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獻查證
病因:
尖銳物刺穿皮膚撕裂,「裂傷」是皮膚表面有不連續的傷口,或深或淺,有的傷口整齊,有的不整齊。處裡的方法先是清潔消毒,最好可用無菌乾淨的生理食鹽水清洗傷口,盡可能去除髒汙異物,因為傷口的處理「清潔」最重要。接著是消毒傷口,通常我們以水溶性優碘消毒傷口,一般傷口現在多半不用雙氧水消毒,雙氧水消毒會有泡泡,且對皮膚傷口有刺激性,除了有些複雜的傷口,醫師會使用雙氧水之外,不建議自己使用;臉上的傷口就不建議使用優碘,可用一些抗菌藥膏即可。撕裂傷形成後,應由專科外科醫生評估傷口是否需要實行縫合手術。
傷口縫合的目的
一般而言,臉部的裂傷超過0.5 公分,其他部位之裂傷超過1公分則需要縫合,以幫助傷口癒合,傷口要縫合之目的有兩個,一是止血,二是要對齊傷口,使傷口帄整。如果有這兩種需要,就要縫合傷口,如果是表淺性的裂傷,加壓就能止血,傷口又不深,可以對得齊,那就可以不縫合,包紮起來就可以,縫合要打局部麻醉,要拆線,會有縫線的痕跡,能不縫就不要縫,可是傷口一定要能止血對齊,而且要小心照顧,不然沒有縫線綁住,傷口一稍用力可能就裂開!
傷口縫合注意事項
1. 縫合後的傷口在 12 至 24 小時內仍會輕微腫脹、疼痛,建議可將患部抬高冰敷以減輕不適。
2. 縫合後的傷口保持清潔乾燥,洗澡時若將傷口弄濕後,應立即更換。
3. 若傷口如有紅、腫、熱、痛、異常分泌物、滲血或縫線裂開等情形時,應儘速就醫治療。
4. 若是關節處的傷口,應盡量減少活動,以避免牽扯縫線。
5. 避免吃剌激性的食物,如煙、酒、辣椒……等。
6. 依照醫師指示定時服藥及返回門診追蹤,如有不適之狀況請提早回診就醫。
拆線的時機
- 縫合傷口一般都是用縫線,有各種不同材質,大致分為可吸收及不可吸收兩種,外面的傷口考慮縫線的強度,多使用不可吸收的線,裡面(非表面)的縫合才使用可吸收的線(不需拆線)。既然用不可吸收的線縫合傷口,當然要拆掉,不過傷口位置不同大小深淺不同,拆線時間也不一樣,臉部通常 5 至 7 天,四肢身體大概 7至 14 天,大而複雜的傷口及關節部位傷口可延至 10 天或 2 週再拆線。
- 拆線的時間太早傷口可能癒合不完全容易裂開,太晚拆線的話,線會被包住,卡進肉裡,而且縫線疤痕就會比較明顯。感染的傷口一般也會需要長一點時間來癒合,有些大的傷口拆線可能還要分次來拆。拆完線後傷口會面臨張力增加的問題,可能會造成傷口裂開或越來越寬的疤痕,此時可黏貼美容膠布,每 2 至 3 天更換一次,因疤痕成熟及強度穩定約需 6 個月,使用 6 個月後才能達到減少疤痕寬度的效果。 也有非縫線的傷口處理方式,譬如像釘書針一樣用釘的,或是用像三秒膠的膠水用黏的,或是市面上各家廠商推出的一些防水膠帶,各有優缺點,可視傷口種類不同來選用。
臨床症狀:縫合處傷口紅腫發炎,可能持續滲出血水,組織液。
治療方式:外傷縫合傷口,主要以傷口照護,避免感染為主要原則。
照護措施:
˙傷口縫合後,請保持傷口乾燥,避免浸泡水中,淋浴時可包覆保鮮膜及膠帶覆蓋傷口上的紗布。
˙傷口上紗布如果不慎弄濕,請儘速除去紗布,以消毒棉枝沾生理食鹽水擦拭傷口,再覆蓋上消毒過的紗布。
˙如果傷口較深或較為複雜的傷口,請聽從醫師的指示返院換藥。
˙密切注意傷口處有無再出血情形。如傷口在關節處,應保持關節平直,避免活動時牽扯縫線,造成傷口裂開再度出血。
· 受傷後 8 ~ 12 小時組織會繼續腫脹,請抬高受傷部位以減低腫脹程度。
· 請按照醫師指示服藥,並避免傷口感染。
· 勿在傷口處塗抹任何未經醫師許可藥膏以免發炎。
· 避免吃剌激性的食物,如菸、酒、辣椒等。多攝取高蛋白、纖維素食物。
· 避免日曬及流汗。
· 避免患處劇烈運動,以防傷口裂開。
· 傷口於 3 ~ 4 天為易感染時期,如果有下列情形,請立即返院接受進一步檢查治療:發燒、寒顫、傷口出現紅腫熱痛、傷口有膿液滲出。
· 居家簡易傷口更換敷料方法:
· 每天換藥2次。
· 棉棒沾生理食鹽水清除血跡、分泌物。
· 開放性傷口以塗抗生素軟膏為主,避免塗優碘以防色素沉著。
· 傷⼝能否拆線,要按照醫師指示,依患者復原速度偶有不同,一般臉部傷口約 5 天,上肢及軀幹約 10 天以上,腳部約 14 天。
2.芳療措施
3.芳療評值
4.個案回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