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獻查證
1.
病因
頭暈+失眠
頭暈日常相當常見,但每個人的感受皆有所不同,其為一個廣泛性的形容。頭暈可依詳細感受細分,不同的感受可能的原因也有所不同。
溼疹
濕疹是個發生率極高的皮膚疾病,許多人都曾經被醫師診斷過濕疹。但很多人都帶著一個疑惑:「為什麼上次手上起紅紅癢癢的小水泡,醫師說是濕疹,這次手肘出現乾乾脫皮發紅的症狀,醫師也說是濕疹?到底這醫生是不是庸醫啊?我不管哪裡紅、哪裡癢、哪裡濕、哪裡乾,醫生通通都說是濕疹,然後就開藥膏給我擦,這樣對嗎?」其實這樣講的醫師並不真的是庸醫啦,而是濕疹這個疾病,其實是一個很廣泛的定義,舉凡孩童常出現的異位性皮膚炎、婦女常出現的富貴手、接觸性皮膚炎、汗皰疹、脂漏性皮膚炎⋯⋯等等,這些會讓皮膚產生發炎、紅腫、組織液滲出、脫屑症狀的皮膚疾病,都可以算是濕疹,臨床上皮膚炎跟濕疹也常是兩個互換的名詞。
疲勞
導致現代人容易疲勞的8大原因
1. 睡眠時間不定
2. 心理問題:長期壓力與憂鬱
3. 服用藥物的副作用
4. 久坐、缺乏運動
5. 用眼過度
6. 疾病問題
7. 缺水
8. 營養不均衡
2.
臨床症狀
頭暈+失眠
眩暈:
眩暈是4種頭暈當中最常見種類,患者感受有如乘坐雲霄飛車、咖啡杯一般天旋地轉,較輕微的患者感受則有如地震般晃動。眩暈常見因內耳石出問題所引起,例如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症,又稱耳石脫落症,主要是因頭部劇烈晃動所致,例如快速的起床或躺下,造成內耳石位移出原本該在的位置。其他也包括了梅尼爾氏症、前庭神經炎等。但也有可能是因大腦問題所致,中風、腦部腫瘤等較嚴重的問題所引起,需經過檢查確認。
頭昏:
頭昏患者會感受到頭部悶悶脹脹、不清爽的感覺,常見原因包括中暑、生活壓力、血壓升高、過度操勞、睡眠不佳,另外,憂鬱、焦慮等心理疾病也可能造成頭昏。一般而言,頭昏較無傷大雅,不太會影響身體健康。
暈厥:
暈厥的患者會有一種使不上力、有氣無力、甚至快要暈倒的感受。除此之外,患者也常見合併「黑矇」的現象,也就是眼前一片黑,這些症狀通常幾秒鐘就消失。這種情最常出現在「姿勢性低血壓」。除此之外也包括「迷走神經性暈厥」,也就是患者在受到外在強烈刺激下,產生暈厥的情況,例如暈針,或是吵架吵到暈倒、被嚇昏等等。這類型的頭暈通常無傷大雅,不會影響健康,但少部分的心血管疾病或神經系統疾病,例如心律不整、嚴重心瓣膜疾病、中風等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此還是建議患者就醫檢查。
不平衡:
不平衡感較為少見,患者會有失去平衡感、站不穩、有如走在吊橋上的感受,特別是在站立、走路時更為明顯。此情況多與神經系統疾病有關,較常見如小腦疾病、周邊神經病變等
溼疹
通常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會隨著年齡增加,症狀逐漸緩解,但有些孩子的異位性皮膚炎會持續到青少年甚至是成年期,經年累月的反覆發作,就會出現像是下圖這樣的慢性濕疹反應,可以看到皮膚變得粗糙、增厚,以及明顯的脫屑反應。
疲勞
可能會造成
1.低度發燒
2.喉嚨痛
3.頸部或腋下疼痛性淋巴結(直徑小於兩公分)
4.全身肌肉無力
5.肌肉痠痛
6.即使從事過去可勝任的活動,仍會產生全身疲倦感並持續 24 小時以上
