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獻查證
1. 病因(水腫)
人體組織間隙中過多液體積聚致組織腫脹稱為水腫。水腫按範圍分為全身性水腫與局部性水腫;體腔內液積聚過多稱為積液,包括胸腔積液(胸水)、腹腔積液(腹水)和心包積液等,為水腫的特殊形式。通常意義下水腫不包括腦水腫、肺水腫等內臟器官的局部水腫。引起體液平衡失調的原因: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毛細血管內流體靜力壓升高;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淋巴液回流受阻。
1、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
見於蛋白質吸收不良或營養不良及伴有大量蛋白尿的腎臟疾患等。當血漿白蛋白量降到25g/L或總蛋白量降到50g/L時,就可出現水腫,為全身性。
2、毛細血管內流體靜力壓升高
見於各種原因引起的靜脈阻塞或靜脈回流障礙。局部靜脈回流受阻引起相應部位的組織水腫或積水,如肝硬變引起胃腸壁水腫的和腹水,心力衰竭時的腔靜脈回流障礙則引起全身性水腫。
3、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血管活性物質(組胺、激肽)、細菌毒素、缺氧等可增加毛細血管壁的通透性而引起水腫。炎性病灶的水腫即主要由於毛細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血管神經性水腫和變態反應引起的水腫亦屬此機制。此類水腫通常發生於血管壁受損的局部。
4、淋巴回流受阻
乳腺癌根治術後,由於腋窩淋巴結切除後的局部淋巴液循環破壞,可發生患側上肢水腫;絲蟲病時下肢和陰囊由於淋巴管被蟲體阻塞,常發生下肢和陰囊水腫。此外淋巴管廣泛性的癌細胞栓塞可引起局部水腫。
2. 臨床症狀
1、全身性水腫
(1)心臟疾病風濕病、高血壓病等各種病因及瓣膜、心肌等各種病變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縮窄性心包炎等。
(2)腎臟疾病急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徵、腎盂腎炎腎衰竭期、腎動脈硬化症、腎小管病變等。
(3)肝臟性疾病肝硬化、肝壞死、肝癌、急性肝炎等。
(4)營養性因素①原發性食物攝人不足,見於戰爭或其他原因(如嚴重災荒)所致的飢餓;②繼發性營養不良性水腫見於多種病理情況,如繼發性攝食不足(神經性厭食、嚴重疾病時的食慾缺乏、胃腸疾患、妊娠嘔吐、口腔疾患等);消化吸收障礙(消化液不足,腸道蠕動亢進等);排泄或丟失過多(大面積燒傷和滲出、急性或慢性失血等)以及蛋白質合成功能受損、嚴重瀰漫性肝疾患等。
(5)妊娠因素妊娠後半期,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等。
(6)內分泌疾病抗利尿激素分泌異常綜合徵,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庫欣綜合徵、醛固酮分泌增多症),甲狀腺功能低下(垂體前葉功能減退症、下丘腦促甲狀腺素釋放激素分泌不足),甲狀腺功能亢進等。
(7)特發性因素該型水腫為一種原因未明或原因尚未確定的(原因可能一種以上)綜合徵,多見於婦女,往往與月經的周期性有關。
2、局部性水腫
(1)淋巴性原發性淋巴性水腫(先天性淋巴性水腫、早發性淋巴性水腫),繼發性淋巴性水腫(腫瘤、感染、外科手術等)。
(2)靜脈阻塞性腫瘤壓迫或腫瘤轉移,局部炎症,靜脈血栓形成,血栓性靜脈炎等。可分為慢性靜脈功能不全,上腔靜脈阻塞綜合徵,下腔靜脈阻塞綜合徵以及其他靜脈阻塞。
(3)炎症性為最常見的局部水腫。見於丹毒,癤腫等。
(4)變態反應性蕁麻疹,血清病以及食物、藥物、刺激性外用藥等的過敏反應等。
(5)血管神經性屬變態反應或神經源性,可因昆蟲、機械刺激、溫熱刺激或感情激動而誘發。部分病例與遺傳有關。
3. 治療方式
診斷思路
1、病史採集
(1)現病史
1)針對水腫本身問診:
①發病誘因。有無激烈運動、勞累、精神緊張、感染;
②水腫特點。水腫發生的緩急、程度,水腫開始的部位,與體位的關係,是否為凹陷性及對稱性,有無顏面水腫,加重或緩解因素。
2)相關的鑑別問診:
①伴肝大者為心源性、肝源性,而同時有頸靜脈怒張者則為心源性;
②伴重度蛋白尿,則常為腎源性,而輕度蛋白尿也可見於心源性;
③伴呼吸困難與發紺者常提示由於心臟病、上腔靜脈阻塞綜合徵等所致;
④水腫與月經周期有明顯關係者可見於經前期緊張綜合徵;
⑤水腫伴消瘦、體重減輕者,可見於營養不良;
⑥水腫伴心跳緩慢、血壓偏低者,可見於甲狀腺功能減退症。
3)診療經過問診:
