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獻查證
1. 病因
甲癬俗稱灰指甲,又稱為臭甲,是由於黴菌感染趾(指)甲造成。大約有 14%的人 罹患甲癬,且盛行率隨著年齡而增加,好發於老年患者。罹患甲癬的危險因子包括 年老、男性、趾(指)甲曾受傷、穿著過緊不合腳的鞋子、常使用公共更衣間、免 疫抑制(包括糖尿病與愛滋病)、以及周邊血管疾病等。絕大部分的患者是先感染 足癬(香港腳)未治療而擴散至趾(指)甲、而當趾(指)甲感染後由於外用藥療 效不佳,所以常常成為黴菌的溫床,導致患者的甲癬和足癬不易根治經常復發。因常見於足癬或手癬的續發性趾(指)甲侵犯,所以在感染的趾(指)甲周圍的手足皮膚常可見有脫皮或厚皮的現象。因為足癬較手癬常見許多且腳趾甲的生長速度較慢,甲癬較好發於腳趾甲。
2. 臨床症狀
被真菌侵犯的指甲,剛開始會出現白、綠色、黃色斑點,接著斑點會逐漸擴大、指甲顏色變混濁,最後指甲下方會呈現粉碎狀角質。而且,腳趾甲會越長愈長、愈厚,甚至變形,嚴重時會頂到鞋子,連穿鞋走路都會痛。
1. 遠端側緣甲下型,最常見黴菌自趾(指)甲遠端或側端的趾(指)甲下緣開始感染,導致趾(指) 甲下緣增厚、角化、變色(白、黃)
2. 、變形、易產生碎屑、甲床分離等現象,感染的範圍可以很緩慢的向趾(指)甲近端前進。有時可形成一黃色條紋,是其他趾(指)甲疾病所不會出現的表現,可以幫助區分。
2. 白色表淺型 次常見,較常發現於腳趾甲。黴菌自趾(指)甲表面感染,導致趾(指)甲變成如粉筆一般白色、失去正常的光澤。
3. 近端甲下型 罕見。黴菌自趾(指)甲近端甲溝開始感染,導致趾(指)甲近端變白而混濁, 感染逐漸擴大導致趾(指)甲近端甲下角化、甲床分離。這種罕見的甲癬好發於 HIV 感染者。
4. 全失養型 以上所有類型的甲癬,不管一開始感染是從近端或遠端、表面或甲下,若長期未治療最終會導致整個趾(指)甲都被黴菌侵犯而變形變色增厚,為甲癬的最終狀態。
3. 治療方式
由於治療甲癬大多需要使用口服抗黴菌藥物, 因抗黴菌外用藥很難穿透指甲,所以往往擦藥擦了很久仍無法治癒甲癬。目前甲癬的治療主要是以口服抗黴菌藥為主, 可以口服 terbinafine (商品名:療黴舒)每天 250 mg 或 itraconazole(商品名:適撲諾) 每天 200 mg,療程為手指甲六週,腳趾甲十二週;也可以 itraconazole 每天 400 mg 服用 7 天休息 21 天之脈衝療法,手指甲 2 次脈衝,腳趾甲 3 至 4 次 脈衝療程。由統計分析而言,terbinafine 較 itraconazole 有較高的治癒率和較低的 復發率,治癒率 terbinafine 大約為六成;而 itraconazole 大約為四至五成。口服率 terbinafine 同時併用外用藥(如 amolrofine)有幫助,可提升治癒率達七成。
4. 照護措施
灰指甲的保養與預防
保持乾燥、避免接觸可能的感染源、避免指甲受傷。
- 定時清洗手腳,如果手碰過得了灰指甲的腳,一定要再洗手。
- 用正確的方式剪指甲,最前端剪平,兩側再稍微磨圓,每次都要消毒剪指甲的工具。
- 穿著吸汗的襪子,並且勤於更換。
- 選擇通風良好的鞋子。能穿拖鞋就不要穿鞋子。
- 丟棄感染前穿過的舊鞋,或者至少要好好消毒這些鞋子。
- 在游泳池、公共浴池等地面易積水處,請記得穿上拖鞋,避免沾水。
- 避免常常去做指甲或者使用人工甲片導致原有的指甲受損或弱化。
- 同時注意身體其他處的各種黴菌感染(香港腳、手癬、體癬…等)避免交叉感染。
2.芳療措施
3.芳療評值
4.個案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