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獻查證
1. 病因
皮脂腺囊腫(英語:Sebaceous cyst),俗稱粉瘤,通常指表皮樣囊腫或毛囊囊腫,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生長於皮膚真皮層或皮下脂肪層,在全身任何部份都有可能出現,多數生長於臉部、耳垂或耳後、頸部、頭皮、背部或胸部。30至40歲人士較為常見,男女病發比率為2:1。粉瘤與粉刺最大的差異在於粉瘤多了個囊袋,有些會在中央開口,當露出的皮脂和角質被氧化後,開口位置會變成像黑頭粉刺般的黑點。然而這兩種囊腫都不是由皮脂腺引起的。因此技術上說這兩種囊腫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皮脂腺」囊腫。由皮脂腺引起,並且含有皮質的囊腫,通常很少發生,它被命名為「單一性皮脂囊腫」;如果多發性的話,則稱為「多發性皮脂囊腫」。曾有醫學專家建議避免「皮脂腺囊腫」這個名詞,因為有誤導性。然而在現實中,這個名詞依舊被用於代指表皮樣囊腫或者毛囊囊腫。
主要成因是因為皮脂腺出口管道阻塞,皮脂分秘積聚形成囊腫,久而久之,隆起成球狀。粉瘤直徑由幾毫米至幾厘米不等,囊中有白色豆渣樣分泌物,分泌物帶有腐臭味。起初是沒有任何症狀或痛楚,一旦受感染,可引致發炎或流膿。
2. 治療方式
當粉瘤生長得太大或太快,影響到生活或出現疼痛,甚至反覆感染發炎時,則建議做手術切除。 囊腫在外力擠壓下可暫時消退,但會形成瘢痕,而且留有囊袋,隨著皮膚代謝,有機會再次累積在囊袋中,引致復發或令傷口發炎,所以最好的治療方法是透過外科手術切除。手術切除可以把囊腫整個摘掉,而不殘留囊壁,避免復發。粉瘤體積較小,可透過局部麻醉期切除,手術簡單,可在診所進行。手術後需要縫合,助傷口癒合。 如果粉瘤發炎,需先服用抗生素,並在痊癒後再做手術。於手術後,為了控制炎症亦需服用抗生素,避免傷口感染。 為避免傷口感染或囊腫復發,不建議自行擠壓或用其他方法去除粉瘤。 除了外科手術切除或微創切除手術外,還可利用雷射治療。雷射治療使用二氧化碳雷射將囊腫組織汽化,治療後傷口較細,康復速度亦較快,適合於臉部和其他敏感部位的囊腫,亦能避免留下疤痕。
3.照護措施
- 保持皮膚清潔,使皮脂腺開口通暢
- 皮膚瘙癢時,不要抓撓,以免皮脂腺開口,讓皮膚受到感染
- 不擠壓皮膚癤
2.芳療措施
3.芳療評值
4.個案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