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獻查證

1.  病因:自律神經失調:人體內不受大腦意識直接控制的神經系統,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所組成。交感神經負責興奮、代謝、戰鬥,而副交感神經負責抑制、儲存、修養等功能,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會不斷地自主調控,以維持適當的平衡。平常不為意識所知覺的自律神經系統調節控制我們的器官,包括分泌腺、心、肺、胃、腸等等,其運作除非經過特殊訓練,當然也不受我們控制。當自律神經的活性下降,無法調節時,便稱之為自律神經失調,受自律神經調控的各個器官也會開始出現症狀。失調的自律神經就如同失去平衡的翹翹板,有可能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也有可能是副交感神經功能衰退。

 

2.      臨床症狀:

n   心跳異常

n   消化功能異常

n   瞳孔擴張或收縮

n   昏眩

n   腎臟功能異常

n   血壓不穩定

n   體溫控制功能異常,例如大量出汗


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U.S. National Library of Midicine)衛教資訊網站「MedlinePlus指出,自律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是周邊神經系統的一類,負責控制非自主的身體功能,例如心跳、血管擴張收縮等。當自律神經系統功能失常時,就可能引起相關症狀包括:

n   血壓

n   心跳

n   呼吸、吞嚥困難

n   男性勃起障礙


自律神經失調可能單獨發生,也可能是帕金森氏症、糖尿病等疾病所引發,並可能影響系統的任何部分,例如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s)。美國國立神經疾病和中風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指出,交感神經異常導致的廣泛性自律神經失調,特徵包括男性陽痿不育,以及姿態性低血壓(orthostatic hypotension)),而交感神經過度活躍則能導致高血壓、心跳過快等問題。

 

3.      治療方式:美國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醫學院助理教授、內科醫師Alana Biggers審閱的一篇文章指出,目前沒有治癒自律神經失調的特效藥;但如果是疾病引發的自律神經失調,通常治好源發的疾病後,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也會有所改善。
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方式,大多著重在減少患者不舒服的症狀,使患者能夠 進一步強化身體機能、調整生理狀態。醫師會針對患者的症狀與病情,給予個別化的治療方式,大多包含物理治療、運動療法,以及藉由諮商的方式使患者能夠適應與病症相對應的生活型態改變。患者也可能需要依據醫師指示服用或調整藥物,而這類的治療方式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顯現效果。

4.  照護措施

n   腹式呼吸啟動副交感神經,安定身心

三總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治醫師吳立偉指出,呼吸是少數能被人控制的自律神經節律。吸氣時交感神經較活絡;呼氣時換副交感神經佔優勢。藉呼吸來調節自律神經,容易做又不花一毛錢。但一般的呼吸方式較短淺,達不到效果,建議練習腹式呼吸,幫助自律神經維持平衡︰慢慢、深深地吸氣,讓氣往下走,直到腹部微微鼓起,然後慢慢吐氣。這樣可以啟動副交感神經,讓心跳和緩下來,人得以放鬆。一般來說,平躺時比較容易做腹式呼吸。

n   用食物保養神經的作用穩定

大腦中有許多神經細胞,靠神經傳導物質當「傳令兵」,幫忙傳達指令,身體各部位一收到訊息,就會有所反應。神經傳導物質有上百種,其中和情緒、壓力有關的包括多巴胺、正腎上腺素、血清素等。好消息是,一些食物可以增加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維持神經的作用穩定,不妨適量攝取。

多巴胺、正腎上腺素︰製造這兩種神經傳導物質都需酪胺酸和苯丙胺酸,可從家禽、海產、蛋、乳製品中獲得,素食者可從大豆中攝取。維生素C也是製造多巴胺和正腎上腺素時重要的成分,多吃些新鮮蔬果,維生素C自然不缺。

血清素︰色胺酸是大腦製造血清素的原料,可安定神經、助眠,被稱為「天然安眠藥」。含色胺酸的食物包括︰碳水化合物、乳製品、豆類、堅果、香蕉、蛋等。此外,深海魚及亞麻仁籽中的Omega-3脂肪酸,可增加血清素的分泌量。維生素B群、鈣、鎂、鋅也是維持神經系統與情緒穩定的功臣。五穀類、燕麥、肉類、豆類、乳酪都含豐富的B群;綠色蔬菜、豆類、海藻、乳製品、小魚乾中含鈣;鎂可以從各式堅果、深綠色蔬菜中獲得;海鮮、肉類則含鋅。

n   運動是一種好壓力,改善自律神經的功能

壓力並非全然是壞事,適度壓力是好的,「運動就是一種好壓力,」精神科醫師楊明仁解釋,運動可以消耗讓人緊繃的腎上腺素,腦內啡和血清素則會增加,讓人放鬆、愉悅。吳立偉指出,規律運動可以改善自律神經的功能。最新研究顯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合併自律神經失調,經15個月持續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可改善自律神經功能並幫助控制血糖。

不是汗如雨下、氣喘如牛才算運動,小林弘幸推崇健走是效果最好、最安全的運動。因為運動量過大(如快跑),會造成呼吸淺而快,拉高交感神經的作用,副交感神經的作用下降,「這樣不但不能維持健康,甚至還可能加速老化,」而且呼吸短淺會讓末梢血液流動下降,代表氧氣及營養難以送到末梢神經及細胞,細胞便難以發揮功能。「如果考量健康,讓呼吸變短淺的運動是不好的,」他認為。反觀健走並不會讓人喘不過氣,還可邊走邊深呼吸,讓副交感神經活絡,並把氧氣和營養運送到每個細胞。

n   別熬夜,別製造自律神經的敵人

精神科醫師陳豐偉常建議患者早午晚和睡前各練10分鐘腹式呼吸,如果不方便躺下,坐著也可以,只要動作正確,持之以恆,就能享受放鬆感。有些人因為自律神經失調而引起焦慮,晚上易失眠,多做幾次腹式呼吸,即可放鬆心情並改善睡眠障礙。

其實練習氣功、打坐、太極拳,也是藉由調形、調息、調心的方式,達到心靜的效果,使身心都能鬆、靜、定,這不但有益身體,且當生理系統的功能獲得改善與強化後,更有助安定心神。


2、芳療措施


3、芳療評值


4、個案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