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藥醫學與精油的日益流行,已使多種具療效的植物需求暴增,逼近過度採集的臨界點。精油儲存在植物微小的分泌構造中,往往需要數十倍到百倍以上的植物原料,才能蒸餾出一小瓶。對於族群數量已下降、甚至瀕危的植物,以任何危及其存續的方式採收並製油,都是不道德的。本稿聚焦於辨識並描述幾個因過度採收而面臨嚴重風險、且常被用來製作精油的植物物種與亞種。
以下先列出主要關注物種,其後逐一說明。購買前,請務必查閱文末列出之網站,以獲得更完整且最新的資訊。作為有責任感的消費者,我們有義務降低對脆弱物種的市場需求。
乳香(又稱乳香膠、olibanum)中的 Boswellia sACra 在 IUCN 2017.1 名錄為「近危(Near Threatened)」。此聖樹原生於索馬利亞北部、阿曼與葉門;其中阿曼部分區域已列為「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葉門的多種 Boswellia(如 B. ameero、B. bullata、B. dioscoridis、B. elongata、B. nana、B. popoviana、B. socotrana)於 2017 年被列為「易危(Vulnerable)」;印度的 B. ovalifoliolata 與衣索比亞的 B. ogadensis 亦屬易危。
乳香自古即為珍貴香料與藥材,非洲之角自兩千年前便以之貿易。現代西方醫學用於抗發炎與抗癌;研究亦指向膀胱癌潛在療效。採收方式為於樹皮精準劃切,讓樹脂緩慢滲出後硬化;每年約五個月的採膠期會重複切割二至三次。衣索比亞西部的 B. papyrifera 遺傳多樣性正下降,亟需保育策略。
在索馬利蘭(未被承認的政治實體),過度採收與缺乏保護尤為嚴重。採集者以極低價格賣給中間商,再於中東高價轉售,導致農民受剝削;非法越季採膠與過度割傷樹皮讓樹木死亡。乾旱與無政府保護加劇情況;若將森林劃設為保護區可望改善。乳香鏈中的勞力剝削亦是問題:男性採集、女性以低薪長時間分揀處理。推動公平貿易認證與建立採集者合作社,可協助制定公平價格與永續標準。
玫瑰木色澤帶酒紅,常用於高級傢俱、樂器與香水(如 Chanel No.5 等)。Aniba rosaeodora 在 IUCN 2017 名錄列「瀕危(Endangered)」;另有 19 種 Dalbergia 納入 CITES 管制,多種 Ocotea 物種介於近危、易危、瀕危到極危(如 O. harrisii、O. lancilimba、O. monteverdensis、O. pAChypoda 為極危)。為製油與木材而無差別砍伐大小樹木,使族群破碎、數量銳減,導致遺傳多樣性喪失與近親繁殖風險。非法伐木與跨境走私(如柬寮邊境)屢見不鮮。
隨巴西玫瑰木列入 CITES,砍伐轉向馬達加斯加,當地多種 Dalbergia 成為全球最受追捧硬木,國家公園內亦嚴重盜伐。雖政府禁止出口,但罰則薄弱與執法不足使問題延續;為取得大樹,途經的數百棵小樹被連帶砍除,破壞地景、降低土壤肥力並增加火災風險。
東南亞的暹羅玫瑰木(D. cochinchinensis)近數十年遭非法砍伐,影響遺傳多樣性;尼泊爾的 D. latifolia 屬易危,巴基斯坦認定 D. sissoo 為受威脅樹種,尼加拉瓜將 D. retusa 列易危、巴拿馬列瀕危。
Santalum album(印度檀香)在 IUCN 2017 名錄列易危。長期超量開採遠超過生長速度,加上病害、放牧與火災,使族群衰退。澳洲檀香(S. spicatum)近年亦被過度利用;國際需求大而管制不足、供不應求導致價格飆升與非法採伐。低遺傳變異、近親繁殖與性繁殖不良亦是復育障礙。
20 世紀以來,工業化生產擴大檀香用途。印度卡納塔卡邦 1950–1970 年間每年約砍伐 48 萬株,至 1974 年幾近滅絕而被政府叫停,之後走私者牟利,非法交易猖獗。印尼東努沙登加拉省曾以檀香作為重要財政來源,但因過度採伐而實施禁伐;過於嚴苛的所有權政策一度打擊農民種植意願。帝汶群島的不當用火清地亦威脅當地亞種;斯里蘭卡雖劃設保護、增設人員,但火災與放牧仍造成破壞。
