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獻查證
1. 病因
人體的消化道是連接口腔和肛門的管道,由多負責處理食物的構造組成。消化道由口腔、咽、食道和胃組成,與食物的輸送儲藏和初步消化有關;下消化道則包含小腸、大腸、結腸和肛門,與食物進一步的消化(化學消化)、吸收、排泄。現代人因為工作壓力大,三餐不定時,加上常常交際應酬、暴飲暴食、喝酒宵夜,導致消化系統失衡,進而出現了脹氣、胃食道逆流、慢性胃炎、腸躁、腹瀉、便秘等症狀,而其中的脹氣、食道逆流、慢性胃炎就是常的上消化道疾病、腸躁等是常見的下消化道疾病。
一般認為胃食道逆流的主因是胃酸(StomACh ACid)或膽汁(Bile)進入食道裡頭。在正常的情況下食物和液體會往下流進入胃部,當吞嚥的時候,環繞食道下方底部的括約肌,也就是賁門會放鬆,讓食物進到胃裡,然後再度關閉。然而若賁門括約肌發生異常或是較為虛弱,便會導致胃裡面的內容物回流到食道中。這個過程稱為酸液回流。當酸液回流的現象重複發生時,可能會引發其他胃部相關消化系統症狀。
胃食道逆流的成因大致可分成3類,詳列如下:
- 食道括約肌鬆弛:老化、食道疝氣以及藥物(治療氣喘與高血壓藥物)都會對食道括約肌產生影響,一旦阻擋胃酸的閘門無法緊閉,就容易逆流造成不適。
- 腹部壓力過大:懷孕、肥胖以及穿著緊身褲都會使腹部壓力增加,提高罹患胃食道逆流的機率。
- 胃酸過多:油炸、麻辣、菸、酒、甜食以及部分水果(柳丁、葡萄柚、番茄、鳳梨)會使胃酸增加,一旦常吃或吃過量就會讓胃食道逆流風險大增。
2. 臨床症狀
胃食道逆流的典型症狀
- 酸液逆流:患者會嘔出酸水或一直有液體要衝上來的感覺,睡覺時還可能被嗆醒。
- 火燒心:患者的胃或下胸往頸部的這段區塊會有灼熱的感覺。
胃食道逆流的非典型症狀
- 打嗝:打嗝大多發生在初期的胃食道逆流,一開始只會嗝出氣體,之後可能連食物、胃酸都一起跑上來。
- 咳嗽:過量的胃酸會刺激食道的咳嗽神經受體以及進入呼吸道刺激咽喉,進而使患者咳嗽。
- 慢行喉嚨發炎:胃酸長期逆流侵蝕就可能使喉嚨反覆發炎。
- 氣喘:胃酸嗆到支氣管會造成支氣管痙攣,會出現類似氣喘的症狀。
- 喉球症候群:因為長期胃酸逆流,患者會出現吞嚥困難、吞嚥異物感以及聲音沙啞等症狀。
3. 治療方式
藥物治療上,第一步通常給予中和胃酸的制酸劑,如果療效不佳,可使用胃酸抑制劑減少胃酸生成,其中胃酸抑制劑又可分成受體拮抗劑及質子幫浦抑制劑。近年來由日本開發的鉀離子競爭性胃酸抑制劑(簡稱P-CAB)給了醫師與患者新的選擇,相較於過去使用的藥物,P-CAB藥效發揮更快也更強,目前研究也指出可能有助於降低胃食道逆流的復發機率。
4. 照護措施
合理搭配飲食-飲食上應以清淡食物為主,不吃油膩食物,戒菸戒酒,少食辛辣、過冷過熱食物,少喝濃茶、咖啡。 不要吃太飽-每餐食量適度,忌暴飲暴食。要做到定時、定量,最好少食多餐。飯時不要狼吞虎咽,盡量做到細嚼慢嚥,以減輕腸胃的負擔。
睡前3小時避免進食-睡前3小時盡量不要進食,保證足夠的消化時間。如果出現火燒心的症狀,睡覺時可高枕臥位,將上身抬高15~30度。 飯後不要平躺或者運動-飯後半小時不平躺,可坐位或站立、行走,幫助食物更快消化。飯後避免運動,特別是增加腹部壓力的運動,因為這類運動比較容易導致食物返流。避免以下「7大NG飲食」:
l 咖啡因飲料:包含咖啡、濃茶、可樂、奶茶等,會減少下食道括約肌壓力、刺激胃酸分泌。
l 難消化食物:糯米、麻糬、米糕、油飯,易加重胃部消化負擔。
l 酸味食物:檸檬、鳳梨、葡萄柚、百香果、柳橙汁,心理感覺也會刺激胃酸分泌。
l 辛辣、刺激食物:辣椒、胡椒、生大蒜、薄荷,易刺激胃粘膜、增加潰瘍風險。
l 高油、高糖食物:炸物、甜點、含糖飲料,增加食物停留在胃的時間、增加胃酸分泌。
l 香菸:傷害食道黏膜、減少口水量,加重胃酸逆流!
l 酒精:會降低賁門壓力、影響閉合、造成胃酸逆流
2.芳療措施
3.芳療評值
4.個案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