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油對於傷口修護有極佳的效果,除了和美容膠加壓抑制疤痕增生有同樣的功效外,還提供肌膚再生所需的養分,對於傷口復原及新生的速度似乎比同樣貼美容膠除疤的人來得更快速。而且最大的不同是疤痕會縮小,這應該是美容膠所無法達成的。精油所含植物的自癒能力是令人不容小覷的。這使得精油成為一種受歡迎的自然療法選擇,尤其在傷口照護和美容修復方面表現出色。


文獻查證

病因:

瘢痕是創傷癒合過程的自然產物,但過度修復致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則會引起外形的毀損和程度不等的功能障礙。病理性瘢痕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組織學特點為大量纖維細胞增生,細胞外基質中膠原蛋白多糖糖蛋白等過量沉積、膠原纖維排列紊亂。

在正常的傷口癒合過程中,膠原的合成代謝與降解代謝之間維持著平衡狀態。但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這種正常的平衡被破壞,膠原的合成明顯超過降解,最終導致膠原的大量堆積。雖然導致這種改變的確切病因尚不清楚,但許多因素與下列改變有關:

(一)、體外因素

1外傷和皮膚疾病

大部分瘢痕疙瘩通常發生在局部損傷1年內,包括外科手術、撕裂傷、文身、燒傷、注射、咬傷、接種和其他非特異性損傷。

2張力

瘢痕增生易發生於張力高的部位。臨床上常可見到張力高的部位患有瘢痕疙瘩的患者,在無張力部位存在著正常瘢痕。另外,如果將瘢痕疙瘩切除後移植到張力較小的部位(如腰部、股內側等),瘢痕疙瘩常常萎縮。

3種族

瘢痕疙瘩在許多種族中均有報導。黑色人種和黑膚色的人較白色人種更易形成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大約為3.51—151

歐洲居住在回歸線上的較居住在溫帶的人有更大的瘢痕疙瘩發生傾向。所有種族(包括黑色人種)的白化病患者未見有瘢痕疙瘩的報導。

4部位

瘢痕疙瘩可以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但最常見於上背部、肩部、胸前部、上臂三角肌區,較少發生於下肢、面部和頸部。皮膚厚的部位較皮膚薄的部位更易發生。在眼瞼生殖器、手掌、足底、角膜和粘膜則極為罕見。

5年齡

瘢痕增生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一般多見與青年人,文獻報導的病例年齡多在10-30歲間。

青春期前的兒童或老年人很少發病。

6家族傾向

瘢痕疙瘩具有家族傾向。常染色體的隱性遺傳和常染色體的顯性遺傳均有報導。特別是在多發的、嚴重的瘢痕疙瘩,其陽性家族史更為明顯。

 

(二)體內因素

1內分泌紊亂

瘢痕疙瘩的形成與內分泌的改變有一定關係。人們以注意到絕大多數的瘢痕疙瘩發生在青春期。在妊娠期,瘢痕疙瘩有明顯的症状加重和體積增大,經期後瘢痕疙瘩逐漸消退萎縮。

2生物化學因素

在研究膠原合成時 Cohen發現瘢痕疙瘩組織中的脯氨酸羥化酶活性較增生性瘢痕明顯增高,是正常皮膚的20倍。脯氨酸羥化酶是膠原合成過程中的關鍵酶,它的活性與膠原的合成率密切相關。

3免疫學改變

最近幾年,對瘢痕疙瘩的病因形成了一種新的概念,認為是包括免疫球蛋白在內的特殊的免疫反應在瘢痕疙瘩形成以前,有一個典型的損傷後潛伏期(有時原發損傷不明顯而被忽略),如果第二次觸發(例如單純的外科切除),則會很快複發,病變常常較前增大。該特點可被比作一個免疫反射弧;最初的接觸導致致敏階段、記憶形成和效用機制。瘢痕疙瘩形成的第二個階段類似於第二次免疫反應。許多研究結果已表明瘢痕疙瘩具有某些免疫學特性:T淋巴細胞再循環池總數增高;二硝基氯苯舊結核菌素誘發的皮膚遲髮型超敏試驗陽性;瘢痕疙瘩組織內有免疫細胞漿細胞、淋巴細胞的浸潤。更多的研究說明瘢痕疙瘩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明顯高於正常。免疫熒光研究發現IgG在瘢痕疙瘩組織中沿膠原方向沉澱,揭示瘢痕疙瘩可能是一種局部免疫反應,但該IgG是否為瘢痕疙瘩組織所特有,目前尚不清楚。Yagl提出瘢痕疙瘩是由受損傷部位異常分泌的皮脂作為抗原而誘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進一步的研究將證實從瘢痕疙瘩組織中分離提取的免疫球蛋白對皮脂是否具有特異性。

