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獻查證

1.  病因

月經週期過程,增厚的子宮內膜脫落後,會釋放前列腺素,前列腺素以及其他子宮發炎介質的釋出,會讓子宮產生收縮。子宮收縮時,連帶限制了到達子宮內膜的血液輸送,從而導致子宮內膜的壞死與剝落;子宮收縮則持續以擠壓、排擠老死的內膜組織,經由子宮頸和陰道排出。當收縮的動作過於強烈,壓迫到周遭的血管,使血液無法輸送氧氣到子宮,子宮因缺氧而引起疼痛或絞痛,若經痛程度嚴重,還可能導致嘔吐甚至失禁的情況。

以中醫來看,造成經痛的主要原因有氣滯與血瘀,下腹部脹痛為氣滯狀況,刺痛則是血瘀;兩者常常同時存在,為氣滯血瘀型經痛,因活動量不足,導致氣血流動不順暢而疼痛。而子宮寒涼也是導致經痛的原因之一,現代女性常因久坐、運動量不足,使體質不夠強壯,容易受到外界寒涼物質的影響,像是食用冰冷的食物(如:冰品、冷飲、冰箱拿出的水果),或是常待在冷氣房等易使身體受寒的環境,都可能影響經血排出,導致經痛。

 

2.  臨床症狀

主要疼痛點集中在下腹或骨盆,次要疼痛點為腹部的左側或右側,疼痛感可能會擴散至大腿和下背。經痛常伴隨噁心、嘔吐、腹瀉或便秘、頭痛、頭暈、定向力障礙,對於聲音、光、氣味和碰觸敏感、昏厥和疲倦。

 

3.  治療方式

3.1服用非類固醇類的止痛藥(前列腺素抑制劑),或使用避孕藥來改變月經狀態,達到減輕疼痛的效果。

3.2熱敷下腹部:利用熱毛巾、電毯或暖暖包,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減緩經痛不適。

3.3中醫治療:經期中有疼痛症狀,可透過艾灸緩解疼痛,搭配益母草、蒲黃、五靈脂等活血藥物,可助經血排出順暢。

3.4按摩穴道:經期前,可常按壓三陰交穴道(位於小腿內側,從內踝起往上量四指幅寬),每日持續按壓五分鐘;若值經痛時,按壓合谷穴(位於大拇指與食指間的虎口處),按摩位置偏向食指,能緩解經痛症狀。

3.5其他:喝熱飲、洗熱水澡來減輕疼痛。

 

4.  照護措施

4.1補充水分:多喝水可減低經痛時的腹脹症狀,酒精和咖啡則盡量避免,因為兩者都有利尿效果,容易造成身體缺水。

4.2營養食物:可攝取含有維生素EB1B6、鎂、鋅及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可緩解肌肉痙攣和發炎。均衡的飲食可增加身體抵抗力,以溫熱為主,少吃寒涼食品,並以清淡為宜,少吃肥厚油膩、烤炸、辛辣等食物。

4.3冰品、冷飲退冰後再食用。經期前,可藉由、吳茱萸等中藥處方溫暖子宮;月經期間,取三片生和適量紅糖,用開水沖泡或熬成湯當茶飲,可緩解痛經;平日保養,可取十克玫瑰花加適量冰糖,以開水沖泡當茶飲,以疏肝、解鬱、理氣。

4.4運動:平日適度的運動,可增加身體抵抗力與促進血液循環,或加強腹部肌力收縮的力量,有助於經血順利排出。本身就有運動習慣的人,在經痛期間應該是減輕運動量,而非選擇完全不運動;而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可嘗試瑜伽或有氧運動(如:游泳和慢跑),可增進腦內啡的分泌,有助於保持心情愉悅。

4.5情緒:保持心情愉快,尋求紓解壓力的方法,可減輕痛經的症狀。

4.6生活習慣:三餐和作息要正常,充分的休息與睡眠,並放鬆身心。


2.芳療措施


3.芳療評值


4.個案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