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獻查證

1.  病因

懷孕、子宮外孕、流產、子宮頸長息肉、子宮頸糜爛、子宮頸癌,或者卵巢、子宮腫瘤,子宮內膜異常增生等都是造成非經期出血的可能原因。非經期出血的成因,以排卵性出血、內分泌失調2大項為主,內分泌失調則變化多元,可能是疾病引起,也可能只是壓力太大造成的。排卵期的出血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會出現帶血絲的分泌物,而分泌物也會特別濃厚、像是蛋白一樣;如果不是在排卵期的出血,而且呈現點狀咖啡色的話,第一時間可以先驗孕;如果有懷孕,但出血時間太長,可能有流產風險,要趕緊就醫,如果沒有懷孕的話,就要小心是疾病所引起原因。

2.  臨床症狀

如果陰道出血是在兩次月經之間,量少、兩三天就結束,那可能是排卵期的出血,不是疾病的徵兆,這種出血不一定每個月都會出現,也不見得每個人都有。如果是非月經期、非排卵期的出血,也不是性行為之後的出血,則可能是身體出現異常的警訊,最好就醫釐清病因。停經以後的出血尤其需要注意,有可能是子宮頸癌或子宮內膜癌的前兆。

3.  治療方式

若是單純因為生活習慣的改變造成的月經失調,可以給予雌激素、黃體素或是含有兩種成分的避孕藥,另外,也可以使用排卵藥等調節荷爾蒙的藥物治療,以改善內分泌失調的狀況。

有些醫師可能使用減少經血的非類固醇止痛藥、幫助凝血功能的藥物來調經,由於藥物特性各不相同,因此,就診時一定要詳細詢問吃藥時間、藥物治療的效果、後續治療等過程。此外,比較令醫師擔心的是患者沒有按照醫囑服藥,或是自己上藥房購買調經藥物,如此有可能會造成經期大混亂。畢竟外來荷爾蒙的攝取會刺激且取代卵巢的功能,隨便服用調經藥物會造成卵巢正常運作,所以,即便停藥之後,仍需要時間慢慢恢復。因此,應該請專業醫師開立荷爾蒙藥物,而不應自行購買調經藥物來服用

一般的調經藥物療程會控制在36個月以內,不管是用藥讓卵巢暫時休息,或是用藥讓卵巢努力工作,最終仍是希望卵巢可以自行正常運作。因此,讓身體恢復自然的調節功能才是最重要的,若是月經還是不規則、持續不正常出血,那就要再更深入了解症狀,並透過其他方式幫助卵巢和子宮恢復正常運作。

4.  照護措施

作月經狀況的逐日記錄是相當實用的方法。記錄包括使用的護墊及塞子的數量、是否有溢流、出血的天數等。護墊上經血浸潤的程度,是否污染衣物及床褥,是否需1~2小時就更換護墊,是否因出血過多而影響社交生活,均有助於正確的判斷。月經期及月經後的症狀對評估出血量也有參考的價值,例如是否有血塊及隨同血塊排出時的絞痛,月經期後是否會有頭昏目眩、心跳過速、走路會喘、貧血、低血壓、疲倦、嗜睡等。若無特殊疾病,仍有非經期出血情況,應以超音波追蹤癌化可能。


2.芳療措施


3.芳療評值


4.個案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