 

臨床症狀:

臨床上根據瘢痕組織學形態和形態學的區別,可以將其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 表淺性瘢痕:表淺性瘢痕(superficial scar)因皮膚受輕度
擦傷,或由於淺Ⅱ度灼傷,或皮膚受表淺的感染後所形成的,一般累及表皮或真皮表層。臨床表現:表面粗糙,有時有色素改變。局部平坦、柔軟,有時與周邊正常皮膚界限不清。一般無功能障礙,不需特殊處理。
(二) 增生性瘢痕:凡損傷累及真皮深層,如深Ⅱ度以上灼傷、切割傷、感染、切取
中厚皮片後的供皮區等,均可能形成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臨床表現:瘢痕明顯高於周圍正常皮膚,局部增厚變硬。在早期因有毛細血管充血,瘢痕表面呈紅色、潮紅或紫色。在此期,癢和痛為主要症状,甚這可因搔抓而致表面破潰。在經過相當一段時期後,充血減少,表面顏色變淺,瘢痕逐漸變軟、平坦,癢痛減輕以致消失,這個增生期的長短因人和病變部位不同而不同。
(三)
萎縮性瘢痕:萎縮性瘢痕(atrophic scar),其損傷累及皮膚全層及皮下脂肪組織,可發生與大面積Ⅲ度灼傷、長期慢性潰瘍癒合後,以及皮下組織較少部位如頭皮、脛前區等受電擊傷後。臨床表現:瘢痕堅硬、平坦或略高於皮膚表面,與深部組織如肌肉肌腱神經等緊密粘連。瘢痕局部血液循環極差,呈淡紅色或白色,表皮極薄,不能耐受外力摩擦和負重,容易破潰而形成經久不愈的慢性潰瘍。
(四) 瘢痕疙瘩:瘢痕疙瘩(keloid)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大部分瘢痕疙瘩通常發生在局部損傷1年後,包括
外科手術撕裂傷文身、灼傷、注射、動物咬傷接種粉刺及異物反應等,許多患者的原發病史可能被忘記。臨床表現:瘢痕疙瘩的臨床表現差異較大,一般表現為高出周圍正常皮膚的、超出原損傷部位的持續性生長的腫塊,彈性差,局部癢或痛,早期表面呈粉紅色或紫紅色,晚期多呈蒼白色,有時有過度色素沉做著,與周圍正常皮膚有較明顯的界限。
(五) 其他:在臨床上,根據瘢痕的形態,有可分為線狀瘢痕、
蹼狀瘢痕、凹陷性瘢痕、橋狀瘢痕等數種。

 

治療方式:

瘢痕的治療方式分兩種: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原則上除了某些表淺性的瘢痕一般無需給予治療外,其他各類瘢痕組織均因存在不同程度的攣縮畸形和功能障礙而需要治療。非手術治療分冷凍療法、放射療法、壓力療法、藥物療法;其中藥物療法可供選擇的有糖皮質激素、抗腫瘤藥物、抗組胺藥物等。

 

照護措施:

疤痕的治療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只能把一些常用的方法,做個簡單的歸納,建議盡量找整形醫生有針對性地治療最好。照護方式及注意事項如下:

1拆線後,會有一些皮,需要及時妥善處理,儘可能減少第二次創傷。

2、待痂皮脫落後,可以使用抗疤痕的藥物。外用藥膏塗在疤痕處,可以達到保濕軟化、止癢消炎褪紅、淡化色素的輕微療效,但並不能真正除疤,而且對陳舊性的疤痕無效。

3、使用矽凝膠貼除疤。適用於外科手術後創面的疤痕增生,促使癒合後創面軟化以至平坦,降低色素沉著,以達到美觀的效果。

4、磨疤手術,原理是將凹凸疤痕的表皮磨平,再經過傷口癒合的過程,重新長出新的表皮,令疤痕變得模糊而改善其外觀。磨疤手術分深淺,淺層磨疤傷口復原快,副作用小,要多次治療才有效果。

5雷射治療除疤,主要針對增生性疤痕和凹陷性疤痕。一定波長的雷射可以萎縮疤痕內的微血管,令疤痕縮小及減退紅印。

6、手術治療,經過半年以上的上述治療,經過專業整形醫生的會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