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症或症狀
-
-
療程主要目的補充說明
個案是一位24歲女性,混合肌,每日飲水量約400c.c.。平時被蚊子咬,會腫大包。時常濕疹發作,近日疑似因工作壓力,額頭兩側有異位性皮膚炎,且搔癢感嚴重、膚色發紅,這個症狀非常困擾她,她希望用精油緩解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
-
文獻探討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遺傳體質造成的疾病,病童會有長期身體搔癢的病史,同時身上也會有許多落屑的皮疹,這些皮疹往往在嬰幼兒期出現在臉上或身體的伸側,到了兒童期則會慢慢轉變成好發於脖子、手彎、腳彎等屈側處的皮疹。這些小孩也常同時有皮膚乾燥、黑眼圈、耳朵下方龜裂、掌紋增加、毛囊角化、色素沉著等情形,若有上述慢性搔癢病史、典型皮疹再加上有過敏體質家族史與上述其他特徵,很容易便可正確診斷。
異位性皮膚炎的病因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特殊的遺傳體質,並不是一種傳染病,由於皮膚乾燥發炎的關係,這些小孩的皮膚常會不斷的脫屑,往往會造成家長或同學們的誤會,擔心皮屑會傳染此病,或是讓人誤以為這些小孩比較「髒」,這些都是不正確的觀念。異位性皮膚炎病灶的發生有「三部曲」:發癢→搔抓→濕疹,皮膚一旦出現濕疹便會引起更厲害的搔癢,如此形成惡性循環,「癢癢抓抓、抓抓癢癢、越抓越癢、越癢越抓」。
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原則
根據目前皮膚醫學界的共識,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方式可分為以下三線治療原則,所謂第一線治療原則是指對於一般的患者應首先採用的治療方式,如果第一線治療方式的效果不彰,再採用第二線療法,同理,第三線治療方法則建議留到最後再使用。值得注意的是,此一治療原則會隨著醫學的進展與新藥物的發明而不斷修正。
異位性皮膚炎的第一線治療
(1) 保濕劑
平常固定使用適當的保濕劑是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最重要的基本功夫,特別是在歐美國家因氣候較為乾燥,幾乎所有的文獻書籍都會強調保濕劑對異位性皮膚炎的重要性。相反地,台灣地區溫暖潮濕的氣候使得我們的家長與病患常忽視了擦保濕劑的重要。皮膚醫學研究發現,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保水功能要比一般人來得差,皮膚也比較乾燥,而皮膚乾燥會使表皮的障壁功能變差,容易受到外來物質的影響而加重原本的皮膚炎,此外皮膚科研究也發現,只要單純地剝掉幾層角質層就可引發一連串的免疫反應、導致皮膚炎的發生。因此皮膚科醫師會建議患者多擦保濕劑或潤滑劑,傳統上最好的潤滑劑是凡士林,因為它很油、不容易乾掉又幾乎不會引起過敏,然而缺點是相當不透氣,擦完之後常會讓人感覺皮膚無法「呼吸」,有時還會引起阻塞性的毛囊發炎。此外,尿素(urea)也是皮膚科醫師常用的潤滑劑,它具有含水劑(humectant)的保濕功能,又可以去角質、促進其它藥膏的吸收,實驗證明:在皮膚炎的病灶上塗抹尿素可有效改善角質層的含水量,並使角質層的障壁功能迅速恢復。