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獻查證
1. 病因 乾癬是一種࿿性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並不會傳染,具有特色而一般由臨床上即容易診斷。典型 的皮膚表現為紅斑 (erythema) 及脫屑 (scaling) 分別代表血管及表皮被侵犯的反應,又稱為銀屑病。 目前成因不明,但與眼免疫反應失調,引起自體發炎徵狀有關,目前並無普遍有效的根治方式, 但初發患者在 2-3 年內約有 1/3 可進入長期緩轉乃至痊癒。 乾癬目前成因不明,根據流行病學與病理的研究,醫界認為乾癬和遺傳、身體免疫與發炎反應有 一定的關係,可能是「有乾癬體質的人」在「特定的時間」剛好遇到「特定的誘發因子」,就會導 致乾癬發作。相關的危險因子如下: u 遺傳:國外研究當中,有 1/3 的乾癬病人他們的親人也有乾癬。乾癬病人的親人,比正常人 的乾癬發生率高了三倍。雙親中有一人患有乾癬時,子女出現此病的機率為 8.1%。當雙親二 人都有乾癬時,子女的患病率增為 41%。 u 外傷:許多形式的傷害會促進乾癬在受傷處生成,約 30 到 50%的病人有此現象,尤其在疾 病活化期機率更高。有此現象的病人較可能早年發病,且常需要多種治療來控制病情。日曬 雖然一般對乾癬有益,但過度曝曬到曬傷,也可能反而使乾癬惡化。 u 感染:長期以來,感染被認為可誘發乾癬的發病和惡化。急性滴狀乾癬常常出現在急性鏈球 菌感染之後的 1 到 2 週。在急性滴狀乾癬病人中,有 56 到 85%的病人可被偵測到這樣感染 的證據。在其他型的乾癬,感染也常造成惡化。 u 壓力:臨床上約有 30 到 40%的病人,自覺壓力會使病情惡化,在小孩子此種現象更高達 90%, 因此放鬆情緒避免過度勞累對病情會有幫助。 u 特定部位:某些部位特別容易發病,如:頭皮、肘及膝,其原因仍未明,可能與這些部位表皮增 生速度較快有關。 u 藥物:有些藥物易造成乾癬發病或惡化,如抗瘧藥、鋰鹽、β-adrenergic blockers 和 ACEI 等。 u 內分泌:青春期及更年期女性發生率較高,而女性懷孕時常會改善,因此賀爾蒙對乾癬有一 定影響。 2.臨床症狀 乾癬皮膚病灶的形態相當多樣化,而所有皮膚都有產生乾癬的可能。乾癬的皮膚表現有四大特點: (ㄧ)界限清楚而明顯;(二)表面有鬆散的銀屑;(三)在皮屑之下的皮膚為滑亮均質的紅斑;以及(四)有 Auspitz sign,也就是用機械性方式移去皮屑後在紅色表皮上出現小血滴,此外 20% 的病人會有 Koebner's 現象,就是皮膚受傷處會誘發乾癬形成。除皮膚外有相當比例的乾癬會造成 關節疾患,也就是乾癬性關節病變,另外 50%的病人手指甲及 35%病人的腳趾甲會被侵犯,產生 指甲凹陷、黃斑、嚴重變形,常被誤認為黴菌感染。臨床上乾癬主要可分為以下型態: u 尋常性乾癬:是最常見的,持續出現幾個月到幾年。好發於手肘、膝蓋的伸側和頭皮 (尤其 耳後)。有的小病灶會融合成大板塊,形成邊緣如地圖一般的地圖狀乾癬,有的形成戒指狀的 環狀乾癬,有些病灶會出現在皮膚皺摺上,如腋下、鼠蹊部和頸部,即所謂的反轉型乾癬, 這種乾癬病灶表面不會脫屑而是光滑而界限銳利的紅斑。 u 點滴狀乾癬:典型的表現為 0.5 到 1.5 公分直徑大小,好發於軀幹上部和四肢近端,此型多見 於年輕成人,鏈球菌喉部感染常出現在滴狀乾癬之前。 u 乾癬性紅皮症:為全身性的侵犯,可以突然全身紅斑來表現,或由࿿性斑塊乾癬࿿࿿進展成 全身性脫屑性紅斑。全身性膿疱型乾癬也可轉變成紅皮症此時膿疱減少或消失。 u 全身膿疱型乾癬(von Zumbusch):這是種急性型乾癬,通常不伴隨其他型的乾癬。病發時多 併有持續性發燒和突發性全身無菌性膿疱,較嚴重時膿疱會融合而成膿疱湖。 u 局部膿疱型乾癬:此又分為 2 種變型,即掌蹠膿疱症,在掌心及腳底產生反覆的膿疱;以及 連續性肢端皮膚炎,在指甲周圍化膿,甚至指甲破壞消失。 