3.治療方式:
頭暈+失眠
在出現頭暈情況時,應先尋找安全地點稍作休息,確保安全,並且觀察當下的感受,多留意發作的時間、程度以及伴隨症狀。上述四種頭暈當中的「眩暈」、「暈厥」和「不平衡感」常涉及較嚴重的心血管疾病或神經系統疾病,因此會建議直接就醫檢查。而「頭昏」大多較無傷大雅,因此可以先行觀察並且和過去頭昏的經驗相比較,倘若頭昏程度比以往還要劇烈或是時間持續太久,才需要就醫檢查。
溼疹
通常會依照患者的病史、接觸以及症狀來推測這是內因性濕疹還是外因性濕疹。如果患者在發作之前有特別接觸過什麼物質、吃過什麼食物,或者是明確找到某個外在因素跟濕疹發作的關聯性,這樣的狀況通常是外因性的濕疹。醫師會先請患者避開接觸這些誘發的因子,並同時緩解病治療症狀。例如泡溫泉之後開始起紅疹,可能是泡熱水誘發的乾燥性皮膚炎。摸了某種金屬後突然手開始紅癢,可能是接觸性皮膚炎。這些都屬於外因性濕疹的。
但如果找不到外在的誘發因子,就要考慮是內因性濕疹,通常這跟體質有關。異位性皮膚炎、汗皰疹、脂漏性皮膚炎…等這些都屬於內因性濕疹。搞懂內因性與外因性之後,接下來會濕疹的病程分期,來決定治療的方針。
4.照護措施:
頭暈+失眠
避免激烈晃動
(1) 避免姿勢突然變化
(2) 避免亂補充飲養
溼疹
通常還會提醒避免各誘發因子,並加強保溼,以讓受損的表皮能逐漸復原。
病因:溼疹是個統稱,在台灣常見的皮膚狀況,因為台灣屬於潮溼氣候,因而多數人在壓力、氣候、睡眠狀況的影響下,容易產生此狀況,尤其好發在季節轉換之時,個案因為近期壓力較大、免疫力下降的關係,因此有此現象;針對此狀況作了以下的調理。
外傷
病因:在辦公室的同事,工作時因為不小心的關係而被釘書針剌傷,由於個案的皮膚屬於敏感體質,因此造成傷口容易流血不止,通常這也是因為皮膚狀況比較不好,容易留疤的體質,也可以說是免疫系統或循環較差的人,容易導致的問題。免疫力下降除了因為老化的問題之外,也有可能是因為生活環境不佳、不規律的生活方式、時常抽煙飲酒、營養不良或營養過剩、精神壓力過大等等因素造成,個案偶爾有飲酒的習慣,所以也可能是成因之一(但不會是主因)。
疲勞
止痛:慢性疲勞症候群可能會有頭痛、關節痛或是肌肉疼痛的情況,醫師會選擇開阿斯匹靈(Aspirin)、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等藥,幫助減輕病患疼痛。
調整飲食:建議病患可以依照衛生福利部修正的「國民飲食指標」及「每日飲食指南」,依照個人年齡、性別和活動強度,找出合適的熱量需求及建議的份數,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
治療過敏反應:醫師會開抗組織胺藥和去充血劑,緩解過敏症狀。
改變生活方式:鼓勵病患暫時減少非必要的活動,避免身體活動量過大而負荷不了,也減少心理上的壓力。(推薦閱讀:胸悶、焦慮、慢性疲勞是自律神經失調?這樣做找回健康)
治療神經方面的疾病:某些情況下,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病患可能會診斷出憂鬱症,醫師會開抗憂鬱的藥物,並且要求病患進行談話治療,但一般來說,病患不會因為憂鬱症治好,就能同時治好慢性疲勞症候群。
2.芳療措施
3.芳療評值
4.個案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