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獻查證
1. 病因
香港腳又稱足癬(Tinea pedis),是一種因黴菌感染所造成的皮膚疾病,感染部位除腳部的皮膚外,也可能擴散到腳趾甲,甚至雙手。
香港腳的黴菌常見於溫暖潮濕的環境之中,如鞋子、襪子、游泳池、更衣室和公共淋浴間的地板。香港腳主要是由生長在頭髮、腳趾甲和皮膚外層死組織上的微小黴菌所引起,目前已知有3種黴菌會引發感染,分別為紅毛癬菌、指間毛癬菌以及絮狀表皮癬菌。
皮癬菌類的抵抗力強,在脫落皮屑或毛髮中可存活數月至數年。皮癬菌類主要通過擦傷直接傳染,但接觸被污染的器具、梳子、剪刀等也能間接傳染。另外有些皮癬菌還可透過動物接觸與土地接觸也會有感染的可能。皮癬菌喜好入侵到皮膚的角質層,所以常會造成患者角質增厚或脫皮等現象,其他可能會造成香港腳的菌種,則屬較為罕見,主要為念珠菌屬(Candida spp.),多發生於免疫低下的病患,是一種人體表皮就已存在的菌種,主要透過傷口感染,並會入侵黏膜。
2. 臨床症狀
腳趾間發癢、腳趾有刺痛和灼燒感、腳底發癢、腳上出現水泡、腳趾間或腳底皮膚裂開或脫皮、腳底或腳側的皮膚乾燥變硬、腳趾變色、厚實且易碎、指甲易從指甲床撥離。
香港腳的類型是以病灶特徵來區分:
A. 厚皮型:又稱為「老香港腳」,老的意思是指被黴菌感染很久,身體不大會對這個黴菌起嚴重的發炎反應,所以患者通常不會感覺癢;然而,黴菌與皮膚反覆共處的結果,導致皮膚角質不斷增生,黴菌又愈長愈多,腳若有流汗,一悶著就會很臭,因此患者多半伴隨嚴重的腳臭。通常是由紅色髮癬菌(Trichophyton rubrum)引起,是最為常見的類型之一。
B. 足側水泡型:另一種是發炎型的香港腳,患者會感覺癢、還會長水泡,這種情形通常染上香港腳的時間不會太久。
C. 指間糜爛型:由於一摳抓就可能產生傷口,所以不小心就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甚至當手上的細菌也趁機進入人體,還可能從黴菌感染演變成細菌感染。
3. 治療方式
· 使用康黴菌藥物塗抹於患部
· 紓解膿瘡,以冷敷控制發炎、減輕痛癢
4. 照護措施
· 游泳或洗澡後,盡早讓腳趾間保持乾燥
· 穿著舒適的鞋子或涼鞋
· 穿著透氣效果良好的襪子,並增加更換襪子的頻率,如每日2次以上
· 在腳上使用爽身粉或抗黴菌粉
· 再次穿著同雙鞋之前,請確保其已通風至少24小時
· 在公共泳池和淋浴間穿拖鞋或涼鞋
2.芳療措施
3.芳療評值
4.個案回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