以往,皮膚科醫師較不建議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患使用一般的乳液,因為其中常含有羊毛脂、香精、防腐劑或殺菌劑,反而容易造成過敏。隨著時代的進步,目前有許多專門給異位性皮膚炎病患使用的潤滑劑,在國外都經過專業的皮膚科測試,也都證明有很好的療效。隨著人類對角質層的組成與功能有了更多的瞭解,現代最新的潤滑劑往往可以模仿角質層的組成,提供更多具有滋潤效果的油脂、含水劑、維生素。筆者建議:洗完澡後趁皮膚中含水量還很高的時候趕快塗抹合適的保濕劑,可以說是每位異位性皮膚炎病患平日保養的基本功,如果時間許可的話一天至少要擦二次,效果會比較好。
(2) 局部類固醇藥膏
局部塗抹類固醇藥膏仍然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可否認的,類固醇藥膏有許多副作用,然而只要在皮膚科醫師的指導下,短暫使用合適的類固醇藥膏,絕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用類固醇藥膏是一種精密的技術,必須考慮到各種類固醇藥膏的強度、基劑的特性、病患的年齡與身體各部位的皮膚厚度;建議您在使用前務必要諮詢皮膚科專科醫師的意見,切勿自行亂塗藥,以免造成嚴重的副作用。
(3) 抗組織胺藥物
由於異位性皮膚炎病患會出現病灶是因為皮膚癢去抓之故,因此治療上最重要的關鍵便是止癢,不癢就不會去抓,不抓皮膚就不會發炎。目前最主要的治療方法是口服抗組織胺,尤其是現在新一代的口服抗組織胺比較不會有以往傳統口服抗組織胺的副作用:像嗜睡、口乾、便秘、食慾增加、影響學習、心律不整、心悸等,同時除了止癢的效果外還有抗過敏、抑制白血球的過敏反應如趨化作用等效果,在歐洲許多先進國家的兒童長期使用後發現可有效預防過敏性疾病的發生,同時卻沒有明顯的副作用。此外,局部塗抹止癢藥膏也不失為一種迅速止癢的好方法,可以有效避免病患過度搔抓皮膚、防止病灶惡化,只是這些藥膏多半效果短暫。
(4) 抗生素藥膏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很容易受到感染,特別是葡萄球菌與疱疹病毒的感染,許多研究顯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表面有較多的葡萄球菌落數,且菌落數的增加和皮膚炎的惡化有顯著的相關,也有許多研究證明:適度的使用一些抗菌物質搭配原有的藥物治療,可以有效減低皮膚表面的葡萄球菌落數,使得異位性皮膚炎獲得較佳的控制。
(5) 局部塗抹免疫調節劑藥膏
傳統上,治療異位性皮膚的最主要方法便是擦各式各樣的類固醇藥膏,然而大家都知道,長期使用類固醇會有許多副作用:包括皮膚萎縮、變薄、皮膚色素改變、長毛、出現細血絲、皮膚感染,甚至造成許多如妊娠紋般的擴張紋,另外如果吸收到人體之中,還有可能影響到荷爾蒙的分泌,造成發育不良、感染與內分泌失調等情形。因此造成許多家長「談類固醇色變」,深怕自己的小孩擦了太多的類固醇藥膏,甚至放棄治療,反而造成小孩更多的痛苦。
