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漏性皮膚炎是一個容易反覆發作的病症,所以過往治療時會感到無助和灰心。此次透過芳療的角度重新認識脂漏性皮膚炎,也因為深入了解病症、個案生活習慣,找出有可能的促發因子,採取更全面的方式去改善脂漏性皮膚炎,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頭皮的狀況真的有很明顯的改善。這個經驗拓展了我看帶疾病的視角,過往經常只是想要對症下藥,但症狀經常是「結果」而非「原因」,因此了解疾病發生的過程,也會影響我們如何評估和介入。 做個案時,會因為個案提出的各種問題而是著去尋找答案,面對這樣的提問,都會幫助我思考如何更把芳療融入個案的生活中,把芳療生活化,變成生活習慣的一部分,也是此次做個案的一個新學習。另外,因為我自己也有脂漏性皮膚炎,但同樣的按摩油,在我們兩個人身上的功效很不同,也反映體質不同對精油的反映也不同。芳療真的是一個很個別化的療程(雖然還是會有大致上相同的元素),但更了解個案的生活習慣、體質等等,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最適合個案的配方。
文獻查證
1. 病因
脂漏性皮膚炎(Seborrheic Dermatitis)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主要影響的部位是頭皮,此疾病會出現鱗片狀的斑塊、皮膚發紅和揮之不去的頭皮屑。脂漏性皮膚炎還可能影響其他的身體油性區域,如臉部、鼻翼兩側、眼瞼及胸部。目前確實的病因未明,大多認為與遺傳和體質密切相關,而發病基礎為人體皮脂狀況異常所產生的炎症。平時人體的表面存在著某些特定的黴菌和細菌,如馬拉色菌(Malassezia),是一種黴菌,又稱皮屑芽孢菌,以及痤瘡桿菌,為一種細菌。它們多位於皮脂腺分布的部位,如果有某些原因(免疫低下、壓力等)造成皮脂分泌過剩,代謝不掉,黴菌和細菌就會在此大量繁殖,進而引發炎症。目前在西醫觀點中,普遍認為脂漏性皮膚炎多半與皮屑芽孢菌有關。
另外,在中醫觀點中,將脂漏性皮膚炎分為油性與乾性兩種類型。與傳統醫學文獻記載的面游風、白屑風相類似。本病多因內蘊濕熱,外感風邪,蘊阻肌膚,濕熱上蒸所致〈油性脂漏性皮膚炎〉,或因濕熱耗傷陰血,血虛風燥,肌膚失養而成〈乾性脂漏性皮膚炎〉。
一、濕熱風盛型〈相當於油性脂漏性皮膚炎〉
症狀多為皮損發紅、皮屑油膩、結黃厚痂、癢較劇、苔黃膩舌質紅、四肢也會有腫脹感。,
二、血虛風燥型〈相當於乾性脂漏性皮膚炎〉
症狀多為皮損乾燥、有結痂鱗屑、搔癢、頭髮乾燥、常伴有脫髮、炎症不明顯、苔薄白、
但亦有可能兩種成因同時出現,且相互影響。而無論濕熱或熱燥問題,都可能與個案的飲食有關,因此除了針對症狀進行處預外,調整作息、改變飲食習慣也是很重要的。
2. 臨床症狀
脂漏性皮膚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皮膚濕疹性疾病,成人盛行率大約 1~5%,特別常出現在頭皮、眉毛、前額、鼻翼兩側、耳後、前胸、後背等皮脂腺分泌旺盛之處,皮膚常會出現泛紅、出油、脫屑、搔癢等症狀。若發生在頭皮則經常會出現皮膚發紅發癢,伴隨黃黃油油的脫屑,嚴重時會出現掉髮問題。如前段病因所述,脂漏性皮膚炎與皮屑芽孢菌有相當大的關連性,因此,當天氣變得炎熱,或是季節交替,使皮脂腺分泌增加,提供黴菌生長足夠的營養,就容易發作,使患部搔癢難耐。
脂漏性皮膚炎的4種常見症狀:
² 頭皮、頭髮、眉毛、鬍子上出現皮屑
² 頭皮、臉頰、鼻翼、眉毛、耳朵、眼瞼、胸部、腋窩、腹股溝、乳房下緣油膩的皮膚上覆蓋白色雪花狀皮屑或黃色結痂、硬皮
² 皮膚發紅
² 發癢
3. 治療方式
在西醫治療上,主要使用類固醇藥膏、抗黴菌藥膏,針對頭皮屑、頭皮癢,也建議使用抗黴菌洗髮精。
在中醫治療上除了根據體質服用中藥外,也可使用紫雲膏來抗發炎和減緩搔癢。紫雲膏的成分包含當歸、紫草根、麻油製成(主要以去濕為主)。
4. 照護措施
脂漏性皮膚炎的日常保養,以「適度清潔」、「避免刺激」、「減少壓力」為原則,作法可以參考:
² 注意清潔每天洗頭,選用溫和洗髮精,避免皮脂增生提供皮屑芽孢菌及黴菌養分
² 用指腹按摩,勿用指尖避免抓傷,勿過度清潔
² 洗頭、洗澡的水溫不能太熱,最好是溫水或微涼水
²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² 戒菸戒酒,以及其他刺激、成癮性物質。
² 避免泡湯或三溫暖,以免熱水刺激皮膚
² 避免過度曝曬,應適度防曬
² 適度使用成分單純、不刺激的保濕產品,特別是較乾燥的秋季或冬季
² 降低壓力、保持身心愉快。
芳療措施
芳療評值
個案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