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獻查證
病因
疤痕可以定義為在皮膚上經歷過創傷、燒傷、潰瘍或手術切口等未完全愈合而留下的痕跡,在曾經正常的、健康的皮膚上形成了纖維結締組織。是皮膚和其他組織的創傷後修復過程的結果。因此,疤痕是自然癒合過程的一部分。除了非常輕微的傷口外,因為意外事故、疾病或手術後的每一個傷口,都會導致一定程度上的疤痕。 而疤痕組織都是由一樣的蛋白質(膠原蛋白)所取代,但纖維組合方式是不同的,有些疤痕是平整的,有些疤痕會隆起凸出。
正常的一般皮膚傷口會在一至兩星期內癒合,其後的疤痕可能會出現紅腫和硬化的現象,但大部份會在半年至一年內消退,留下暗暗的痕跡,病者在這期間須耐心等待傷口完成正常的復原過程。更要留意的是新的疤痕最好在初期的數個月盡量避免曬太陽,及做好防曬的準備如塗上防曬膏及貼上膠布等,可避免新疤痕因太陽光的刺激而泛紅及產生色素沉著。
疤痕經過半年至一年的觀察後,明顯的疤痕可諮詢整形外科醫生的意見,考慮接受改善疤痕的治療。令疤痕難看的原因可以是疤痕的泛紅、色素沉著、凹凸坑洞、肥厚、增生或瘢瘤演變。瘢瘤疤痕是在皮膚受損後形成,最常見於耳部、背部、胸前和肩膊等位置,除了穿耳孔之外,痤瘡、卡介苗注射、被蟲咬或其他外傷都有可能造成瘢瘤。
疤痕增生的病人導因於身體的纖維細胞過於活躍,傷口癒合期間,大量製造膠原,使疤痕不斷生長,肥厚凸起及泛紅,我們稱之為增生性疤痕。增生性疤痕不會擴散,仍然維持於疤痕的位置,而且於約九個月內便停止增生及穩定下來。如果疤痕於九個月後仍未穩定而繼續增生,並擴散至附近範圍,發展成像蟹爪、蝴蝶和硬粒狀的腫瘤,期間腫塊會紅腫、麻痺或癢,這些腫塊便稱為「蟹足腫」。因體質的差異性,東方人較易患上疤痕增生及瘢瘤,白種人很少,黑人患病的機會則最高。
二.臨床症狀
疤痕的症狀包括皮膚凹陷、凸出、色素沉澱,有時會演變成增生性的疤痕或瘢瘤,患者會出現發癢以及疼痛的症狀。
三.治療方式
1. 外用藥物:外用藥膏塗在疤痕患處,用處限於保濕軟化、止癢、消炎退紅、淡化色素等輕微療效,從而改善美化疤痕的外觀,但並不能真正地「除疤」。
2. 磨皮手術:磨皮手術的原理是將凹凸疤痕的表皮磨平,再經過傷口癒合的過程,重新長出新的表皮,令疤痕變得模糊而改善其外觀。
3. 脈衝光:增長性的疤痕是肥大而凸起的,而且常常泛紅,對付增長性疤痕可採用如波長
590nm脈衝或雷射光療來萎縮疤痕內的微絲血管,分多次治療,令疤痕縮小及減退紅印。
4. 注射膠原或脂肪:明顯凹陷的疤痕可以選擇性地注射膠原或脂肪,填補失去的組織虛位,令疤痕脹起恢復平滑。
5. 矽膠片(Siliconegelsheet)或矽膠膏:矽膠片適用於增生性的疤痕,而且最好是成長少於一年比較年輕的疤痕。矽膠片可循環再用,耳朵等位置難於固定則可考慮選擇矽膠膏使用。
6. 類固醇注射(Steroid injection):將類固醇注入增生性的疤痕或瘢瘤,例如耳珠的或胸前的瘢瘤,能幫助吸收過多的膠原蛋白,同時抑制膠原蛋白的製造,令疤痕萎縮。患者需要每三至四星期注射一次,維持半年左右。
7. 外科手術:因應個別情形,整形外科醫生會選用切割再縫合或植皮的方法來改善及修正疤痕。切割的方法適用於細小的凹凸疤痕,如水痘疤、冰錐式的暗瘡洞、過粗或凹陷的疤痕。手術的方法是將疤痕切除,再將皮膚與皮下組織剝離,減少傷口的張力後再仔細地縫合,使
其變成較美觀的細線形疤痕。
疤痕可能會造成患者搔癢感或疼痛感,盡量避免去摳抓,以免疤痕擴大,若要除疤也應找專業醫師,切勿亂使用來路不明的去疤藥,以免造成身體的傷害。
2.芳療措施
3.芳療評值
4.個案回饋
個案用油狀況 |
用油時的感覺: 其實全身一些受傷的疤痕己經很久了,自己平時也沒有管它,也沒有習慣用其他保養品或其它市面上的去疤產品,因為之前芳療師有幫我把手上的病毒疣治好,想說試試看的心態;剛用時覺得聞起來有森林木頭的感覺,有點像在做森森浴,吸收芬多精的感覺 |
用油後的整體感覺: 剛擦上去感覺推一推油就很快吸收了.聞起有放鬆的感覺,有時很累用後會有想睡感覺;用後一週後感覺皮膚變得較緊實,第二週感覺皮膚變白一點且疤痕有明變淡.第四週後幾乎看不出來且範圍好像有再小一點;身體其他地方的疤痕也幾乎看不出來 |
個案對芳療師之建議與感想: 之前想說這些疤痕都很多年了也沒想過要去處理,之前因手上傷口好的經驗知道芳療師應該會有辦法也想說幫她累積經驗,本來我們雙方都覺得只是會變淡一點點,想不到療程下來會有如此效果.真的是太厲害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