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症或症狀
-
-
療程主要目的補充說明
40歲男性個案,從事科技業研發工程師,膚質偏乾。皮膚時常有乾屑,近日洗澡後背部、雙腳會發紅、發癢,越抓越癢,且有皮屑。
-
文獻探討
一、何謂冬季搔癢症 冬季時皮膚比較乾燥誘發搔癢感,經常搔抓造成皮膚像溼疹般變化,又稱為冬季癢、缺脂性皮膚炎或是乾燥性溼疹(皮膚炎)。 二、冬季搔癢症可能的原因及特徵 冬天氣溫下降使皮膚血管收縮,汗腺及皮脂腺分泌減少,一開始皮膚會變得粗糙失去彈性,表面出現乾燥、脫屑、龜裂,進而出現紅疹伴有癢感,皮膚表面充血及腫脹,嚴重者併有滲漏、發炎及疼痛的急性皮膚發炎反應。常見的部位在四肢的伸側,尤其是小腿前面,而腰部鬆緊帶束縛處因為摩擦的關係,也是好發的部位,病患常在晚上癢得睡不著,蓋上棉被後癢得更加厲害。
三、冬季癢的治療原則是保養為主,治療為輔。
保養方面
保養品的選用:以乳液、嬰兒油、凡士林補充皮膚的油脂,尤其應在 沐浴後五分鐘內身體未完全乾燥時立刻塗抹。某些水性乳液在蒸發時,會使表皮層脫水情況惡化,應避免使用。 不可搔抓患部,以免使皮膚表層的破損加劇,引起更嚴重的發炎。可採輕拍患部、塗止癢藥水,或冰敷來止癢。 不宜泡澡或過度清潔,勿使用去污力過強的肥皂。穿著的衣物宜選擇棉質衣物對皮膚的刺激最小,避免使用毛料。
藥物治療方面:
1.潤膚劑(例如 Aqueous Cream, Emulsifying Ointment) 功用為滋潤皮膚,使皮膚有充足的水份而避免乾燥、搔癢及不適。潤膚劑有不同的劑型,適用於不同的情況,在一般乾燥的患處可使用乳膏(Cream)或乳液(Lotion),但在較乾燥的情況下可用油膏(Ointment)。潤膚劑除了用來塗在患處上,有些可代替肥皂,因它不含鹼性,可減少因使用肥皂而引起的乾燥及刺激,此外亦可使用沐浴油(Bath Oil)。潤膚劑的性質溫和而沒有太大的副作用,病人應遵照醫生的指示定時使用,以確保皮膚滋潤,在病情好轉的情況下,仍需繼續使用,從而避免皮膚乾燥。
2.外用類固醇藥膏(例如 Betamethasone, Hydrocortisone) 使用潤膚劑後仍未能控制病情,可使用外用類固醇藥膏,以減低皮膚發炎的情況,如搔癢和紅腫。外用類固醇依其藥效有不同強度之分,醫生會按病人的年齡、患處的嚴重程度、位置及大小選擇使用的藥膏。使用類固醇藥膏引起副作用的機會及程度會因藥物的強度、所擦患處的位置、大小及療程長短而有所不同。一般局部性類固醇藥膏可能產生的副作用,有皮膚變薄、出現條紋,膚色變淡及敏感等。所以病人使用此藥時務必依照醫生指示,在患處適量的塗擦並依照醫生處方的療程使用。只要病人依從醫生的吩咐正確使用,產生副作用的機會不大。
3.口服抗組織胺 具有抗敏感及止癢的作用。第一代的抗組織胺(Chlorpheniramine, Diphenhydramine) 有較強的昏睡及鎮靜作用,對於因搔癢而導致入睡困難者有幫助,服藥期間切忌飲酒。其副作用有口乾、視覺模糊、便秘、尿滯留等。若原有尿滯留、窄角性青光眼、前列腺肥大症狀的患者使用前應請教醫生。
4.口服類固醇 比外用類固醇藥膏有更多全身性的副作用,通常不會長期使用。但在一些急性濕疹及皮膚廣泛受到影響時,可使用短期療程以加強控制病情,但病人必須在醫生的處方下才可使用。 5.中藥治療方面 在中醫的觀點,認為冬季癢的病因多為風邪,肝腎精虧、氣血兩虛、血不榮膚所致。故在治療皮膚搔癢時,應重視養血祛風。保養的部分可外用及內服雙管齊下,外用的部分可以容易取得的麻油及紫雲膏外敷,內服的部分則以當歸飲子來改善皮膚癢的症狀,當歸飲子中何首烏、生地黃補腎填精;當歸、黃耆補氣血、潤肌膚,而又能固表;當歸、川芎、白芍養血活血;白鮮皮祛風止癢。