還好,隨著醫學的進步,皮膚科醫師現在有了更新更好的「武器」 來對抗這個難纏的「敵人」 !新一代的「非類固醇局部免疫調理藥膏」直接抑制T細胞的活化,阻止細胞激活素 (cytokines) 的釋出,可以有效抑制皮膚的免疫反應,又不會造成像類固醇一樣的副作用。其中tacrolimus ointment不論是0.1%或0.03%對於2歲以上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都有顯著的療效,可以短期或間歇性長期使用。在2003年5月號英國皮膚醫學雜誌 (BJD) 中也刊載了異位性皮膚炎的最新治療策略,其中特別強調tacrolimus ointment與pimecrolimus cream的重要性。pimecrolimus 1% cream在治療3個月以上的嬰兒、兒童與成人的輕、中度異位性皮膚炎具有顯著的療效,可以迅速地達到止癢、消炎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研究證實它還具有預防異位性皮膚炎惡化的效果:在大規模的對照研究中,使用pimecrolimus 1%的病患在半年後與一年後仍有高達61%與51%的人沒有復發;相反地使用傳統治療的對照組在半年後與一年後沒有復發的比例只有34%與28%。因此pimecrolimus 1%也具有減少使用類固醇的功能。
異位性皮膚炎的第二線治療
(1) 紫外線光療
談起紫外線光療,許多人都覺得很好奇,其實這是一種免疫療法,古代歐洲人就常常流行得皮膚病時要到義大利去曬太陽,演變至今「光照療法」已經成為皮膚科一項專門又博大精深的學問,各式各樣的光源與照射機器也紛紛問世。紫外線光療的基本原理便是皮膚的免疫抑制,因此對於許多發炎性皮膚病會有療效就不足為奇了。早期的UVB與UVA/UVB混合紫外線光療已被證實對異位性皮膚炎有療效,現在較為流行的窄波段UVB (311)紫外線光療副作用較少,使用上效果也不錯,唯一的缺點是每隔2-3天要跑一趟醫院照光,對於家住偏遠地區的病友極為不便。
(2) 口服或注射類固醇治療
口服或注射類固醇治療可用於頑強難治的異位性皮膚炎,但一般來說,皮膚科醫師只會建議短暫使用,目的在於使病人一發不可收拾的病情迅速好轉,避免陷入惡性循環,特別是在兒童病患更是要謹慎使用,因為類固醇對兒童的生長發育、內分泌平衡與免疫力都有嚴重的影響。事實上,只要能善用日常預防保健的措施與上述第一線治療的原則,絕大部分病患的病情都會有顯著的改善;只有極少數的人需要使用口服或注射類固醇治療。
異位性皮膚炎的第三線治療
從表中可以看出這些治療方法真是琳瑯滿目,其中避免過敏原最常被人提起,事實上適度地減少塵螨暴露、避免吃會過敏的食物,的確會對病情有所幫助。然而一味地限制飲食,反而容易造成營養攝取不均衡、增加病童的心理壓力、使家長精疲力竭,反而疏忽了更重要的治療措施。當然,如果家長們真的行有餘力,當然也可以使用減敏奶粉、少吃海鮮、少吃蛋白等飲食控制措施,只是千萬要注意小孩的營養攝取均衡、避免影響孩子的情緒。同樣的塵螨暴露的控制也只是輔助的措施,千萬不要把它當作是主要的治療方法,否則可能花了很多的時間和金錢,結果事倍功半反而造成治療的挫折感。
對於少數極度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現在已經有一些學者認為應該使用口服免疫抑制劑來控制病情,成效良好且無長期使用類固醇的許多副作用,目前較常使用的藥物包括azathioprine與cyclosporine。參考資料:台大醫院皮膚部衛教文章https://www.ntuh.gov.tw/derm/Fpage.action?fid=208
-
芳療措施
名稱 名稱(Eo、Vo、Hy) 劑量 選用理由 濃度 使用建議 -
準備的芳療措施
