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看到個案的傷口時在太大而且已經是二度燙傷,為了不延誤她的病情,於是請個案先行就醫,等傷口較穩定在進行精油芳療,個案一開始非常的質疑這樣可以好嗎,我也告訴她醫療跟芳療同時進行,她才比較放心,之後她傷口癒合的很好,我也很開心 。 這個案例對我的自我芳療學習有著深遠的影響。首先,我學會了在面對嚴重傷口時要先尋求專業醫療建議,確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芳療作為輔助治療,與傳統醫學共同使用效果更佳。


文獻查證


病因

灼傷是指皮膚或其他組織受力、力、化學物質摩擦力輻射導致的一種創傷。大多數灼傷由高溫的液體、固體或火所造成。女性受灼傷的風險與使用明火和爐灶煮食有相關性。此外,酗酒和吸菸也是灼傷的風險因素。自殘及人與人之間的暴力行為亦可能導致灼傷。表皮灼傷又稱為一級灼傷。皮膚呈現紅色但沒有水泡,疼痛通常持續三天。當灼傷的範圍傷及表皮下方皮層,這情況稱為部分皮層灼傷或二級灼傷。普遍可見水泡且非常疼痛,需要八星期痊癒,並可能留下疤痕。全層灼傷或三級灼傷是指每層皮膚均受傷。大多數情況下,患者不會感受到痛楚,其灼傷範圍變硬,不會自行痊癒。四級灼傷指更深層組織受創,如肌肉骨骼受傷。灼傷部位變黑而一般需要被移除。

 

臨床症狀

灼傷的特徵取決於灼傷深度。淺度灼傷會引起持續兩到三天的疼痛,然後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會出現脫皮。遭受更嚴重灼傷的人則可能出現身體不適或感覺有壓迫感而不是疼痛。全層皮膚灼傷可能對輕觸或穿刺完全無感覺。淺度灼傷典型表現為紅色,而嚴重灼傷則可能是粉紅色、白色或黑色。口周灼傷或鼻內含有燒焦的鼻毛說明灼傷可能累及呼吸道,但這些研究結果並不十分肯定。更加令人擔憂的體徵包括:呼吸急促、聲音嘶啞以及喘鳴哮喘瘙癢是癒合過程中常見的症狀,高達90%的成人和幾乎所有兒童患者會出現。在受電擊傷之後,可能會持續較長一段時間的麻木感或刺痛感。灼傷還可能導致情緒和心理上的困擾。

    

治療方式

傷口治療原則:早期積極治療!
1.
清潔及保護傷口,防止微生物感染,及進傷口早期修復。
2.
減輕傷口疼痛。
3.
深二度及三度傷口,早期清創、早期植皮,將後遺症(如功能障礙及疤痕程度)減至最小。
  

初步處理:
1.
初步清創:清除死皮、毛髮及污染物,讓傷口保持清潔。
2.
包紮療法:在傷口上使用藥膏、人工皮或敷料,每日換藥一至多次,保持乾淨。
*
小面積一度燒傷:表面塗抹蘆薈膠、抗生素軟膏維持適當潮濕度。
*
小面積淺二度燒傷:藥膏,它有廣泛殺菌效果,但對磺胺類過敏者不能使用。也能以人工皮、新型海藻膠類敷料覆蓋。
*
深二度或三度燒傷:用藥膏、人工皮、各種海藻膠類敷料覆蓋。
*
焦痂、已感染的傷口:以沾有生理食鹽水的濕紗布覆蓋。
 

照護措施

傷口清潔

原則上每日應淋浴一次,若經醫師評估傷口不能碰水,則以擦澡的方式清洗身體。水溫不宜太高,否則容易使皮膚發癢,也易受傷。之後,應用乾淨、柔軟且吸水性佳的毛巾吸乾。洗滌傷口的時候,用冷開水即可,必要時可用中性肥皂(例如象牙肥皂),或生理食鹽水清洗傷口,之後宜用消毒過的棉枝吸乾再上藥。還沒有完全痊癒的傷口,應盡量保持乾燥;如果傷口弄髒弄濕,應隨時換藥以免再感染。傷口的護理應依照醫師所開的藥物使用,不可自行亂塗抹藥物,以避免傷口惡化。傷口護理要依據醫師或護理人員教導的無菌原則處理。遭細菌感染的傷口常有異味,且膿液或分泌物較多,或有紅腫熱痛時需就醫治療。


疤痕照護

傷口癒合後宜塗抹溫和不刺激的潤膚乳液(不宜太油),以保持皮膚的潤滑。塗抹時份量不宜太多,以避免乾燥為原則,每日數次,依皮膚乾裂情形而定;不可直接塗抹在傷口上。


疤痕按摩

深度燒燙傷的皮膚容易形成疤痕的增生和攣縮,需穿著壓力衣,也可經常按摩可使疤痕較柔軟、平坦。通常在植皮手術傷口癒合後二至三星期,就可開始在皮膚痊癒處按摩(要在醫師或治療師指示下),用手掌根部或大拇指以垂直按壓的方式,不可搓揉產生摩擦。新生疤痕的表皮較為脆弱,按摩應較溫和,以免皮膚表皮受傷或起水泡;待疤痕較為成熟後,便可採較深層之按摩方式(請教治療師)。按壓疤痕時不需將透氣膠帶或美容膠帶撕下,也不需將壓力衣脫下。但若是在沒有膠帶或壓力衣覆蓋的疤痕位置上,可直接配合乳液按摩疤痕。


疤痕發癢處理

發癢時可用溫水或冷水清洗或使用冰敷,使之感覺較涼爽,且盡量以拍打方式止癢,要避免用抓的方式。對於小孩可適時轉移其注意力,如玩耍、遊戲或其他簡單的工作,來協助小孩忘記傷口發癢的感覺。指甲要常修剪,以免不小心因抓癢而破皮。清潔皮膚後,應局部用潤膚劑擦拭(勿塗抹在未癒合的傷口上),預防因乾燥發癢而抓破皮膚。夏天宜盡量在冷氣房或通風良好的地方,且平日衣著應選擇棉織品或容易吸汗的布料,以免身體因溼熱造成汗液黏膩,導致發癢,進而抓傷皮膚。應避免喝酒及吃辛辣的食物,以免刺激皮膚造成搔癢。


水泡處理

產生水泡時不可自行弄破,可到醫院讓醫護人員處理或詢問治療師處理方式,避免惡化發生感染。盡量避免陽光直接照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