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個案對精油也是第一次接觸很陌生,給予的精油不多,每次相見就給她一瓶精油噴瓶,請她認真使用,還好她也願意配合,才能有好的效果!

其實,個案去看醫生了,長期吃止痛藥,都無法改變,我也蠻擔心,因為問她什麼病因?她不知,只知道就是髖關節部位疼痛而己,所以我只能給予舒緩關節疼痛的精油,不過還好精油的作用有在她身上發揮功效,與這位朋友,其實並不熟,只知道她在當飯店裡的服務人員,每天都久站,日積月累下來,變成她的骨頭方面問題比較多,但個案也是很心急,想要快點好起來,我有先溝通,病不一天照成,是日積月累而來的,請給精油一點時間在你身上發揮效果,也給自己一點時間讓精油在身上發揮效果,還好她願意配合,才能有如此的效果。



文獻查證

病因   瞭解您的髖關節如何運作

髖關節是人體中最大的負重關節。當它正常工作時,您才能在無疼痛狀態下,進行行走、坐下、彎曲和轉身。為了維持髖關節順暢地移動,骨胳、軟骨、韌帶、肌肉和肌腱構成複雜的網路協同工作。

髖關節是非常穩定的球窩關節:大腿骨(股骨)頂部處的球(股骨頭),剛好放入骨盆中一個圓形窩或杯形洞中(髖臼)。一條組織帶 —— 韌帶,形成一個連接球窩並將骨固定在位的關節囊。

骨表面有一層光滑組織,稱之為軟骨,可協助股骨頭易於在窩中旋轉。一個充滿液體的囊(滑囊),可緩衝肌肉或肌腱滑過骨頭區域。關節周圍關節囊有一個內襯(滑膜),可分泌透明液體 ── 關節液。這種液體可潤滑關節,進一步減少摩擦,使運動更加便利。

外傷或疾病可能透過多種方式損壞您的髖關節,造成骨損壞或惡化、滑囊發炎或軟骨磨損。導致髖關節疼痛最普遍原因,為骨關節炎(OA)。髖關節疼痛其他原因,包括類風濕關節炎、骨質疏鬆、股骨頭壞死(骨血液供應不足造成的骨壞死)、外傷、感染、骨腫瘤。

慢性髖關節疼痛和行動不便的最常見原因是「髖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和創傷性關節炎是最常見的形式。

退化性關節炎

這是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磨損型關節炎。它通常發生在50歲以上的人,並且經常發生在有關節炎家族史的人中。緩衝髖關節的軟骨逐漸磨損消失,然後骨頭互相摩擦,引起髖部疼痛和僵硬。先天性髖關節發不良或脫臼也比較容易導致退化性髖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和僵直性脊椎炎

這類關節炎屬於自體免疫疾病,關節中的滑膜會發炎並變厚。這種慢性炎症會損害軟骨,導致疼痛和僵硬。類風濕關節炎是「發炎性關節炎」中最常見的類型。另外,僵直性脊椎炎雖然大多號發在脊椎,但也常會影響髖關節,僵直性脊椎炎所造成的髖關節炎,僵硬以及活動受限的程度會較一般退化性關節炎明顯。

創傷後關節炎

股骨頭骨壞死(缺血性骨壞死)

長期使用類固醇、酗酒,或髖關節受傷(例如脫臼或骨折)可能會影響股骨頭的血液供應,造成股骨頭壞死。血液不足會導致骨骼表面塌陷,因此導致關節炎。

過去或兒童時期髖部疾病

有些人在嬰兒或兒童時期有髖關節疾病,即使在兒童時期成功解決了這些問題,它們仍可能在以後的生活中引起關節炎。關節感染、小兒股骨頭滑脫屬於此類。

除了這些慢性疾病外,造成髖關節疼痛的原因尚有髖關節夾擠、關節唇破裂等。有些髖關節外的原因也會造成疼痛,讓人誤以為是髖關節的問題,例如: 滑囊炎、髂腰肌的問題等。如果發生髖關節疼痛,經過休息與伸展都沒有明顯好轉,建議您還是就醫檢查,了解成因以對症治療。

1.  臨床症狀   

關節炎是一種極常見的疾病。髖關節發炎的主要症狀除了疼痛,還有僵硬、腫脹變形等。當時間一長,可能會感到行動困難、上下樓梯不便,甚至需要輪椅或拐杖輔助。一開始,疼痛大多發生在鼠蹊部及大腿外側。若持續惡化,可能也會影響到大腿前側及膝蓋,進而造成如無法蹲下、無法穿鞋襪、綁鞋帶等問題。人的髖關節一旦退化或壞死,連接上、下半身的動作就幾乎都不能做,嚴重者甚至無法上下樓梯,不能站立。 許多人認為只有老年人才會面臨髖關節退化的危機,事實上,臨床上髖關節退化族群除了老年人,也有一部分是年輕人。年輕族群的髖關節退化,主因多半為骨壞死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骨壞死是指因血液循環不良,使股骨細胞缺乏養分而壞死,髖關節因而軟化塌陷的疾病。50%以上的股骨壞死病患年齡在3050歲之間,也是台灣青壯年族群最常見的髖關節疾病。 為避免病情持續惡化,有髖關節問題的人,應該儘早就醫,接受適當治療。通常有下列情形時,醫師會建議病患置換人工髖關節。

