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獻查證

1.  病因

黑眼圈一般的成因,大部分跟遺傳(表皮黑色素容易沈澱,如過敏體質)、壓力、睡眠不足(眼周圍血液淋巴循環差,如睡眠不足、太過疲勞、靜脈回流差,導致眼睛下方出現藍黑色的眼暈,甚至腫脹)有關,不過有些人是因為身體的疾病造成。例如有異位性皮膚炎的人,因為皮膚會癢,有時在眼睛上下的皮膚會有色素沉澱,這種屬於「色素型」黑眼圈。另外一種是屬於「結構型」黑眼圈,也就是眼周有一些脂肪或膠原蛋白流失,慢慢地眼眶變得比較凹陷。還有一種是「血管型」的黑眼圈,原因是鼻過敏或鼻塞、睡不飽所造成,顏色多為深紫色,在眼睛下方血管堆積處。

2.  臨床症狀

(色素型黑眼圈–因先天遺傳或後天色素沈著造成,屬於慢性黑眼圈,形成原因如過敏體質、長期搓揉眼部、紫外線照射,造成黑色素沈澱,化妝品不正確的卸妝方式,慢性刺激造成色素生成,讓眼睛周圍晦暗像沒洗乾淨。

(血管型黑眼圈–急性黑眼圈,形成原因如睡眠不足、熬夜或用眼過度,使得血液循環變慢,紅血球無法順利把氧氣送到眼周,造成肌膚缺氧,甚至有點瘀血現象。另外,鼻子過敏或鼻塞使得下眼眶靜脈充血,循環不良也會造成黑眼圈。

(皺紋型黑眼圈–由於日曬、乾燥與老化,使得眼皮老化鬆弛,皮膚皺摺紋路形成眼部陰影。

(眼袋型黑眼圈–老化、先天因素使得脂肪球組織膨出或是因熬夜、大哭或攝取大量鹽分造成暫時性浮腫。

色素型黑眼圈,有時候和血管型不容易區分。有一個簡單辨別方式:閉上眼睛觀察上眼皮,色素型通常都是上下眼皮都有色素沈澱。血管型則通常集中在下眼瞼。

3.  治療方式

(化妝掩飾–最簡單方便的方法,尤其對於遺傳體質引起者,治療效果不彰且易復發,可以考慮以化妝品來補救。

() 外用藥劑–

  • 色素型黑眼圈:可嘗試擦維生素A、C、趜酸、果酸、A酸、雄果素等美白產品,由於眼睛皮膚較薄,容易刺激過敏,所以各類美白產品必須降低濃度,使用上要特別小心。也可以考慮擦退色素藥膏,但效果並不十分明顯。
  • 血管型黑眼圈:使用左旋維他命C超音波導入,促進真皮的纖維及血管彈性,可以改善組織水腫。維生素K可以維持皮下微血管之完整,防止及減少因血管破裂引起的紫斑現象。
  • 皺紋型黑眼圈:使用果酸、A酸等抗皺產品,可以刺激皮膚的膠原蛋白再生,減少細紋。使用維生素E、B5、植物萃取物、玻尿酸,加強保濕可以防止水份流失產生皺紋。
  • 眼袋型黑眼圈:眼袋並沒有較好的保養成分,通常是使用一些收斂消炎成分,或是緊實彈性酵素。太嚴重時只有求助於整型手術。

() 物理治療物理性的治療–例如熱敷、按摩,可促進眼部血液與淋巴的循環,加速水分廢物排除。可活化新陳代謝,改善皮膚暗沉與鬆弛,減輕黑眼圈的情況。

() 雷射治療–對於嚴重的色素沉著及眼皮鬆弛,可能就要借用雷射或手術才能有理想的效果。使用Q-開關的除斑色素雷射,如亞歷山大、紅寶石雷射等,可以能有效的去除色素型的黑眼圈。雷射治療雖然有效,但對於先天性色素沉著的病人,必須持續使用退斑膏及美白藥劑,並避免陽光曝曬。因為體質關係,多數的人容易在治療後612個月內,會有顏色再度回復加深的情形。至於後天性皮膚病變如過敏、異位性皮膚炎等所引起的眼皮色素加深,只要皮膚病灶控制後,接受雷射治療,黑眼圈可以獲得改善。

(手術治療–

  • 眼袋在皮膚科沒有較好的治療方法,可求助於整型。如果是眼皮老化鬆弛引起假性皮膚色素加深,則需作眼皮整形手術,切除過多的皮膚,黑眼圈就會改善了。有的人則是由於老化造成眼袋凸出,皮膚鬆弛黑眼圈相當明顯,這就需要雙管齊下,做下眼皮整形切除贅皮及脂肪才能徹底改觀。
  • 抽脂手術:此外有不少的年輕人由於遺傳的關係,皮下脂肪球膨出,眼袋在二十多歲就很明顯,連帶造成黑眼圈的外觀。如果眼臉下的皮膚未鬆弛,可以在眼內開刀而不留疤痕,經由結膜切開術將下眼皮內過多的脂肪去除,使眼袋消失於無形,黑眼圈自然就不見了。但若眼皮已鬆弛,則要在眼下睫毛位置開刀去除鬆弛皮膚。年輕人在接受眼袋抽脂時,要注意不能過度去除眼下脂肪,以免老化時反而產生凹陷。

或是採用中醫方式如下▼

中醫師陳潮宗表示,從中醫看來,綠茶有收澀作用,能使賁張的血管收縮,減少流到眼周的血液,眼圈就比較不會發黑。利用綠茶的好處,能讓眼睛發亮、改善黑眼圈。主要成分是用綠茶和菊花,菊花有清熱、消炎、消腫的作用,加上綠茶可以抗氧化、幫助消炎消腫;泡好茶後可以加一點蜂蜜調味。另外,氣功老師也提到,黑眼圈其實是腎、肺、脾、心的陽氣不足,透過「真氣三陽式」可以明亮眼周、活絡氣血。功法練習如下:1.大拇指放在後腦的風池穴,食指放於玉枕穴,剩下的手指放在頭角(承靈穴)。2.接著上半身還有頭部,從左邊逆時針轉7圈,再從右邊順時針轉7圈。3.慢慢停住,手放鬆慢慢落下。

4.  照護措施


2.芳療措施


3.芳療評值


4.個案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