3.臨床治療 乾癬的治療方式很多,但需要長期治療。主要區分為局部治療,如局部照光或塗藥,以及全身性 治療,如全身性照光、口服藥或針劑注射。全身性治療效果佳,而局部治療較安全,適合病灶範 圍小且病情穩定的患者。輪替療法是指輪流交替使用不同類的化合物及治療方式,以降低治療的 危險性,而合併療法則是同時使用不同治療方式,目的是縮短療程或減少治療中副作用。 u 外用藥 ² 外用維生素 D 及衍生物:主要是抑制角質細胞增生並促進其分化,並有抗發炎的作用。 副作用主要為局部刺激,尤其在剛開始治療時,並有累積性刺激,在 6-8 周出現。 ² 外用維生素 A 酸:是為了乾癬而發展出來的一種外用維生素 A 酸,主要用來減少脫屑 及斑塊的厚度,但對紅斑的效果有限。 ² 焦油:用煤焦油或木焦油來治療乾癬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它包含了各種化合物,無法 將成分一一分析出來,也因此對它的作用機轉仍了解的不多。治療上將 2~5%的焦油加 入不同的基質中,用來治療板塊型乾癬,或輔助照光治療。它有輕度刺激性,長期使用 並未發現嚴重的副作用。 ² 類固醇:外用類固醇療法也有抗發炎及抗增生的作用,可使板塊變平、減少發炎,但無 法使皮膚完全正常化或持續緩解。² 保濕劑:使用保濕劑可避免皮膚乾燥,預防提早復發和延長不須治療的時間。加上去角 質劑如尿素,雖可能有助於移除早期病灶的皮屑,但也可能引起刺激。 u 紫外線療法 ² 光化學療法:口服 psoralens 加上 UVA 來治療乾癬,口服藥後 1.5 - 2 小時開始照射,依 皮膚反應而逐漸加量。大部份病人在治療 19~25 次之後病灶會漸消褪。副作用包括了噁 心、頭暈和頭痛。約 95%的藥物在 8 小時內由腎排出,但服藥後 8~12 小時應避免日晒。 ² 浸泡式光化學療法:這是利用泡澡的方式將 psoralens 送到皮膚,主要的優點是可以降低 所需 UVA 的劑量。 ² 中波紫外線光療:此為使用 UVB,特別是窄頻(narrow-band)UVB 來治療。UVB 在皮膚可 抑制免疫細胞功能,減少白血球附著到微血管,誘使皮膚製造抗發炎的物質。 u 全身性治療 ² methotrexate (MTX):主要針對嚴重的乾癬,對膿疱型效果也不錯,也是對嚴重乾癬 性關節炎治療的選擇,常見的副作用為噁心、疲倦、食慾減退、疲倦、頭痛和禿髮。 ² 環孢黴素(Cyclosporine):是一種免疫抑制劑,低劑量療法約對 70%的࿿性板塊狀乾癬病 人有效,主要用於其他治療無效及紅皮症患者。主要副作用是高血壓、高血脂、多毛症、 牙齦增生,長期治療可引起不可逆的腎臟傷害。 ² 口服維生素 A 酸:除全身膿疱型及掌蹠膿疱症外,單獨使用效果不佳,多搭配照光治 療。副作用與劑量有關,常見的包括唇炎、黏膜及皮膚乾燥、全身癢、掌蹠角質層變薄 導致痛感、掉髮、肌肉關節痛、腸胃不適、甲廓紅腫等。 ² 全身性類固醇:此治療嚴格限制於少數難治的病人,特別是孕婦。雖然多能得到暫時的 改善,但幾乎停藥或減藥都會伴隨比治療前更糟的嚴重復發。 4.居家照護方式 乾癬雖是一種遺傳體質,但後天的因素也很重要,日常生活中做到以下幾點可以避免乾癬惡化: u 避免感染:包括細菌及病毒(如感冒、扁桃腺炎、愛滋病) u 避免外傷:不要用力搔抓皮膚或去除皮屑,特別是頭皮屑。癢時輕拍皮膚、冰敷或服用抗組 織氨,並將指甲剪短。 u 避免藥物濫用:部分口服藥可能引起乾癬惡化,尤其是口服及注射的類固醇,強效外用類固 醇突然停用也會惡化乾癬。 u 避免長期暴露在低濕、低溫的工作或居住環境。 u 保持情緒平穩,睡眠充足避免過勞。 u 避免服用市售抗癌的免疫增強食品,如靈芝、巴西磨菇、藍藻(螺旋藻)、桑黃。


2、芳療措施


3、芳療評值


4、個案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