S. austrocaledonicum(新喀里多尼亞與萬那杜)因 19 世紀過度採伐而棲地所剩無幾,1987 年雖限伐但因土地所有權紛爭未能妥善復林。其他受威脅的檀香還包含:夏威夷所有 Santalum(列入「At Risk」)、S. fernandezianum(已滅絕)、S. freycinetianum(瀕危)、S. insulare(易危)、S. lanceolatum(澳洲部分地區瀕危)、S. mACgregorii(巴布亞紐幾內亞瀕危)、S. yasi(斐濟與東加過度採伐造成成樹稀少、體型小)。Osyris lanceolata(肯亞瀕危、坦尚尼亞下降;CITES)與 Pterocarpus santalinus(印度紅檀,IUCN 瀕危;CITES 監管)亦列關注。
甘松以根莖萃取精油,用於失眠、壓力與緊張;藥業也應用於退化性疾病。印度評估顯示族群量下降 75–80%,列為瀕危;出口禁令導致商業栽培不足、出現不當採掘、棲地破壞與過早採收;更因價格水漲船高而摻假嚴重,藥性成分不一。NardostAChys grandiflora 1993 年起禁運(尼泊爾),2007 年入 CITES;N. jatamansi(廣泛分布於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西藏、中國與雲南)於 IUCN 2017.1 列極危,需解決無管制根部採集與棲地流失問題,並以遺傳多樣性分析制定更佳繁殖策略。
沉香(又名 oud、gaharu、aloeswood 等)極為珍稀昂貴,其香源自樹體感染真菌後形成的樹脂。Aquilaria crassna 在 IUCN 2017.1 列極危;多種 Aquilaria 與所有 Gyrinops 納入 CITES。越南政府對 A. crassna 予以保護,因過度採收造成超過 80% 族群量下降;另有七種 Aquilaria 列易危。印度《森林法》禁止採集與出口以減少遺傳侵蝕。
雪松精油常見來源有三:美國(Juniperus ashei、J. virginiana)、摩洛哥與印度(Cedrus 屬)以及中國(Cupressus 屬)。其中以 Cedrus 屬的族群最值得關注。阿特拉斯雪松(Cedrus atlantica)在 IUCN 2017.1 列瀕危,1940–1982 年間森林面積急遽縮減,近三十年再損失 40%。北非針葉林被 WWF 列極危生態系;病蟲害、乾旱、過度放牧與火災共同加劇衰退。C. deodara、C. libani 亦名列 IUCN。
非洲熱帶的 Widdringtonia whytei(穆蘭傑雪松)則列 IUCN極危;非法砍伐、火災、再生不良、外來種與害蟲等因素恐使其至 2030 年下降逾 80%。加那利群島的 Juniperus cedrus 目前僅約 600 株成熟個體且持續下降;2007 年國家公園大火、過度放牧與木材利用是主因,且需處理遺傳多樣性不足與種子散布問題。
消費者有道德責任避免購買處於風險中的物種。此議題往往與公平貿易相連:當地貧困族群與植物一同被高價市場剝削。最快查詢物種狀態可至 IUCN(www.iucnredlist.org)。但也常見物種在被列名之前即已過度採收,因此亦建議以 Google Scholar 檢索「學名 + threatened/endangered」以取得在地學者的最新報告。若供應商販售名列風險的物種,購前請主動詢問其來源、採購與保育作法。
替代建議例:乳香與沒藥(同為橄欖科 BurserACeae 小喬木,樹脂皆以萜烴與倍半萜烴為主)在皮膚修復、免疫強化與通竅上有相近應用;芫荽籽(Coriandrum sativum)的沉香醇(linalool)含量高,可做玫瑰木替代,香氣亦具甜、辛、木質調。
檀香方面,建議避免來自印度、夏威夷、萬那杜、新喀里多尼亞的品項,除非能清楚確認永續來源;可考慮澳洲的替代資源(如 Fusanus spicatus、Santalum cygnorum 等)或肯亞的 BrAChylaena hutchinsii(Muhuhu),另有西印度檀香(Amyris balsamifera)可參考。部分廠商以樟腦樹(Ho wood,Cinnamomum camphora)作為印度檀香的替代,但該樹種亦曾因過度砍伐而列入關注。
沉香的香氣常被形容近似檀香,上述替代品亦可參考。至於雪松,全世界品種眾多;摩洛哥來源風險最高,而美國德州的 J. ashei 相對資源充足。
甘松的同科植物如忍冬(Lonicera spp.)理論上可作為替代,但花朵精油成本極高且未必可行;可改以浸泡油方式利用花香(見下方作法;注意甘松用的是根,忍冬配方使用的是花)。另外,纈草根(Valeriana officinalis)氣味與用途上亦可能是甘松替代,但纈草若干物種同樣在 IUCN 名錄上。