X光檢查,發現髖關節有關節腔磨損或關節鬆弛不穩,並引起明顯症狀者。

髖關節產生嚴重疼痛,不能正常行走,日常活動大受影響,無法以藥物或復健有效治療、緩解疼痛者。

2.  治療方式

退化性髖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是因軟骨受損引起,最明顯的特徵在於:骨骼因為持續受到磨損與撕裂,會形成骨增生物(骨刺)。 隨著人類平均壽命的延長,受到退化性髖關節炎影響的患者越來越多,尤其現代人營養過剩、體重過重,更加重關節的負荷,加速退化性髖關節炎的發生。導致退化性髖關節炎的主要因素,除了年齡,關節使用過度、受傷或是家族病史等,也是主要風險因子。 退化性關節炎可能發生在多處關節,如手部、膝部、脊椎及髖部等。除引發關節疼痛及僵硬外,也會造成活動困難或動作受限。  

類風濕性髖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系統的疾病(免疫系統攻擊身體組織、關節及器官等處)屬於引發關節周圍組織發炎的慢性關節炎,症狀包括關節腫脹、疼痛、僵硬,並可能造成關節功能喪失。除影響關節外,也可能波及如皮膚、神經、肌腱、肌肉、眼部、心、腎、肺等處,使病患可能出現極度疲倦的症狀。嚴重的類風溼性關節炎會造成行動上的不便,可能會有疲乏、僵硬、肌肉疼痛、食慾降低、四肢無力或關節疼痛、腫脹、壓痛點等情形。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部通常呈對稱分布,兩側(例如雙手、雙腳或雙肘)發病時間相距甚短或同時發作。 類風溼性關節炎可能發生於各種年齡層,此外,女性發病比例遠高於男性,約佔罹病人口四分之三。目前醫學界仍無法找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單一病因,但許多研究人員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與家族遺傳有關。  

髖關節骨折

九成以上的髖關節骨折是因跌倒造成的。一般而言,年紀越大的人,肌肉與骨骼機能衰退,視力和平衡感差,反應力下降,因此越容易跌倒。如果身上又有其他老人慢性疾病,例如心臟病、糖尿病、失智症、巴金森氏症等,因病所造成的身體不適、意外發生機率就更高。 此外,骨折的嚴重度又和骨質密度有關。吸菸、過量飲酒、飲食不均衡、缺乏鈣及維生素D,都會降低骨質密度;若長期使用藥物如類固醇、抗癲癇藥、甲狀腺藥物、利尿劑等,也會加速骨質流失,更容易引發骨質疏鬆症,一旦骨骼變得疏鬆脆弱,只要輕微的碰撞跌倒,就可能引發嚴重的髖關節骨折。骨折患者,可以多補充鈣片與維生素D,並且多攝食高蛋白食品如奶、蛋、肉類等,幫助修復斷骨,休養期間也要遠離菸、酒,以減緩骨質流失。 臨床上,依解剖位置的不同,髖關節骨折又分為「股骨頭骨折」、「股骨頸骨折」以及「轉子間骨折」。

股骨頭骨折較為少見。主要的發生原因是高能量撞擊,通常合併股骨頭脫臼。發生此類的骨折合併脫臼,應在68小時內將脫臼及骨折復位,減少將來發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機會。

股骨頸骨折,癒合狀況又以骨折處是否位移而有所差異。如果是位移性骨折,約三分之一的病人會產生骨折不癒合狀況;另外三分之一的病人則可能發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一般而言,年紀在60歲以上之患者,須以半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治療;60歲以下的病患則是將骨折復位,並以數支平行的鋼釘固定來治療。

轉子間骨折,治療方式的差異在於骨折的穩定度。若是穩定的骨折,就以活動式螺釘固定;如果是不穩定骨折,則採用骨髓內釘來固定。常見的併發症常為癒合不良。 手術應考量骨折型態、患者年齡、健康狀況等因素,如果年紀較輕,可考慮施以鋼釘內固定手術;若年紀較大,可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以降低骨折不癒合及股骨頭壞死的可能性。

