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獻查證
1. 病因
瘀青是因身體受到強烈撞擊,或是突然拉伸,導致皮下的血管破裂出血,但皮膚又沒有切口讓血液流出,血液從微血管進入皮下組織而生瘀血,隨著時間變化顏色一開始是紅色,後來慢慢變成偏向藍色或紫色,慢慢復原的過程中可能又變成綠色或是黃色,其實這是淤血的血紅素在身體內隨時間分解成其他顏色的物質而導致的。
2. 臨床症狀
大多數的瘀傷在一到兩週間就能恢復,但也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而造成瘀傷的機轉很多,可能是撞傷、跌倒、或是遭受重擊等等。
部分衝擊力道較大的受傷機轉,像是扭到腳踝、被棒球砸到,淤血通常會在組織深處慢慢滲入較淺層的皮下組織,這就是有時候我們受傷過了一兩天才看到瘀青的原因。
而瘀青的大小決定於受傷的機轉與撞擊力道,力量越大造成的出血量就越多,瘀青就越大。而當瘀青較淺層時,你也會發現顏色對比較明顯。
通常瘀傷伴隨周遭局部的腫與痛,有時候瘀傷的部位可能因衝擊力大而立刻腫起,但大多在一到兩天間慢慢的腫起。
3. 治療方式
瘀傷,處理方法可以以「RICE」的四個程序來治療:
Rest(休息):避免再進行會傷及患處的活動
Ice(冰敷):以冰或冷凍包敷在患處,有助血液凝結、避免瘀血範圍擴大
Compression(包紮):利用軟布例如 ACE 繃帶包紮患處
Elevation(抬高) :將患處(如手腳)抬高至心臟之上,防止血液繼續積聚
在處理方法之中,以冰敷至為重要,其可幫助降低患處的溫度,幫助患處組織收縮,減慢患處的局部血液循環並讓血液凝結,避免瘀血範圍擴大。而待患處腫痛開始消失,瘀血亦呈散去狀態時,就可改以熱敷,幫助血液循環,加快瘀斑散去。
按揉患處對於治療瘀傷就並不合適。因為在患處積聚血液的時候,血管才剛經過破裂,假如此時我們再對患處施加壓力,可能會令出血情況更為嚴重,亦有機會造成發炎,腫脹就會更嚴重。因此按揉瘀傷其實反而不利於康復。
4. 照護措施
大多數的瘀青都能慢慢自己復原,但緩慢復原過程常伴隨傷口壓痛。
1. 在瘀青部位冰敷每一到兩小時冰敷十五分鐘,建議在冰袋和皮膚間放上毛巾避免凍傷,可以在受傷後的六小時內間斷的冰敷,甚至受傷後兩天內冰敷都可能有幫助。
2. 如果可能的話,把受傷的部位高舉過心臟,可能對患部的消腫有幫助。
3. 如果想要減輕疼痛的話可以服用止痛藥如普拿疼,或是常見的消炎止痛藥ibuprofen,但注意如果有其他內科問題的話可能不適合使用該類止痛藥,如果有這類的疑慮,請至醫療院所諮詢。
千萬注意不可以自己拿針穿刺入瘀傷引流。
2、芳療措施
3、芳療評值
4、個案回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