥草、精油與溶解度概述

要比較藥草與精油,必須先釐清它們是什麼、如何製備,以及溶解度、藥材:溶劑比與活性成分濃度等變因如何影響製劑。新鮮藥草中,脂質約僅 1%,其中包含精油與其他脂溶性成分;而這些脂溶性成分的治療安全窗通常比整株藥草更窄


什麼是藥草?

藥草為植物性療法用以預防與治療疾病之植物。其效力端視化學成分而定,既可調養全身健康,亦可針對症狀。與藥物相同,藥草亦有治療劑量範圍、禁忌、交互作用與副作用。高效成分之藥草若超量,副作用風險亦隨之升高;應依年齡、體重與健康狀態遵循最高許可劑量之指引。


什麼是精油?

精油為植物特化分泌腺所產之高度濃縮物,多透過水蒸氣蒸餾取得。蒸餾只保留分子量約 225–250 以下的高度揮發分,將較重成分與植物本體皆留在鍋內;通常僅代表整株植物約 1%(或更少)。因此,精油的化學組成與整株藥草有極大差異。並非所有植物都產生精油,某些精油甚至高度毒性。


什麼是溶解度?

評估藥草與精油的化學組成與最適製備法時,關鍵在於成分是水溶性脂溶性。水溶性成分在體內多經血液運輸;脂溶性成分偏好油脂、易於聚積於脂肪組織與肝臟。部分藥草內含成分可作為助溶劑把脂溶性帶入水中,但過程中仍會有脂溶性成分流失。精油代表植物的脂溶性部分,但植物還有大量水溶性成分。


藥草的主要成分類別與溶解性

  • 生物鹼:效力強,高劑量有危險;多為脂溶。
  • 黃酮類:毒性低、益處多;水與酒精可溶。
  • 苷類/配醣體:效力強,多為水溶;以溫水萃取。
  • 皂苷:性質近似苷類;水溶。
  • 精油:高度揮發、脂溶、具芳香與療效,僅占植物小部分(約 1%)。
  • 苦味質:非毒,常以酒精萃取。
  • 單寧:治療性強、治療窗小;水與酒精可溶。
  • 黏液質:多醣,遇水膨潤;以冷/溫水調製,酒精不溶。
  • 維生素、礦物質與微量元素:部分脂溶(ADEK),部分水溶(C B 群)。過量補充可能導致健康問題;製備過程中,水溶維生素可能受熱破壞,而某些礦物需熱水才能釋出。


藥草與精油的製備方法

茶、沖泡與煎煮

水基茶飲可萃取水溶性成分(如配醣體、鹼類的鹽類)。但並非所有脂溶性成分都能回收;部分精油會在過程中流失。粉碎細度影響萃取量;切碎藥材若久置,揮發油會散失且可能氧化。以薄荷葉為例,浸泡 10 分鐘約可回收 20–25% 揮發油。根與木質部多以煎煮法萃取礦物鹽與苦味質。亦可用基底油製作油浸劑,能萃取脂溶性,但水溶性成分不易進入油中。


酊劑

以酒精、醋或植物甘油浸泡藥材作為溶劑,可同時溶解水溶與脂溶成分,且保存期較長。須注意藥材與溶劑之比例(藥材:溶劑比)與溶劑濃度,因為會影響萃取強度與成分比例。例如之酊劑:酒精中藥材:溶劑比為 1:5;水中為 7:3


水蒸氣蒸餾(精油)

僅萃取輕分子之揮發性化合物(單萜、倍半萜,及氧化物如醇、醛、酮、酸、酯、酚、醚、內酯與氧化物)。不同植物精油得油率差異極大:例如羅勒 0.5–1.5%、雪 4.5%尤加利 1.0–7.0%玫瑰僅約 0.006%(約需 4000 磅花瓣得 1 磅精油)。蒸餾過程亦可能改變化學組成(如真正薰衣草之乙酸沉香酯水解為沉香醇與醋酸;德國洋甘菊 matricin 分解為藍甘菊烯)。精油之治療窗通常較整株藥草窄,且所有精油皆揮發且疏水:易蒸散、不溶於水、易溶於油。