乳香、玫瑰木、檀香、甘松、沉香與阿特拉斯雪松都能產出令人讚嘆的精油,但不值得以物種存亡為代價。研究揭示了過度採收、人為剝削與棲地流失的實例:非洲之角的乳香產業充斥剝削;玫瑰木自巴西被砍伐殆盡後延燒到馬達加斯加;印度檀香可能因過度保護導致農民缺乏栽培誘因,從澳洲到夏威夷的多個物種至今仍處於嚴重危機;甘松出口禁令造成嚴重摻假;沉香遺傳多樣性受威脅;阿特拉斯雪松的針葉林棲地大幅縮減。守護這些植物,必須從消費端做起:拒買即是對供應鏈的清楚訊號——沒有任何精油值得用一個物種的消失來換取。
製作步驟
註:本配方採用花,與以根入藥之甘松不同。
列 IUCN瀕危,遺傳多樣性嚴重受威脅。另:Aquilaria malACCensis(沉香)自 1995 年起受 CITES 保護。
富含樟腦類成分,藥用價值高。主要採自野生,雖開始栽培以因應需求並改善當地貧困,但因貧窮與立法不足,永續採收仍具挑戰。
巴基斯坦列瀕危、印度稀有;南印度列為受威脅藥用植物。根部藥用而被大量採收;1997 年曾禁出口。
南印度首版紅皮書列易危;種子油廣用於醫療,但棲地喪失與不當採集令人憂心。
列瀕危;唇形科植物,根部收集供亞洲傳統醫療使用。
多個物種列 IUCN 名錄;樹膠供藥用而不當割膠致死,印度政府已禁出口。
IUCN 列極危;根部藥用價值高。列入印度《野生動物保護法》;棲地流失、非法採集與氂牛放牧威脅甚鉅。
IUCN 列易危;歐洲常用於皺紋護理與舒緩肌肉。
IUCN 舊名錄物種;西北土耳其因非法伐木、酸雨、棲地退化與火災而族群下降,公園遊客壓力亦構成影響。
如 F. caucasica、F. latipinna 列易危;F. sadleriana 列瀕危;F. mervynii 列極危。
逾 300 亞種多被列為稀有或受威脅;北西喜馬拉雅的 G. kurroo 列極危,根作苦味健胃藥。
多種列 IUCN瀕危/極危/滅絕。
神社建材而遭過度伐採、成長緩慢;C. formosensis(紅檜)列瀕危;C. lawsoniana、C. obtusa 列近危。
2007 年起限制砍伐,列易危;樟腦木材與樟腦油均具高價值。雖進行造林,但多為低品質苗木,需改以優良品系提升品質;多個 Cinnamomum 物種列 IUCN 名錄。
G. sanctum 列瀕危且受 CITES 監管;G. coulteri、G. officinale 亦名列;墨西哥的 Bursera glabrifolia 曾近乎在地滅絕;Bulnesia sarmientoi 受 CITES、B. carrapo 列瀕危。
列極危;近年藥用植物非法採收暴增,導致族群劇減。
K. galanga 面臨滅絕風險;H. spicatum(山薑花、Kapoor)列易危。
因其樹脂供香水業使用而嚴重過度採收;總族群數低於 1 萬且持續下降,列 IUCN瀕危;火災與採礦亦是威脅。
若干中東特有種列易危/近危(如 O. cordifolium、O. dictamnus、O. ehrenbergii);棕櫚油園擴張亦威脅其棲地。
韓國野山蔘被認為瀕危;美國人參列入 CITES 以防滅絕。
列入 2011 年挪威生物多樣性紅皮書;其他雲杉品種亦見於 IUCN 名錄。
逾百亞種列受威脅,如 P. halepensis、P. cembra、P. roxburghii、P. merkusii、P. radiata、P. pumila、P. sylvestris、P. sibirica、P. elliottii、P. strobus 等。
曾有廠商以樹幹樹皮過度採收到威脅物種的地步。
IUCN 列易危;越南因其香氣與材質而珍視,根部亦蒸餾製油。
喜馬拉雅的 V. jatamansi:巴基斯坦列瀕危、尼泊爾列易危;多種因森林退化受威脅。
列入 United Plant Savers 的觀察名單。
南印度評估顯示資源大幅枯竭。
Kathy 正在美國保健科學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Healthcare Sciences, Portland, OR)完成芳香療法理學碩士,研究重點為精油的科學證據。同時她亦是執照按摩師、瑜珈教師,致力於環境保護與自然健康生活。
更多資訊:www.earthtokath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