①患病以來是否曾到醫院就診和檢查,如是否檢查過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胸部X線片、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胸腹部CT、超聲波等,檢查結果如何;
②治療和用藥情況,如是否用過利尿劑,療效如何。
4)患病以來的一般情況問診:包括飲食、睡眠、大便和體重變化情況等。
(2)其他相關病史問診
1)既往有無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慢性腎病、肝病病史,有無肺部疾病、甲狀腺疾病、腫瘤、營養不良性疾病。
2)有無菸酒嗜好,有無藥物過敏史,有無外傷和手術史。
3)配偶健康狀況,女性月經與婚育史。
4)有無心臟病家族史。
2、體格檢查
(1)皮膚水腫是分布於全身或限於局部:全身性水腫常見於低蛋白血症或心、腎、肝臟的嚴重病變或功能不全及內分泌紊亂等;局限性水腫見於局部靜脈或淋巴回流受阻、炎症或變態反應等;凹陷性水腫提示程度比較嚴重,非凹陷性提示嚴重水腫或系淋巴系梗阻性水腫及甲狀腺功能低下所致黏液性水腫;水腫局部有壓痛和紅腫者,常屬炎症性。
(2)頸靜脈怒張:見於右心衰竭、上腔靜脈受壓(如縱隔腫瘤、動脈瘤、血栓)等。
(3)心臟有病理性雜音、心臟擴大、心律不齊等,應除外心源性水腫。
(4)肺部囉音:應除外肺淤血及心源性水腫。
(5)肝脾腫大、腹壁靜脈曲張、蜘蛛痣和肝掌者應考慮肝硬化。
(6)下肢水腫:雙側對稱性水腫者,多見於心、肝、腎疾病或低蛋白血症,也可為大量腹水、巨大卵巢囊腫及妊娠子宮等壓迫靜脈所致;單側下肢水腫者,應除外靜脈血栓、淋巴回流受阻、靜脈曲張或感染等。
3、輔助檢查
(1)必須要做的檢查:血、尿常規及肝、腎功能測定。
(2)可選擇做檢查:24小時尿蛋白定量、血/尿滲透濃度測定、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胸部X線片及胸腹部CT、超聲波等。
西醫處理原則
1、治療原發病:如心臟病、腎臟病、肝硬化、營養不良、甲狀腺功能低下等。
2、對症處理:主要是利尿。利尿劑可依據血清電解質情況選用;保鉀利尿劑如螺內酯(安體舒通)、氨苯蝶啶;排鉀利尿劑,如氫氯噻嗪、呋塞米(速尿)等。
3、低血蛋白血症者可輸注白蛋白。
4、嚴重水腫利尿效果不佳或不宜使用利尿劑者,可行血液透析治療(需到有條件醫院治療)。
中醫治療方式
中醫認為與水液代謝關係最為密切的臟腑是肺、脾、腎,這三個臟器的功能失調是引起水腫發生的關鍵所在,因此治療水腫,中醫一般以宣肺、健脾、溫腎為基本原則,具體方法如下:
1、宣肺利水:主要臨床表現為風邪外襲所致發熱,惡寒,惡風,頭痛,肢體關節酸痛,咳嗽,舌苔薄白脈浮。浮腫先見於面部,後遍及全身,小便不利。中醫稱此種水腫為風水,多見於急性腎炎或慢性腎炎急性發作。常用方劑有越婢加術湯和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常用藥物有麻黃、生石膏、生薑、白朮、防風、桑白皮、雙花、連翹、薄荷、前胡、赤小豆、車前子、澤瀉、白茅根、益母草等。
2、健脾化濕、利水消腫;臨床表現為全身凹陷性水腫,腰以下為甚,身重倦怠,小便量少,納呆,胸悶,苔膩、脈濡。常用方劑為五苓散合五皮飲加減,常用藥物有茯苓、豬苓、澤瀉、白朮、桂枝、桑白皮、大腹皮、生薑皮、陳皮、茯苓皮等。上半身腫甚而喘者加麻黃、杏仁、葶藶子;下半身腫甚加防己、川椒、厚朴等;如濕熱壅盛,煩熱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苔黃膩,加大黃、木通、小薊等。
3、溫中健脾、行氣利水;本法適用於脾陽虛弱者。主要臨床表現為下肢浮腫較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胸悶腹脹,納少便溏,面色萎黃,神疲肢冷,小便量少,舌淡苔白,脈滑沉緩。常用方劑為實脾飲加減,藥物有:茯苓、白朮、附子、乾薑、厚朴、木香、大腹皮、木瓜、草果、甘草,可加豬苓、澤瀉、黨參、黃芪等。
4、溫腎利水:適用於腎陽衰微者。主要表現為全身高度水腫,腰以下為甚,腰膝酸軟,肢冷畏寒,神疲倦怠,面色諷白,尿少,舌淡胖有齒痕,脈沉細無力。常用方劑有真武湯、金匱腎氣丸等。藥物有茯苓、白朮、白芍、附子、生薑、熟地、丹皮、澤瀉、山藥、山萸肉、肉桂等。
4. 照護措施
1、避免久站久坐;在家或辦公時,每隔一段時間起身走動。
2、入睡前,將腳抬高超過心臟的高度即可。
3、食物避免重口味。鹽分不單只是食用鹽或吃起來鹹的東西,其實是泛指所有的醬料、醃製物或含鈉量高的飲料。應多吃蔬菜水果(含有豐富的鉀),因為鈉和胰島素會將水分滯留在體內,而鉀在體內的作用是排出水分。
4、生活規律不要過度勞累。
5、常運動;勤作腳板肌肉幫浦運動,預防及消除腿部腫脹。
6、不要穿過度緊身衣物,特別是在臀部和大腿會很緊的牛仔褲、束腹、束腰等會造成腹壓增加的衣物。
7、穿彈性襪。
8、避免穿高跟鞋。
2.芳療措施
3.芳療評值
4.個案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