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獻查證

1.  病因

經痛分為原發性及續發性

l   原發性經痛

發生原因:因前列腺素分泌旺盛,引發子宮收縮所導致的疼痛,與內分泌和心理因素有關,好發於初經來後1-2年內發生,約13-19歲左右且在排卵週期。好發月經週期長且肥胖的婦女;發生時間:月經來前24小時開始,最痛為月經來潮前12小時。

吃止痛藥有效

通常透過熱敷、腹部按摩、飲食或運動能改善

l   續發性經痛

發生原因:器官病變所造成,屬於病理性疾病,主要因骨盆腔發炎、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瘤、子宮脫垂或息肉,通常是初經來潮的數年後才開始經痛,經期前就開始痛,可能持續到經期結束痛感才逐漸消失,且是持續性且越來越強烈的疼痛,吃止痛藥效果不大,或要吃好幾天。

2.  臨床症狀

l   原發性經痛:疼痛持續數小時至2天,疼痛部位為下腹、腹股溝、大腿、女陰部痙攣性疼痛也可能會出現腰痠背痛、噁心、頭痛頭暈、胃痛腹瀉。

l   續發性經痛:輻射至腹部、背、腿、腳、乳房、頭部,無痙攣性疼痛。

3.  治療方式

原發性經痛:可服用口服避孕藥、止痛劑、抑制前列腺合成劑;續發性經痛:需針對其婦科疾病作相關治療。

4.  照護措施

l   腹部按摩如:可按摩穴位緩解經痛

→太衝穴:腳大趾與第二趾間,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撚右太沖穴,右手拇指指腹揉撚左太沖穴。

→三陰交穴: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血海穴: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子宮穴:於下腹部,臍下4寸處左右,旁開正中線3寸的距離各一點。按摩時用雙手食指、

中指按壓住兩旁子宮穴,稍加壓力,緩緩點揉,以有酸脹感為度。

→陰簾穴:大腿內側,從鼠蹊部往下3根手指頭的位置,以大拇指的指腹按壓鼠蹊部下方約

45公分的部位,筋與骨之間的部位。 

→五里穴:從陰簾再往下一根指頭的位子就是五里,放鬆因為受寒而緊縮的肌肉。以大拇指

的指腹按壓鼠蹊部下方約56公分的部位。

l   可熱敷以放鬆肌肉,減輕不適,或從事適度緩和的運動,如散步或伸展操等,可幫助減緩因骨盆腔充血所引起的疼痛。

l   飲食:少吃冰冷食物、注意飲食均衡,另還可補充魚油、月見草油等營養素,減少前列腺素、白三烯素等會引發子宮痙攣、經痛的發炎因子,或補充維他命B群和鈣質,減少經痛發生。

l   充足的睡眠與休息


2、芳療措施


3、芳療評值


4、個案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