1/1芳療配方,按摩油濃度2% 名稱(Eo、Vo、Hy) 劑量 選用理由 Co甜杏仁油 10ml 滋潤皮膚、降低乾燥脫屑,幫助皮膚屏障修復。 Eo廣藿香精油 1d 皮膚屏障修復,減少水分流失。促進皮膚細胞再生、抗菌抗炎。 Eo德國洋甘菊精油 1d 抗炎、促進皮膚修復,減少異位性皮膚炎的紅腫與搔癢。 Eo純正薰衣草精油 2d 舒緩皮膚搔癢與發炎、壓力調節。 - 使用方式與頻率
1.每日2~3次,取適量按摩油輕輕塗抹於異位性皮膚炎部位,避免過度摩擦。
2.睡前可額外使用一次,讓夜間修復效果更佳。 - 生活習慣與作息調整建議
1.提升飲水量(目標 1500~2000cc/天)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通常皮膚屏障較弱,水分流失較快,增加飲水有助於維持皮膚水合作用,減少乾燥與發炎機率。
可嘗試設定定時提醒,每小時小口喝水100~150cc,減少因忘記而飲水不足。
2.減少過敏原與刺激物
避免熱水洗臉與洗澡,建議使用微溫水(約35°C以下),並選擇溫和、不含香精的保養品。
3.壓力管理與情緒調適
規律作息(每天固定時間睡覺與起床),確保7~8小時睡眠,避免熬夜加重發炎反應。
可以練習深呼吸、冥想或芳香療法放鬆(可用擴香薰衣草精油幫助紓壓)。
工作間隙適當休息,減少長時間高壓環境對免疫系統的影響。
4.加強保濕護理
廣藿香的皮膚屏障修復效果較強,建議個案在洗澡後使用這款按摩油,以鎖住水分,減少皮膚乾燥與脫屑問題。
1/8芳療配方,按摩油濃度2% 名稱(Eo、Vo、Hy) 劑量 選用理由 Co甜杏仁油 10ml 滋潤皮膚、降低乾燥脫屑,幫助皮膚屏障修復。 Eo乳香精油 1d 質地較清爽,相比廣藿香較不黏膩,可減少「塗抹後產生薄膜感」的不適。
含有 α-松油烯(α-Pinene),可進一步降低皮膚紅腫發炎。Eo德國洋甘菊精油 1d 具強效抗炎與舒緩作用,維持配方中的減少異位性皮膚炎的紅腫與搔癢。 Eo純正薰衣草精油 2d 持續發揮止癢、修復皮膚屏障及壓力調節作用,減少因焦慮與壓力導致的皮膚惡化。 - 使用方式與頻率
1.每日2~3次,取適量按摩油輕輕塗抹於異位性皮膚炎部位,避免過度摩擦或搓揉。
2.睡前可額外使用一次,讓夜間修復效果更佳。
3.建議搭配羅馬洋甘菊純露濕敷(以濕潤化妝棉輕壓患部 5 分鐘後,再塗抹按摩油),可幫助更好吸收,減少薄膜感的不適。
- 生活作息與保養調整建議
1.避免造成皮膚額外負擔
減少頻繁清潔,洗臉次數控制在2次/天,避免過度清潔破壞皮膚屏障。
2.加強內外保濕,減少發炎反應
除了按摩油,可搭配保濕產品,增強皮膚鎖水能力,減少乾燥脫屑。
飲水量提升至1500~2000cc/天,幫助皮膚內部水合作用。
3.避免溫度與濕度變化過大
空氣過乾可能加重皮膚問題,建議室內使用加濕器(濕度50%~60%),避免皮膚水分流失。避免長時間曝曬與高溫環境,減少因流汗導致的搔癢感。
4.放鬆身心,降低壓力對皮膚的影響
可使用擴香乳香精油(2滴於擴香儀),有助於放鬆情緒並改善壓力相關的皮膚問題。每天10分鐘深呼吸或冥想,減少壓力引發的免疫系統過度反應,降低異位性皮膚炎復發風險。
1/15芳療配方,按摩油濃度2% 名稱(Eo、Vo、Hy) 劑量 選用理由 Co荷荷芭油 10ml 更接近皮脂結構,容易吸收且不易產生厚重感。具備修護與抗氧化作用,可加強皮膚屏障。 Eo乳香精油 1d 促進細胞修復與組織再生,具有溫和的消炎作用。 Eo義大利永久花精油 1d 具有極佳的皮膚修復能力,減少色素沉澱,讓淡粉色皮膚恢復正常。 Eo純正薰衣草精油 2d 繼續抗炎、舒緩搔癢,幫助穩定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 - 使用方式與頻率