缺血性股骨頭壞死

引起髖關節骨壞死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外力造成的股骨斷端移位性骨折,或併發脫臼。也就是骨頭斷了,連同供應骨頭營養的血管也斷了,造成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另一個骨壞死原因則跟服用類固醇和喝酒有關,這也是台灣最常見的骨壞死原因。 有些疾病必須長期服用類固醇控制,尤其是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或器官移植、腦壓過高等。長期服用類固醇會導致脂肪代謝異常,引發骨病變。 目前仍沒有研究證實,喝酒會直接導致骨壞死,不過依據國外及台大醫院的研究發現,酒精會影響造骨細胞的生長,不利於骨骼修復。此外,酒精含量愈高,產生股骨頭部壞死的機率也愈高。所以,喝高梁、伏特加、威士忌、米酒的人,比喝紅酒、啤酒的人容易發生骨壞死。 潛水也容易導致骨壞死。由於潛水深度超過10公尺時,壓力就超過大氣壓力的一倍,潛太深或太久時,氧氣與氫氣會大量溶解於血液中,而從10公尺深的海底,快速回到海平面時,由於減壓太快,血液中的氣體會快速釋放出來,形成小氣泡塞住血管,導致缺血性骨頭壞死。 除了上述幾種原因易導致骨壞死,臨床上也發現,許多老人家寧願吃來路不明的成藥解決關節疼痛問題,也不願到醫院求診,其中有些藥物含有類固醇,長期服用之下,也提高骨壞死的發生機率。近年台灣因骨壞死而置換人工髖關節的人數,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3.  照護措施

關於紓解髖關節疼痛,有多種治療方式選項。疼痛紓解成功與否,視個人髖關節情況而定,亦與導致髖關節疼痛的原因有關。關節炎疼痛的護理,往往結合了治療方式。請務必諮詢您的醫師,確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藥物治療
許多藥物,包括處方和非處方藥,可用於治療關節炎和控制疼痛。常見藥物是阿司匹林止痛藥、消炎藥、糖皮質激素、疾病修飾劑和睡眠藥物。

低強度練習
按時練習,包括關節和肌肉練習,重點是提高強度和柔韌性。如此一來,即可減輕疼痛、增加運動、減輕疲勞、使您感覺更佳。如果運動適當,不會使關節「磨損」或骨關節炎加重。

/冷療法 
將關節熱敷或冷敷,可短期紓解疼痛和關節僵硬。冷敷/冷浴有助於減輕炎症和腫脹,對皮膚紅腫塊有用。熱敷可放鬆肌肉,並加快循環。

體重管理 
減輕體重,可減少關節負重以紓解疼痛。畢竟,您的髖關節承受您整個身體重量。

物理療法和職業療法
物理治療師可與您一同建立個人化練習計劃,並指導如何進行熱治療和按摩治療。職業治療師可為您介紹各種有益的設備,如用於提升椅子或馬桶座椅高度的設備。

輔助器具 
您可使用拐杖或其他步行輔助器保護髖關節,防止其承受過多壓力。稱為整形器的鞋墊,旨於支撐、調整和改善腳的功能。因此,它們就會減少對膝關節的壓力。

背帶
不同類型的背帶,可有助於減少髖關節疼痛,並改善功能和行動力。

避免事項 
避免特殊運動包括:過多樓梯攀爬;衝擊負荷的運動,如慢跑、高山滑雪和高衝擊有氧運動;身體活動,包括快速起步運動、扭轉,或衝擊壓力運動;過度彎腰和屈膝;提舉或推重物;坐在低位置平面或椅子上。當運動不可避免時,要在活動期間交替進行中場休息,以使髖關節不會因繁重運作而勞累。

精神健康
與家人和朋友談論您的感受,做心理練習,如靜思和維持積極心態,並加入當地支援小組,這可協助您更順利地處理膝關節疼痛。

非傳統和替代療法
罹患骨關節炎的某些患者服用維生素 C D,因為它們是形成 關節的材料,包括膠原蛋白和軟骨。某些人服用維生素 E,一種膳食抗氧化劑。 葡萄糖和軟骨素,通常 結合使用,是最常用 膳食補充劑。然而,根據 2006 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中,葡萄糖/軟骨素治療關節炎試驗的結果表明,其治療骨關節炎的效果並不比糖丸好。

由於中草藥及營養補充劑不受大多數醫療保健和監管當局監管 ,並且治療有效性 並未得到普遍的科學研究支持 ,因此向醫師諮詢您所有使用或考慮使用的補品和藥物,係至關重要。



芳療措施

使用建議:

1.精油早晚用一次

2.短時間請勿去爬山,等一個月後再去爬山,因為要讓髖關節有時間休息,這段時間,每天認真使用精油塗抹,修復髖關節疼痛的地方



芳療評值



個案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