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個案是針對胃脹氣和敏感的胃症狀做療程,有時候會有偏頭痛。個案本身是瑜珈老師,對於身體的覺知和能量很敏銳 很有感,對於飲食也很講究,是無麩質飲食法,對於奶類會過敏不舒服,也有搭配中醫調理身體。在拿到第一瓶複方精 油,畫了能量圖,個案表示第一瓶對於腸胃的效果很有感覺,腸胃不舒服的時候能得到舒緩,心理上也有滿滿的愛。第 二瓶我試著搭配複方油:金盞花油,畢竟要擦在皮膚上,想說金盞花油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促消化、對皮膚也有良好的 保護。因個案也有偏頭痛的狀態,心裡有壓力或是情緒也會影響腸胃的不適,所以我試著搭配具有激勵作用&抗發炎的 綠花白千層和安定神經的岩蘭草來嘗試看看。雖然第二瓶也是有幫助到個案,但似乎效果比較緩慢,岩蘭草的功效反而 讓個案感受到的是放鬆肌肉。也可能身體先放鬆了,心情也平靜,腸胃也相對地比較不會不舒服



文獻查證

1.            病因

胃脹氣是指患者在飲食或喝水之後,上腹部出現腫脹感及壓迫感,症狀包括噁心嘔吐或疼痛等。許多疾病都會引起胃脹氣,包括結構性的病變(如:胃潰瘍胃食道逆流、腫瘤、寄生蟲感染或藥物,乃至肝臟、膽或胰臟的病變等,都是可能因素之一,另有一類胃脹氣則是功能性病變引起的。根據 2015年《新英格蘭期刊》的報導,胃脹氣約有 25%源自結構性病變,75%則是功能性的問題。(資訊來源: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內科部消化系 楊其穎醫師)

根據楊醫師指出,功能性消化不良依其症狀特性又可分成兩大類,一是飯後腹脹症候群,每週至少有 3天在進食後腹脹並且/或是容易有飽足感;二是上腹痛症候群,在進食前或進食後會上腹痛並且/或是有上腹灼熱感。根據統計,15.8-35%的病人會同時出現飯後腹脹與上腹痛兩大特徵。診斷功能性消化不良,除了根據前述症狀之外,還需符合飯後腹脹症候群或上腹痛症候群的診斷標準,並且症狀至少曾經出現 6個月,同時持續 3個月以上才能確定。

2.            臨床症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理生理機轉是複雜且有很多因素影響。黏膜完整性的受損、免疫下降、腦部對腸胃道的控制失調等,皆會使胃十二指腸的運動及感覺失衡。主要的影響層面如下:

·         胃排空時間的失調:25-35%的病人胃排空時間延遲,10%的病人胃排空時間減少。

·         迷走神經控制胃蠕動的協調性受損。

·         胃及十二指腸對於脹及酸的刺激敏感度增加:一項以 270 人為對象的研究發現,37.4%患者對胃膨脹的敏感度上升。

·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改變腸道的微生菌環境。

·         研究指出,十二指腸嗜伊紅性球的增加和容易有飽足感的症狀有關。感染、壓力、攝取過多酸性物質、抽菸及食物過敏都可能使十二指腸黏膜受損而產生症狀。

·         心理因素:焦慮、憂鬱及神經過敏症和功能性消化不良有關。

3.            治療方式 &照護措施

·         消除脹氣的藥物。

·         增加腸道蠕動藥物,例如:蔬菜水果、膳食纖維食物。

·         吃益生菌,乳酸菌可以使腸內菌叢恢復正常、抑制害菌的生長,進而減少食物醱酵產生氣體的機會。攝取益生菌整治腸胃算是從根源解決問題,因此它需要一段時間,所以不適用於急性胃脹氣的治療。

·         補充鈣質。

·         可以搭配精油按摩肚子周圍或是穴道。



芳療措施



芳療評值



個案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