精油功能團與安全概覽

  • 單萜、酚、醛:可能刺激皮膚、呼吸道與腎臟;酚亦可致肝毒與遺傳毒性(過量)。
  • 酮:可能神經毒/肝毒;孕期或長期使用避免。
  • 苯丙基甲醚:可能影響神經與肝;過量疑具致癌性,宜短期用。
  • 環氧化物與氧化物:可能神經毒、肝毒、呼吸道刺激。
  • 內酯:可能刺激皮膚,並影響肝臟藥物代謝。
  • 香豆素:可能與抗凝藥交互作用並具光毒性。


安全使用建議

  • 避免未稀釋直接塗抹;建議1–5% 稀釋於基底油(部分精油不建議外用,如肉桂)。
  • 避免光敏精油(日曬前勿用):檸檬萊姆、苦橙等。
  • 未受專業訓練,避免口服。
  • 依年齡、健康、孕期等調整;避免長期連續使用同一精油;勿入眼;遠離兒童與寵物;通風環境使用;精油可燃。


例證比較:薄荷、茴香

薄荷Mentha × piperita

新鮮薄荷的組成約為水 79%、碳水 15%(含纖維 8%)、蛋白 4%、脂肪 1%;乾燥薄荷葉(以留蘭香代替數據)因含水較低,碳水與脂質比例提高。以每日 2000 大卡計算,2 湯匙鮮葉僅含 2 大卡,鉀、纖維、鈣、維生素 C、鐵、鎂等皆約 1–2% 日需量。

薄荷精油自葉片蒸餾,得油率 1.0–2.5%;主要成分約:薄荷醇最高可至 50%薄荷酮至 32%、異薄荷酮至 10%1,8‑桉油醇至 14%檸檬烯至 3%。成人建議口服(需專業指導)每次 2 滴、每日最多三次,且必須稀釋。腸溶膠囊於腹瀉或胃酸缺乏者可能刺激;亦可能刺激黏膜。孕期、心臟病、癲癇者避免;外用建議 2% 稀釋,避免用於破損或敏感膚。

薄荷之關鍵活性為薄荷醇與薄荷。如前述,以茶沖泡可回收 20–25% 揮發油;因此,一般人若作內服,建議優先使用新鮮或乾燥藥草;精油口服須由受訓專業人員指導。外用則建議 2% 稀釋,先行皮膚測試;亦可製作酊劑、濕敷等或以擴香使用。


Zingiber officinale

新鮮根約水 79%、碳水 18%(含纖維 2%)、蛋白 2%、脂肪 0.75%;乾燥粉末約碳水 72%、蛋白 9%、水 10%、脂肪 4%。內服建議:鮮、粉末、錠劑或膠囊每日總量最高不超過5 ,分次服用;超量副作用風險上升。外用可能刺激皮膚。

精油自乾燥根莖蒸餾,得油率約0.5–4%;主要成分約:α‑ 29%β‑沒藥烯與α‑法呢烯 14%β‑ 10%β‑蒎烯 10%、樟烯 8%;另含少量蒎烯、橙花醇乙酸酯、沉香醇、龍腦等。化學型受產地影響(澳洲較多單萜與醇,越南/印度較多橙花醇,牙買加為另一化學型);鮮含較多薑黃烯。成人建議內服每次 1 滴、每日最多 3 次,並稀釋。

注意:基於其中丙酮、酮與 1,8‑桉油醇,外用前宜皮試;晨吐、膽結石不宜;可能刺激皮膚或光敏;部分來源建議孕期避免;出血性疾病或與抗凝藥併用避免;糖尿病用藥者謹慎(可能降低血糖)。

總結:內服以新鮮或乾燥藥材為先,遵守最高劑量。外用與精油皆需稀釋並皮試。


茴香(PimPinella anisum

藥用部位為成熟種子(乾燥)。其氣味似甘草,主因成分茴香醚(anethole)。營養組成(乾種子):碳水 50%、蛋白 18%、水 10%、脂肪 16%。傳統應用已久,惟缺乏明確的口服標準劑量證據。

