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獻查證

1.病因

皮膚受傷除了傷口照護令人困擾外,傷口好了之後所出現的痕跡,癒合的時間:一般表淺性的傷口,814天內癒合好,傷口往往沒有疤痕;若延遲 1521天才癒合好,則有 33%機會產生增生性疤痕;21天以上才癒合好,機會將高達 80%以上。

像是擠痘痘留下的痘疤,或不小心跌倒的傷疤,若是在身體明顯的地方總是會引起人關注。「疤痕」是皮膚損傷後取代正常皮膚的結締纖維組織,它是皮膚和其他組織的創傷後修復過程的結果。因此,疤痕是自然癒合過程的一部分。除了非常輕微的傷口外,因為意外事故、疾病或手術後的每一個傷口,都會導致一定程度上的疤痕。 而疤痕組織都是由一樣的蛋白質(膠原蛋白所取代,但纖維組合方式是不同的,有些疤痕是平整的,有些疤痕會隆起凸出。

皮膚由表層至深層,可分為表皮、真皮、皮下脂肪,此三層構造中,真皮層具有許多膠原蛋白(collagen),傷口癒合過程中,纖維母細胞會進行膠原蛋白的新生與破壞,此重組的平衡與疤痕形成有關。若僅有表皮或表淺的真皮層受傷,通常可完全復原,但若真皮層以下受到傷害,就會形成疤痕。

「痘疤」常用來泛指青春痘痊癒後遺留的皮膚變化,是很常見的問題,且可能嚴重影響患者的社交信心。治療痘疤的最高原則,依然是「預防重於治療」,青春痘的治療水準,目前已十分發達,若有此問題,可向皮膚專科醫師求助,絕對不可自行擠壓發紅的痤瘡丘疹或膿頭,以免造成永久性的痘疤。

疤痕的分類

依照皮膚病理學與外觀型態,疤痕可分為:表淺性疤痕、萎縮性疤痕、肥厚性疤痕,以及蟹足腫。表淺性疤痕通常只影響表皮與淺層真皮,可能發生皮膚色澤上的變化,即「發炎後色素沉著(或發炎後色素脫失,通常隨著時間,在半年之後會逐漸淡化,不需特別治療。會造成外觀與皮膚機能障礙的疤痕,是指其他三種。

2.臨床症狀

一般人所說的痘疤,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的痘疤,皮膚並未下凹或突起,只有顏色的變化,並不是真正的疤痕,可隨時間淡化,也就是所謂的「假性痘疤」。 假性痘疤並不須要治療,可在數個月後逐漸恢復。若下方皮膚微血管擴張,會使顏色變紅,形成紅色的假性痘疤。棕色的假性痘疤,是因為先前的發炎反應,造成黑色素細胞受破壞,產生「發炎性色素沉著(色素沉澱的現象。

第二類的痘疤,皮膚會向外突起,也就是之前所提的「肥厚性疤痕」或「蟹足腫」。

第三類的痘疤,皮膚會向下凹陷,屬於「萎縮性疤痕」,可依外觀分類為「冰錐型」、「車廂型」,與「滾動型」。

3.治療方式

第一類的痘疤,如果想迅速改善,可考慮使用染料雷射、脈衝光, 或是淨膚雷射協助治療。棕色的假性痘疤,可配合防曬、果酸換 膚、左型維生素 C 導入,或塗抹維生素 A 酸、杜鵑花酸藥膏或製劑等方式改善。

第二類的痘疤,建議使用病灶內注射類固醇或冷凍治療改善之,亦可配合染料雷射,破壞疤痕的微循環,阻止過度的疤痕增生。

第三類的痘疤,建議使用磨皮雷射等方式多次處理,目前可選擇鉺-雅克雷射、電漿或飛梭雷射;對多次磨皮仍反應不佳的痘疤,可配合「皮膚外科」的手術方式,以「鑽孔法」或「皮下切開法」處理,必要時可輔以真皮注射填補法,注射玻尿酸,增加皮膚的美觀程度。

4.照護措施

1.   剪短指甲,避免無意識搔抓時造成皮膚損傷

2.   盡量減少太陽照射,因為紫外線會讓新生的皮膚快速黑色素沈澱,做好保濕

3.        防曬:選擇適當防曬產品一般 SPF25就足夠,穿戴長袖衣褲及帽子,避免在紫外線最強時外出1016時)

4.        藥物:配合醫師開立的口服藥及抗組織胺等

5.        食物:避免食用易造成敏感及會吸光的食物如:不新鮮的海鮮、巧克力、花生、筍子、芒果、香菜、菠菜等。

6.        多食用含有維生素 C的蔬果,可保持皮膚彈性及美白,促組織細胞膠原形成,促進組織修護與成長,維持血管壁彈性,幫助供給皮膚養分。蔬菜類以深綠色蔬菜含量最豐富,水果則為柑橘類。

7.        選擇柔軟且寬鬆的棉質衣物,避免衣物粗糙、過緊而造成摩擦刺激


2.芳療措施


3.芳療評值


4.個案回饋