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獻查證

病因:

蟹足腫是一種凸起的疤痕,目前仍未了解其形成原因。有些人有容易產生蟹足腫的體質,使得蟹足腫較容易在這些人身上產生。以人種來看,蟹足腫在非洲、亞洲和拉美人身上比較容易產生,而非洲和亞洲人中又有約1/3的人的一級血親,也有蟹足腫的症狀,顯示其擁有家族遺傳的傾向。

以年齡來看,10~30歲間是蟹足腫的好發區段。蟹足腫在疤痕處形成之後,會逐漸成長變大,一旦蟹足腫停止生長後,顏色會漸漸地變深,這也是很多人想要切除蟹足腫的原因,畢竟誰也不希望身上有個又大又黑的疙瘩。

另外,蟹足腫出現的時間可長可短,但最慢通常在1年之內會生成,蟹足腫可能會讓人感到搔癢或是刺痛。

臨床症狀:

蟹足腫和增生性疤痕一樣,兩者都起因於皮膚受傷後,身體在修復的過程中,因為纖維母細胞的增生,產生了過量的膠原蛋白,最後在外觀上表現過度的疤痕組織增生。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增生性疤痕通常會侷限在原本受傷的位置,而且比較可能會逐漸縮小、軟化;但蟹足腫的疤痕,則不太會變小,甚至可能會變大,還會拓展到超出原本受傷位置的範圍有些外觀上就像是一整條肥肥的蟹腳一樣。

除了外觀以外,有些疤痕會持續一段時間的紅、癢、痛的症狀,有些人會是刺痛,有些人則描述是抽痛,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太一樣。但無論是蟹足腫或者是增生性疤痕,都可能發生這些症狀。

蟹足腫麻煩的也不只是美觀的問題,大家應該不難想像,疤痕比起正常的肌肉、皮膚,是比較硬、比較沒有彈性的組織,有些人會因為肥大的疤痕長在關節這類的地方,進而影響了日常生活的正常活動。因此這類疤痕的治療,就成了醫療人員的重大挑戰。

治療方式:

病灶內的類固醇注射

通常效果是相對顯著的,打完一段時間就會看到效果。但通常適合用在小範圍的傷口,因為大量注射類固醇反而會產生不必要的風險。另外要注意,有些患者可能出現起水泡、色素沈積,或者是皮膚萎縮、或者是反而變成凹疤的風險。因此施打的劑量跟方式,醫師要很仔細拿捏,也要做好醫病溝通。

冷凍治療

冷凍治療使用的是超低溫的液態氮,原理可能是低溫會讓蟹足腫內的微血管被凍傷、壞死,接下來病灶就會萎縮,也可能影響到纖維母細胞和膠原蛋白合成的機制。這個做法的缺點主要是疼痛,另外在某些病人身上可能發生色素缺失。

 

手術切除

長了蟹足腫,切掉不就好了嗎?這是一個方法沒錯,但手術本身也製造了一個傷口,有這種體質的人,有很大的可能會在縫合處又長出一個蟹足腫。因此這種做法,通常會在手術前後搭配類固醇治療、冷凍治療、放射治療等方式,多管齊下,想辦法降低發生的機會。手術通常會在其他相對保守的方式無效時才會進行,但實際狀況一定要跟你的醫師好好討論。

放射治療

放射線治療通常會被用在「手術術後」,當手術切除掉大體積的蟹足腫後,使用放線線來照射,可以降低纖維母細胞的活性,減少膠原蛋白的過度累積,這樣即使新長出蟹足腫,也比較不會長得太大。但放射線的照射還是有風險,一定要跟醫師清楚溝通。

壓迫法

如果是線性、小型的蟹足腫,可以考慮使用矽膠凝膠,或者是矽膠貼片,透過對傷口產生的壓迫,可以降低局部的血液循環,減少疤痕的養分供給,有助於減少膠原蛋白的合成,也能對傷口產生一定的保濕、防曬的效用。

 

 

照護措施:

保持傷口濕潤:濕潤的傷口環境可以加速癒合的過程,也因此降低疤痕生成,使用一些潤濕的傷口敷料,或者是使用人工皮、矽膠片等,都是保持傷口濕潤的方式。但要注意的是,使用這些敷料前,一定要確定這是「乾淨沒有感染的傷口」,不然反而是把細菌關在裡面養。

避免過度牽扯傷口:在癒合的過程中,避免傷口牽引是很重要的觀念。如果反覆牽扯,就像是在告訴身體這裡有受傷喔,趕快來處理喔,反而會導致疤痕的生成。臨床上可以使用一些OK繃、繃帶這類的醫療器材,除了保護傷口以外,也可以降低過度牽引的機會。

防曬:傷口在癒合的過程中,常會發生色素沈積反應,而過度的陽光曝曬就是危險因子。因此可以使用繃帶或者是一些敷料,以及其他物理性的方式,來避免傷口照射到陽光。

按摩:如果疤痕開始增生,這時候就可以對病灶進行按摩。垂直壓迫病灶處,可以讓血液循環降低,也有機會讓疤痕軟化。基本上沒事就壓、有空就壓,每次壓個幾分鐘就行。


2.芳療措施


3.芳療評值


4.個案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