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獻查證

1. 病因
肩頸酸痛與頸椎有密切關係,正常的頸椎是靠頸椎椎間盤、靭帶、頸部肌肉,與肩部肌肉的之間的張力及拉力來完成支撐的力量,如果這個平衡失調,就會產生肩頸酸痛的症狀。


   
有關於肌筋膜疼痛的形成,通常是因為肌肉本身或其周圍的組織受傷而引起,或者因為長期的姿勢不良、肌肉緊繃,抑或不斷的小傷害累積而成。

 

就微觀而言,當肌纖維受到傷害或慢性疲乏時,會釋出鈣離子,讓肌肉持續收縮,結果造成脆弱的肌肉更進一步的受傷,然後鈣離子持續釋放,血管收縮,局部缺血,造成肌纖維的能量危機。另外,病理解剖的研究也指出,此類病患的肌梭附近累積相當多的交感神經傳導物質,臨床上可見自律神經功能失調的症狀,例如睡眠障礙、容易疲倦、頭疼、心悸、焦慮、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形。因此,肌細胞的能量危機與交感神經過度活化,就造成了激痛點的產生。 

 

當疼痛更廣泛與持久時,透過脊髓中樞神經的連結與賀爾蒙神經傳導物質的改變,會導致身體許多組織疼痛閾值的嚴重降低,演變成纖維性肌痛(fibromyalgia),病人身心更為煎熬。 

 

2. 臨床症狀

A. 頸部拉傷及扭傷:約有85%的頸部酸痛,是因為頸部肌肉與韌帶傷害而引起,如:長期姿勢不良、落枕、突然受到外力牽扯而受傷,如:車禍、跌倒等。
    B.
肌膜疼痛症候群:約50%的人除了肩頸部酸痛、肌肉僵硬外,還會有壓痛點,且痛點會傳導到其他部位,如:後腦、頭頂、膏盲處、前額、手臂等處,常見於長時間使用電腦或維持某一固定姿勢有關。

臨床表現上可見身上有多處肌群會痠、痛、麻、抽、脹等不適感。簡單的說是人體骨骼肌因為「過度使用」而產生肌肉疼痛的現象,以及各種相伴的臨床症狀。但這不僅是肌肉本身的發炎反應,也包括因為附近組織的病變使肌肉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因為過度收縮導致肌纖維產生能量危機,最後讓肌肉變成一種繃緊的狀態,並且引發肌肉疼痛。「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臨床特徵包括局部的肌肉疼痛、疼痛的肌肉裡頭有「繃緊肌束」與「引痛點」、按壓「引痛點」時則會引發肌肉特定的「轉移痛」,同時肌肉與關節的活動度會因疼痛而受限。

 

3. 治療方式

1. 拉筋與伸張:特別建議採坐姿,用熱水淋浴伸張的肌肉,效果更好。

2. 針灸:搭配電針的使用,可刺激腦內啡的分泌,達到止痛的目的。

3. 物理儀器的治療:如超音波、紅外線、干擾波等,可以改善循環、放鬆肌肉與減輕疼痛。

4. 局部注射:是臨床上重要的治療方法,立竿見影。

5. 藥物:止痛藥通常沒有效果,除非合併有睡眠障礙,才建議使用三環抗鬱劑。

4. 照護措施

1. 正確的姿勢:好的姿勢可以大大降低肌肉的緊張程度,較不易因疲勞而受傷;還能維持良好的血液供應與神將傳導。

2. 漸進式的有氧運動:可以拯救肌細胞的能量危機,同時運動也會促使腦內啡的產生,將疼痛閾值拉回正常的範圍。游泳、腳踏車、跑步、快走、有氧舞蹈等都是很好的有氧運動。每週三次以上,每次持續三十分鐘至一小時,重點是持之以恆,約兩個月以後,就會感受到運動的益處。

3. 靜坐、瑜珈或氣功:可調節自律神經,增進血液與淋巴液的循環,增進休息的品質。

4. 營養的補充:可提高維生素的攝取量,例如五穀雜糧與蔬果。

5. 按摩:可以放鬆肌肉,舒緩神經。


2.芳療措施


3.芳療評值


4.個案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