參考資料:台中慈濟醫院衛教文章https://taichung.tzuchi.com.tw/index.php/dan-wei-jian-jie-254/dan-wei-jian-jie-7/ren-shi-dong-ji-sao-yang-zheng
-
芳療措施
名稱 名稱(Eo、Vo、Hy) 劑量 選用理由 濃度 使用建議 -
準備的芳療措施
12/21芳療配方,濃度3% 名稱(Eo、Vo、Hy) 劑量 選用理由 甜杏仁油 15ml 質地輕盈,容易被吸收,適合乾性肌膚 純正薰衣草精油 4d 抗發炎、止癢、舒緩皮膚刺激的效果,可減少皮膚乾燥引起的搔癢感 德國洋甘菊精油 2d 抗發炎特性,能緩解紅癢與過敏反應 乳香精油 3d 促進皮膚修護,能幫助乾燥肌膚恢復屏障功能 使用方式與頻率
取適量按摩油(約5~10滴),於洗澡後半乾的皮膚上,輕柔按摩至吸收,特別加強背部與雙腳。
生活習慣與作息調整建議
1.洗澡避免長時間熱水沐浴
2.選擇溫和、不含皂鹼的潔膚產品
3.洗完澡後5分鐘內塗抹按摩油,鎖住皮膚水分
12/27芳療配方,濃度3% 名稱(Eo、Vo、Hy) 劑量 選用理由 甜杏仁油 10ml 深層滋潤並舒緩乾燥搔癢 荷荷芭油 5ml 結構類似人體皮脂,能有效幫助皮膚修復、補水鎖水,同時減少油膩感 純正薰衣草精油 4d 抗發炎、止癢、舒緩皮膚刺激的效果 德國洋甘菊精油 2d 抗發炎特性,能緩解紅癢與過敏反應 沒藥精油 3d 具有溫和的抗菌抗炎效果,促進皮膚修復與保濕 使用方式與頻率-同上次配方
生活習慣與作息調整建議-同上次配方
1/3芳療配方,濃度3% 名稱(Eo、Vo、Hy) 劑量 選用理由 甜杏仁油 10ml 提供深層滋潤,幫助減少脫皮問題 荷荷芭油 5ml 滲透性好,減少油膩感,提高吸收度 純正薰衣草精油 4d 具有抗發炎、止癢、舒緩皮膚刺激的效果;幫助放鬆壓力,避免壓力影響皮膚狀況 德國洋甘菊精油 2d 抗發炎,促進修復 廣藿香精油 3d 具有促進皮膚修復與屏障強化的作用、平衡皮脂 使用方式與頻率-同上次配方
生活習慣與作息調整建議-同上次配方
1/10芳療配方,濃度3% 名稱(Eo、Vo、Hy) 劑量 選用理由 甜杏仁油 10ml 提供深層滋潤且具鎖水效果 荷荷芭油 5ml 與皮脂結構相近,能幫助平衡油脂分泌 純正薰衣草精油 3d 幫助放鬆,避免壓力影響皮脂分泌 永久花精油 3d 具有細胞再生與屏障修護作用,有助於改善皮膚乾燥、減少白屑;溫和調節皮膚的油脂分泌 廣藿香精油 3d 具有促進皮膚修復與屏障強化的作用、平衡皮脂 使用方式與頻率-同上次配方
生活習慣與作息調整建議-同上次配方
-
芳療評值 症狀改善程度可利用個案自述感受、照片、壓力量表、睡眠時間(深、淺、作夢)、疼痛指數、傷口大小等
次數 評值日期 評值內容 . . -
個案回饋
-
用油時的感覺:
一開始使用第一款配方時,塗抹的時候感覺油層比較厚,皮膚像是被包覆一層薄膜,雖然不至於不舒服,但稍微有點黏黏的、悶悶的,需要一點時間才能完全吸收。不過當下能感受到皮膚被滋潤的感覺,沒有那麼乾燥緊繃,味道的部分也還可以接受,沒有特別喜歡或排斥的感覺。
到了第二款配方,增加了荷荷芭油後,整個塗抹的感受變得好吸收很多,油的質地比較輕盈,推開時更滑順,不會像第一款那樣需要等比較久才感覺不油膩。而且改成洗澡後半乾的狀態塗抹,整個過程變得更舒服,感覺皮膚沒有乾燥緊繃的感覺。
第三款配方雖然感覺和第二款相似,但因為最近有時候忘記塗,才發現即使沒擦油,皮膚狀況也比一開始好很多。整理來說,這次芳療經驗有幫我滋潤皮膚,可以在洗澡後睡個好覺。
-
用油後的整體感覺:
第一款配方剛開始用的時候,搔癢感確實有明顯緩解,但皮膚的乾燥和脫皮狀況改善有限,雖然泛紅退了不少,但還是覺得皮膚上有些乾屑。而且塗完後感覺皮膚表面有一層油膜的存在,雖然還能接受,但還是會覺得有點油感。
