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獻查證
1. 病因:
痔瘡產生症狀的病因與痔血管靜脈叢曲張及肛墊下移有關。排便時,因血管磨擦破裂、出血、感染、使得周圍結締組織發炎,反覆發作,造成結締組織肥大增生形成贅墊物。正常情況下,肛墊疏鬆的附著在肌肉壁上,排便後借其自身的纖維收縮的力量將肛墊組織拉回。然而當此結締組織因充血或脫垂,則造成不適的症狀。而痔靜脈曲張因骨盆腔底部用力排便,抬舉重物或久站的壓力造成。所以便秘、嚴重腹瀉造成腹壓增加、妊娠、前列腺肥大、骨盆腔內巨大腫瘤、激素、生化因素與情緒都和痔瘡發作有關。
2. 臨床症狀:
痔瘡最常見的現象是無痛、間歇性的便後解鮮血,也是內痔常見的症狀。這種現象常因用力解便時症狀加劇,若出血情形嚴重甚至會造成貧血。內痔通常不會引起疼痛。最常引起肛門疼痛的是肛裂。在晚期之痔瘡,常會發生痔脫垂。因結締組織逐漸變鬆加上痔塊變大,在排便時便將痔塊推出。輕微時痔脫垂可自行回縮,而嚴重時連推都推不回去。另外搔癢症也常發生,乃是因為痔脫垂以及肛門括約肌鬆弛,造成分泌物漏出,刺激肛門旁皮膚而引起搔癢,甚至還會產生皮膚濕疹,引起不適。
嚴重度分級
究竟該如何判斷痔瘡的嚴重程度,以及適用的治療方式?透過以下分級帶你了解。
第一級:排便時可能出現少量出血,或伴隨搔癢感與分泌物,痔瘡不脫出肛門。
第二級:除出血外,排便時痔瘡會脫出肛門,但便後會自動縮回。
第三級:痔瘡持續增大,排便脫出肛門後,必須用手將其推回肛門。
第四級:痔瘡長時間脫出,且無法用手推回。
3. 治療方式:
一.保守治療包括藥膏外用及肛門栓劑的使用,這些可使出血得到改善。
二.在處理痔瘡非手術治療上,都是在促進痔瘡周圍結締組織纖維化,將脫垂的內痔固定於直腸壁的肌肉,以固定鬆弛的肛壁,而達到防止出血及脫垂。
三.當保守治療失敗或痔瘡在第三、四級時則考慮用手術切除來治療。
4.照護措施:
一.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每日至少定時排便一次。
二.保持肛門清潔,如廁後勿用衛生紙擦拭,因為容易殘留糞便於肛門口,建議用清水沖洗。
三.避免熬夜、喝酒、辛辣或油炸等較刺激性的食物。
四.多吃高纖維食物,多攝取水份,以促進排便順暢,避免便秘產生。
五.避免做會增加腹內壓的激烈運動,勿經常蹲著,也不宜久坐不動。坐著工作的最好一小時起來走動三、四分鐘。
六.避免習慣性使用灌腸劑或瀉藥。
2.芳療措施
3.芳療評值
4.個案回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