1.每日2次(早晚),取適量按摩油輕輕塗抹於異位性皮膚炎部位。
2.針對結痂部位,可輕點塗抹,避免過度拉扯影響癒合。
3.睡前可額外使用一次,幫助夜間修復。 - 生活作息與保養調整建議
1.傷口照護與避免色素沉澱
避免過度摩擦結痂部位,讓皮膚自然代謝,減少留下疤痕的風險。
避免直接日曬,可擦無酒精、低刺激性的防曬乳,防止淡粉色區域變深色。
2.持續補水,促進皮膚修復
飲水量維持1500~2000cc/天,促進新陳代謝,加速皮膚修復。
可在洗澡後使用保濕產品,幫助結痂部位維持柔軟度,避免乾裂。
3.降低剩餘搔癢感的方法
若有輕微搔癢,可以以指腹輕壓或用冷敷,避免用手指直接抓癢。
4.促進身心平衡,減少皮膚炎復發機率
規律作息,避免熬夜影響皮膚修復能力。
壓力管理,可以嘗試 冥想、瑜珈或深呼吸練習,減少壓力對免疫系統的影響。
1/22芳療配方,按摩油濃度2% 名稱(Eo、Vo、Hy) 劑量 選擇理由 Co荷荷芭油 10ml 滋潤但不厚重,容易吸收,幫助皮膚維持柔軟與彈性。 Eo岩蘭草精油 1d 具有深層保濕與鎖水作用,適合修復乾燥、粗糙的肌膚。
促進皮膚新生與平滑,幫助肌膚恢復細緻觸感。
具有溫和的抗炎與舒緩效果,適合異位性皮膚炎後期修護。Eo義大利永久花精油 1d 促進細胞修復與循環,幫助皮膚光滑、均勻。減少細紋與粗糙感,使皮膚更細緻。 Eo純正薰衣草精油 2d 持續抗炎、修復與保濕,穩定皮膚狀態。幫助緩解乾燥與緊繃,增加皮膚含水量。 - 使用方式與頻率
1.每日2次(早晚),取適量按摩油輕輕塗抹於乾燥、緊繃的皮膚區域。
2.針對較粗糙的部位,可輕輕按摩30秒,幫助吸收與促進循環。
3.睡前可額外使用一次,確保夜間修復與鎖水效果。
- 生活作息與保養調整建議
1.強化保濕,讓肌膚更光滑
在塗抹按摩油前,建議先使用保濕產品,再塗抹按摩油鎖水。
可於洗澡時最後一道程序使用按摩油,幫助水分留住,減少皮膚乾燥。
2.促進皮膚代謝,使肌膚更細緻
每週1次溫和去角質,幫助去除老廢角質,使皮膚更光滑。
3.減少乾燥緊繃感的習慣調整
洗澡時 避免使用過熱的水(建議35~38℃),以免皮膚水分流失。避免含皂性太強的洗面乳或沐浴乳,選擇溫和無皂鹼產品,減少乾燥感。按摩油可搭配濕敷(如化妝棉沾水輕敷3~5分鐘後再塗油),提高吸收效果。
- 使用方式與頻率
-
芳療評值 症狀改善程度可利用個案自述感受、照片、壓力量表、睡眠時間(深、淺、作夢)、疼痛指數、傷口大小等
次數 評值日期 評值內容 . . -
個案回饋
-
用油時的感覺:
我因為異位性皮膚炎找了芳療師,希望透過精油緩解皮膚的不適。第一次使用芳療師調配的按摩油,配方裡有純正薰衣草、德國洋甘菊、廣藿香精油,基底油用的是甜杏仁油。甜杏仁油質地比較輕盈、好推開,塗抹起來蠻滋潤的,但不會太黏膩。按摩後,皮膚紅腫的狀況有稍微改善,但搔癢感還是很明顯,皮膚摸起來像有一層薄膜覆蓋,發紅的部位仍然很清楚。
第二次,芳療師改用了純正薰衣草、德國洋甘菊、乳香精油,基底油依然是甜杏仁油。這次塗抹後,皮膚觸感比之前柔和一些,吸收也不錯。抓破的傷口慢慢結痂,搔癢的情況減輕了許多,只是偶爾還會癢一下。發紅的部分漸漸變成淡粉色,狀況比之前穩定許多。
第三次,芳療師將配方調整為純正薰衣草、永久花、乳香精油,基底油換成了荷荷芭油。荷荷芭油的質地比較接近皮脂,延展性佳,吸收快,塗抹後感覺清爽不厚重,還帶有些許保護感。這次使用後,搔癢感幾乎沒有了,膚色也恢復接近正常,但皮膚還是有些乾燥、緊繃的感覺。摸起來雖然還不夠光滑細緻,但整體比一開始好非常多!
