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獻查證
1. 病因 生育年齡的女性月經來潮前出現的種種不適症狀,包含身體、心理及行為上的異常症狀統稱 為經前症候群(premenstrual syndrome,簡稱 PMS)。經前症候群固定出現於月經來潮前的黃體期, 而於月經後的濾泡期改善或消失,因此推論與卵巢荷爾蒙相關,但一般檢驗這些荷爾蒙都是正常 的,所以兩者的真正關係仍不清楚。 目前認為經前症候群主要是由神經傳導物質(特別是血清素)缺乏所致,但以相關藥物治療 並不見得對所有經前症候群的患者有效。經前症候群不是由單一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種不同的 原因引起,遺傳也是疾病的原因之ㄧ。在身體方面,會出現乳房脹痛、頭頸背痛、食慾增加、嗜 吃甜食、疲倦易懶等現象;在精神狀態方面,可能有無精打采、情緒低落、緊張易怒、性慾降低、 或失眠等痛苦。約 3%~8%的女性症狀較嚴重,出現明顯的憂鬱、焦慮、易怒、情緒起伏大等症狀, 顯著影響到工作、學業及人際關係,並在月經來潮後迅速改善,稱作「經前不悅症 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簡稱為 PMDD,通常需要專業精神科醫師的治療。 2. 臨床症狀 從初經來潮到停經之前的女性 80%有不同程度的月經前症狀,典型 PMS 症狀可在月經來潮 後二、三天即告緩解,若仍持續,則宜由專業醫師評估,是否有潛藏之憂鬱焦慮、或其他精神或 婦科疾病之可能。 約有 75%至 90%之女性為輕微程度,不影響日常生活之職業社交功能;10% 之婦女,則較嚴重,需醫療之介入與處理;3 至 5%之婦女,則屬經前不悅症,必須精神科或身心 內科醫師之專業治療。 經前症候群之成因複雜,主要與荷爾蒙之變化息息相關,其常見的症狀有: (1) 身體方面,會出現頭頸背痛、乳房脹痛、腹部脹痛、四肢腫脹、肌肉關節疼痛、體重增加、 噁心感。 (2) 情緒方面:暴躁、緊張易怒、沮喪、愛哭、焦慮、情緒不穩、注意力不集中、迷惑、記憶力 變差、煩躁不安、感覺寂寞、自尊減低,有時又無精打采、情緒低落、性慾降低。 (3) 行為方面:食慾增加、嗜吃甜食、疲倦易懶、性欲改變,有時也會有暴食、失眠等現象。 3. 治療方式 對於症狀輕的病患,非藥物治療通常能夠達到症狀控制,其中最重要的是對病患與家屬提供 衛教及支持,能減少對疾病的罪惡感和無助感。教導病患做每日的症狀與情緒紀錄能協助自我症 狀控制,並能事先在經前調整作息以減輕壓力。 另外,充足的睡眠、減少咖啡因、鹽分、酒精及尼古丁的攝取、運動、放鬆治療、認知行為 治療都是能夠減輕症狀的方式。(1)教育、支持性療法:透過分析解釋,了解自己的症狀及其週期性,輔導患者在生活上稍作 調適。其實很多婦女其實也有同類問題, 這樣心理上的坦然,症狀自然也較容易紓解。此 外,讓家人(包括先生、子女、父母、兄弟姊妹,甚至同事或較親密的朋友)大致了解這種 病的週期變化,並協助或改變經前症候群患者的生活步調,以緩解情緒的不穩。 (2)行為療法:有研究顯示有氧運動及減輕壓力的放鬆技術可減少症狀。透過生活及飲食的調 適可達到有效的改善。 (3)營養素補充:維生素 E 可改善乳房疼痛。補充鈣質也會有幫助。 (4)藥物治療:藥物治療的目標在解決特定經前症狀,或抑制排卵,改變月經週期。藥物使用 上包括低量抗憂鬱劑、利尿劑、止痛劑、鎮定劑、避孕藥等等。但必須有醫師指示才可服 用。 (5)手術治療:子宮切除和兩側卵巢切除術對於某些病人提供治療的另一種選擇。 4. 照護措施 (1)飲食調整:避免高脂肪、太鹹、過甜、及生冷食物。如油炸食品、咖啡、巧克力、糕餅、 及冰品類。 (2)營養補充:每天可加服 1000 毫克鈣片及 50 毫克維他命 B6。 (3)運動療法:每週至少三次以上,30 分鐘左右的有氧運動最佳。 (4)身心放鬆法:主要強調壓力管理技巧。各人適合方式不同。例如冥想吐納、指壓按摩、肌 肉放鬆法、意像引導法、或生理迴饋訓練等等。 (5)每日症狀記錄表:藉由自我深入了解認識,並利用認知行為技巧,控制身心穩定度。
2、芳療措施
3、芳療評值
4、個案回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