第二款配方在改變基底油比例後,最大的改變是皮膚的吸收度明顯提升,幾乎不會有殘留油膩的感覺,塗完後皮膚很快變得柔軟、不會緊繃,這讓我覺得比第一款更適合日常使用。而且搔癢的狀況也再下降了一些,泛紅基本上消失了,只有在抓癢時才會出現。雖然皮膚還是有乾屑的問題,但感覺比以前更穩定了,沒有像一開始那樣嚴重。
到了第三款配方,發現自己有時候忘記擦油,皮膚狀況也沒有變糟,代表這段時間的芳療確實有幫助,對於塗油這件事也不再覺得是個麻煩的步驟。
-
個案對芳療師之建議與感想:
一開始我只是覺得皮膚很乾、很癢,想試試看有沒有辦法改善,並沒有特別期待什麼。但從第一次諮詢開始,你問得很細,連我平常怎麼洗澡、會不會用熱水、擦油的習慣這些都問到了,讓我覺得這不只是「擦個油試試看」,而是真的有在找原因、幫我調整適合的方式。你還跟我說皮膚乾不只是缺水,還跟油脂、濕度有關,這些都是我以前完全沒想過的事,聽完覺得很有道理。
第一次用油的時候,感覺還行,就是有點油,但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應該這樣,所以也沒多想。後來你問我覺得怎麼樣,我說還可以,就是覺得皮膚表面有一層油的感覺,結果你馬上就說可以調整基底油,讓它更好吸收。
第二次用的時候,真的有差,擦完之後沒那麼油膩,皮膚吸收得快很多,緊繃感也少了很多,這時候我才覺得「喔,原來這是可以調整的喔?」 最讓我有感的是,你每次都會問我「最近擦油的狀況怎麼樣?」不是那種很制式的回診,而是真的想知道我用起來的感覺。有時候我講不太出來,你還會幫忙引導我,比方說問我「會不會覺得皮膚比較軟?」或者「沒擦油時有比以前不癢嗎?」這些問題讓我開始更注意自己的皮膚狀況。
到了第三次調整的時候,我自己有時候會忘記擦油,但皮膚狀況還是比一開始好很多,這讓我覺得之前的調整真的有幫助。當時你還笑說:「看來你的皮膚已經比較穩定了!」這讓我覺得蠻有成就感的,原來這不只是短期舒緩,而是真的讓皮膚變健康了。 整個過程下來,讓我很安心,也更願意繼續擦油。說真的,對我這種沒什麼保養習慣的人來說,要我每天固定擦油本來是有點懶。這次的體驗對我來說真的很特別!
-
-
整體檢討、評估與結論
這次幫科技業工程師個案調配按摩油,是我第一次嘗試加入兩種基底油,沒想到獲得了很不錯的回饋!一開始,個案的皮膚狀況真的很困擾他,乾燥、發癢、泛紅,發作的時間點大多在洗澡後。讓我想到可能皮膚屏障變弱,所以第一次配方選擇了真正薰衣草、德國洋甘菊、乳香,搭配甜杏仁油,目標是止癢、舒緩發炎、滋潤乾燥肌膚。
個案使用幾天後回饋:「不會那麼癢了,但皮膚還是乾,有白屑,而且有點油膩感。」這時我開始思考,問題是吸收度不夠?還是精油配方不夠針對皮膚屏障修復? 老師曾提過,皮膚修護不能只是「補油」,還要考慮皮脂平衡。因此,我把乳香改成沒藥,後來又改成廣藿香,強化皮膚屏障。同時,基底油從單一的甜杏仁油,調整為甜杏仁油加上荷荷芭油,這是我第一次使用兩種基底油搭配,希望既能提供滋潤,也能提升吸收度。沒想到這個調整讓個案有了很明顯的回饋:「現在吸收很好,不會覺得黏膩,也沒有以前的緊繃感!」這讓我更確信,基底油的選擇也會影響芳療效果,不只是精油的部分。
另外,具體詢問個案的皮膚變化,能讓我更清楚配方的效果。以前我可能只會問:「使用後感覺如何?」但現在我學會問得更具體,例如:「搔癢從1到10分變多少?」「泛紅是否還會出現?」「脫皮情況有沒有變少?」這樣的回饋方式,不只幫助個案自己察覺變化,也有助於自己更具像的了解個案膚況及感受,也才知道配方的效果,並進行下次配方的調整。
最後,當個案回饋說:「現在即使偶爾忘記擦油,也不會像之前一樣發癢泛紅」,我知道他的皮膚狀態已經穩定很多。於是,我決定將配方調整為日常保養模式,讓皮膚長期維持健康,這時選擇了永久花來強化皮膚屏障,減少未來脫屑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