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獻查證
高階芳療師個案報告
壹、文獻查證( 造成疾病或症狀的病因、治療與臨床照護措施 )至少800字以上
1.病因:糖尿病的成因包括胰島素供應不足或是胰島素使用能力下降(胰島素阻抗)。糖尿病主要可分成3種類型,第一型糖尿病多與遺傳有關,第二型糖尿病是由於食用過多精緻食品以及肥胖造成,第三型糖尿病則是將一二型排除後歸納出第三型,常見的第三型糖尿病包括妊娠糖尿病、藥物誘發(類固醇)的糖尿病等。
2臨床症狀:
糖尿病皮膚症狀有哪些?
皮膚的病變也是糖尿病的徵兆之一,且皮膚病變的形式相當複雜,可能出現的皮膚症狀包括:
皮膚發癢與疼痛:糖尿病發病的時候,病人的血糖升高,皮膚組織的糖原含量也增高,這樣就給黴菌、細菌的感染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有1/3的糖尿病病人,併發有皮膚感染。病人經常患有癤腫、毛囊炎、膿皰病和癰等細菌感染。糖尿病病人合併有皮膚瘙癢症狀的,佔病人的1/5。這種瘙癢是一種全身性的,而且非常頑固。在糖尿病的早期,這種瘙癢症狀非常多見。當病人經過治療,病情有明顯緩解的時候,皮膚瘙癢也可能逐步消失。
黑棘皮症: 此病症可導致糖尿病患者的頸項皮膚出現色素沉澱,凸起的皮膚會呈黃褐色、棕色或灰色,亦可能會出現於腹股溝、腋下、手肘及膝蓋位置,通常觸感及外觀如絨毛。這種糖尿病引起的色素沉澱在肥胖患者身上較普遍。糖尿病其中一個較嚴重的皮膚症狀,就是出現傷口或潰瘍後難以癒合,所以必須留意任何損傷,特別是小腿及足部,以防感染。在此再次提醒,若皮膚出現任何不尋常的改變,都應尋求皮膚科醫生的評估。
感覺異常:有1/10的糖尿病病人,患有周圍神經的病變。例如感覺異常,包括有皮膚麻木、針刺感、疼痛或灼痛感等,特別是病人的足部,更容易發生感覺異常。所以有些病人在沒有發現糖尿病以前,經常先到皮膚科檢查。還有的病人下肢出汗減少或無汗;當環境溼度增高時,患者其他部位出汗增多。
皮膚反覆感染: 難以癒合的開放性潰瘍或傷口
脛前色素斑:屬於糖尿病皮膚症狀,又稱為「脛前黑斑」,源於為組織提供養分及氧氣的小血管受損,因而在小腿上出現淡棕色的橢圓形或圓形脫屑斑塊。雖然這種糖尿病色素沉澱通常無需治療,但即使血糖受控,情況或許會持續 。患者小腿前側出現褐色萎縮性斑點
皮膚出現有色斑塊:斑塊的成因包括了環狀肉芽腫或是罕見的糖尿病性類脂質漸進性壞死等
糖尿病性黃瘤:糖尿病性黃瘤是膝、肘、背部或臀部的皮膚上,突然出現成羣從米粒到黃豆粒大小的黃色丘疹或小疙瘩(醫學上稱爲“結節”)。這種黃瘤表面有光澤,一般沒有瘙癢等自覺症狀,摸起來略比周圍的皮膚硬。
糖尿病性皮疹:這種皮膚改變,發生在小腿前面。開始的時候是圓形或卵圓形暗紅色的丘疹,直徑只有0.3釐米左右。這種丘疹有的分散存在,有的則羣集在一起,表面上有皮屑。皮疹消退以後,皮膚上會出現局部萎縮或色素沉着。
糖尿病性皮膚病變:糖尿病性類脂質漸進性壞死 (NLD) :雖然這種糖尿病皮膚病變較罕見,但同樣能導致腿部皮膚出現深色斑塊,有時候甚至會伴隨極度痕癢和痛感。雖然大多無需治療,但最重要是諮詢醫生預防情況惡化的方法
3治療方式:
糖友若按時服用糖尿病藥物,穩定控制血糖、使用舒適的鞋或足部輔具、注意皮膚保養,可有效預防。糖友如足部傷口久不癒合,就會增添感染風險,若持續潰瘍、潰爛,恐引發敗血症而需要截肢。
控制血糖,按時服藥,切勿自行停藥。三餐時間固定,避免血糖高低起伏過大。規律測量血糖,紀錄飯前/飯後的血糖值,掌握自身血糖狀況。
定期檢查足部狀況,避免傷口惡化成皮膚潰瘍。每天使用溫和的肥皂在溫水中洗腳,不要泡在溫度過高的熱水太久。
若沒有出現感覺神經異常、足部其他異常,只需要每年安排醫師定期足部檢查。若出現感覺神經異常,每半年內最好追蹤一次;若出現糖尿病周邊動脈疾病時,最好每三個月追蹤一次;已出現足部潰瘍或截肢病史時,每個月需追蹤一次。
糖友需要定時檢查腳部是否有傷口、水泡、皮膚紅腫、皮膚出現異常的顏色、老繭、雞眼、灰趾甲、嵌甲、異常的腳臭等足部異常症狀,一發現建議趕快就醫並妥善照護。
維持皮膚保濕,可以在醫師指示下挑選合適的保濕商品。
糖尿病及高血糖最常見的皮膚症狀之一就是乾燥。小腿經常首當其衝,出現皮膚乾燥繼而痕癢。由於一旦糖尿病人的皮膚破損或發炎,可能很難癒合和抵禦細菌,為減少搔癢,控制痕癢是首要任務。而穩定糖尿病和血糖水平亦有助改善乾燥及痕癢。
4照護措施:
餐營養均衡:傷口癒合有賴於充沛的營養攝取,蛋白質、維生素A、維生素C是傷口恢復的重要關鍵。
遵照醫師指示好好照護皮膚傷口,避免傷口出現潰瘍或嚴重感染
除了血糖控制外,皮膚搔癢也可以透過日常皮膚護理來改善,一般來說 ,並成為逐漸發癢,到了秋冬季節更為加劇,秋冬天氣乾冷,容易造成皮膚乾燥龜裂,搔癢而抓傷破皮,故需要著重皮膚保濕。
洗澡時水溫不要過熱
若有周圍神經病變,像是手掌,腳掌感覺異常,麻木對於溫度的敏感度較差,常常已經燙傷卻還不自覺,
建議請家人幫忙測試水溫
不要過度摩擦皮膚
洗澡時間不要過久
宜使用中性(弱鹼性)肥皂或沐浴乳
沐浴後請擦是中性乳液或凡士林
不要用熱水袋或是電暖器直接取暖
2.芳療措施
3.芳療評值
4.個案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