-
用油後的整體感覺:
用了精油按摩油後,我的皮膚狀況真的有很明顯的改善!以前異位性皮膚炎容易發紅、乾燥的地方,現在變得穩定多了,紅腫和搔癢感也減輕不少,讓我終於可以不用整天忍著不抓,心情都放鬆了許多。
最讓我有感的是,皮膚的修復速度變快了。以前小傷口或抓破的地方總是久久才好,現在使用後不僅結痂快,周圍也沒那麼乾燥脫皮,摸起來比以前柔軟許多,甚至皮膚的彈性也有提升。尤其是按摩後,那種滋潤的感覺可以持續很久,皮膚不會再有乾巴巴、緊繃的不適感。
整體來說,這三種精油真的幫了我很大的忙。它們不但溫和、安全,還有效改善了我的膚況,讓我在調理過程中越來越有信心。現在皮膚變得比較平滑柔軟,雖然還有一點乾燥感需要加強,但至少不再像以前那樣不舒服。對我這種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來說,這是一種自然又安心的療法,真的很值得嘗試!
-
個案對芳療師之建議與感想:
每次芳療師都會細心地詢問我的狀況,像是「最近還有覺得很癢嗎?皮膚有變紅或脫皮嗎?」然後再根據我的回饋幫我調整配方。這樣一步一步調理下來,我的異位性皮膚炎真的改善了很多!特別是抗過敏和舒緩的部分,每次使用精油後,皮膚感覺溫和又舒服,整個療程下來,肌膚不但穩定,還完全沒有過敏反應,讓我特別安心。
另外,對於傷口修復真的很有幫助!我發現一些被抓破的地方結痂得更快,周圍的皮膚也變得滋潤許多,不再像以前那麼乾燥粗糙。塗抹後發紅和紅腫的狀況緩解得很快,皮膚看起來也平滑許多。
總體來說,這次的芳療體驗真的超棒!不僅幫我舒緩了不適,還讓皮膚慢慢修復、穩定下來。每次和芳療師的互動過程都讓我更了解精油的使用方法,也增加了我對治療的信心。現在我真的很想把這個天然又有效的方法推薦給身邊有相同困擾的朋友,希望他們也能像我一樣,找到更適合自己的調理方式!
-
-
整體檢討、評估與結論
這次幫個案做芳療調配,是全新的學習。她一開始是異位性皮膚炎急性發作,不但搔癢得很厲害,皮膚還紅腫發熱。調配的第一款按摩油,主要是針對舒緩抗炎,幫她減輕不適。用了一陣子後,她回饋說搔癢有稍微改善,但皮膚還是紅紅的,塗完油有種薄膜感。我就馬上調整配方,換了更適合修復和吸收度更好的精油與基底油。後來她的搔癢消失,紅腫也褪去不少,最後只剩下乾燥、緊繃感,這時我又改成深層保濕為主的配方,幫她修復皮膚屏障,效果也越來越穩定。
每一次回饋都像是一個提醒,告訴我該怎麼改配方,跟著皮膚狀況的變化一步步調整。從抗炎到保濕,再到最後的修復,配方是靈活的,根本不能一成不變。這讓我更有信心處理不同皮膚狀況,因為只要肯觀察、分析、調整,總能找到適合的方案。
另外,我也發現個案回饋真的很重要!透過和她的溝通,不僅能了解她的皮膚變化,還能掌握她的生活習慣和壓力來源,這些都會影響皮膚的狀況。有了這些資訊,調配就更貼近她的實際需求,效果也更好。
這次經驗對我來說是一個很棒的成長機會,從中累積了很多實戰經驗。未來,我會更注重細節,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持續學習怎麼更靈活調配,讓每個個案都能得到最貼心、最適合的芳療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