茴香籽精油自種子蒸餾,得油率 1.5–4%;成分以反式茴香醚可高達 95%,並含少量甲基胡椒基醚(estragole)與對甲氧基苯甲醛(anisaldehyde);常見以八角(Illicium verum)摻偽。建議成人口服(需專業指導)每次 1 滴、每日最多 3 次、連續不超過 2 週,且須稀釋。

注意:孕期、哺乳、雌激素相關癌症、幼兒與敏感膚禁用;可能影響部分口服避孕藥效;基於茴香醚/甲基胡椒基醚,外用前需皮試;避免超量或長期(可能影響循環與神經系統);癲癇可能禁忌。


討論

精油使用在家用療法中迅速流行,但許多建議忽略了瓶中化學的強度與風險。「來自植物就一定安全」是錯誤觀念。依據研究與安全準則,未經專業訓練不建議口服精油;外用需稀釋。此外,將精油直接加到清水中(未用乳化劑)通常不可行,因為精油疏水、不溶於水。相對而言,藥草一般較安全,但過量或不當使用同樣會致害。每一種藥草或精油,都有最佳製備方式、劑量與安全守則,使用前應先了解研究證據,而非僅憑坊間口耳相傳。


結論

藥草與精油皆具重要療效,可調養全身或緩解特定症狀;但如同藥物,它們含有具療效的化學成分,也有治療窗、交互作用與副作用。製備方式會影響成分濃度與強度;精油屬高度濃縮化學物,錯用易生風險。茶、浸泡、酊劑、流浸膏與蒸餾精油在成分、濃度、效力與安全守則上皆截然不同。務必以教育與研究為本,而非僅信親友或網路的傳聞。


圖說與版面標記

圖中曾示:迷迭香、薰衣草、鮮薄荷、鮮與乾燥茴香籽等;本譯本以文字註記保留。


參考資料

  1. Weiss R., Fintelmann V.Herbal Medicine》(2000)。
  2. Clarke S.《精油安全化學概論》(2008)。
  3. Wichtl M.Herbal Drugs and PhytopharmACeuticals》(2004)。
  4. 美國整合醫療學院(ACHS)芳療與藥草課程教材(2015–2017)。
  5. Washington University 化學系:營養素與溶解度(2001)。
  6. WebMD:脂溶/水溶營養素差異(2011)。
  7. Bowles J.E.《芳療精油化學》、Buckle J.《臨床芳療》(2003)。
  8. NAHA 芳療安全資訊(2017)。
  9. USDA 國家營養資料庫(2016)。
  10. FDA 食品標示指南(2015)。
  11. Lis‑Balchin M.Aromatherapy Science》(2006)。
  12. Ulbricht C.Natural Standard 草本與補充品指南》(2010)。
  13. WebMD:茴香、薄荷資料庫頁面(檢索)。
  14. Petersen D.《芳療本草學:精油單方》(2015)。
  15. Janahmadi M. 等(2008):茴香果實精油對神經興奮性的影響。
  16. Sadowski K.2017):薄荷與茴香單方資料。

探索芳香療法

NAHAExplore Aromatherapy》三折頁小冊提供關於芳香療法、精油、化學、基底油、純露與安全的資訊;背面留有聯絡資訊空白,供教育客戶與大眾。會員可於會員專區下載,亦可訂購印本。

 

Kathy Sadowski

Kathy 擁有美國整合醫療學院(波特蘭)芳療碩士學位,熱衷閱讀藥草與精油之科學研究,建立了 EarthtoKathy.com,彙整並以物種、療效與成分分類超過 4000 篇科學研究,顯示對藥草與精油健康用途的證據正逐步累積。她是註冊芳療師,NAHA 與 AIA 專業會員、執照按摩師、註冊瑜伽教師,並投入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活。

更多資訊:EarthtoKath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